
涉诉未成年人心理援助 以心交心 道阻且长
自2012年开始,首都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开始引入心理咨询专业力量,对北京市的涉诉未成年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在涉诉未成年人摆脱心理阴影、缓解心理危机、弥合心理创伤、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涉诉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的现状和困难,本社记者采访了涉诉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的具体执行单位——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建农和该中心的心理咨询师闫瑾。
心理援助不应忽视
据了解,涉诉未成年人存在犯罪前由于家庭及社会因素导致心理创伤而产生对社会的仇视心理,犯罪中的侥幸、报复心理,犯罪后的绝望、自责心理,起诉中的期待、恐惧、无助心理,审判后的绝望、自戕、抗拒心理,假释或刑满释放后的无助心理等,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很可能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疾病。
对涉诉未成年人的心理援助能够改造其心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帮助其对未来树立信心,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认识、学习法律,以健康的心态开始新的生活,能有效预防重新犯罪。同时,还能够促进司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
近年来,涉诉未成年人的心理援助引起了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高度重视,自2013年起,中心筛选了15名高水平的心理专家组成团队,他们都是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均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具有在司法系统开展心理咨询、矫正的经验。
据统计,一年来,该团队对涉诉未成年人、被害人、家长共提供400人/次疗程式心理援助服务,其中涵盖涉诉未成年人94人260次,被害人9人58次,家长及亲属57人88次,涉及各级检察院系统、各级法院系统、未成年犯管教所、北京市公安局看守所、太阳村服刑人员子女。走进看守所、学校开展法制讲座5次,涵盖3600人。
渐成体系
截至记者采访时,该团队已与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三个中级法院、16个区县的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检察院三个分院、16个区县检察院都建立了联系。
现阶段的工作模式为:由检察院或法院将涉诉未成年人基本情况通报中心,“援助”申请的委托单递至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后,由中心根据涉诉未成年人基本情况,选派咨询师为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工作人员专程陪同并记录咨询情况。咨询结束后,由中心在7-10天内为检察院或法院出具心理咨询报告,为检察院或法院下一步的工作创造一个好的条件,在完成心理援助之后,填写援助档案,并由申请的相关人员负责签字并填写意见。
此外,首都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办公室会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就该工作听取各单位的意见,促进各方顺利合作。
为进一步完善涉诉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积极探索涉诉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的工作机制、工作内容和保障体系建设,综治委办公室作出了很多要求,其中包括: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系统要指定专人负责涉诉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工作,具体包括拟进行心理援助的涉诉未成年人基本案情资料的提供、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心理援助工作时间及地点的安排、心理援助工作的评估与反馈、相关文件与资料的汇总整理、后期效果跟踪;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具体执行单位,要不断壮大心理咨询师队伍,选派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师参与此项工作,密切联系司法部门等。
依旧困难重重
“有些家长对于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心理援助存在不理解,实际上,我们认为家长不应该因噎废食,况且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对家长来说是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不存在经济困难,家长也应打开心结,主动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援助。”在采访中,许建农叹息道。
另外,在实际情况中,检察院、法院、看守所有时会派一个法警站在旁边,用以保证心理援助顺利进行。“这是矛盾的,如果旁边站一个法警,会使孩子开口或者说真话的可能性降低。这不符合心理咨询的原则,心理咨询属于人文关怀,而严肃的法警显然与此相悖。”许建农说,“当然,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只能从精神上去开导孩子,面对更实际的情况也束手无策,所以需要涉诉未成年人的亲属、学校、政府形成一个合力,全方位解决这一难题。”
除此之外,采访中,许建农还表示,目前初步形成了涉诉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的工作体系,且从检察院、法院反馈情况看,咨询效果得到法院、检察院工作人员以及涉诉未成年人的充分肯定,他们普遍认为流程规范、与未成年人沟通良好、分析到位、建议可行,希望继续开展心理辅导。但是仍有困难存在,“由于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工作,还缺乏实践和经验,整个工作体系有些虎头蛇尾,对于咨询师来说,对涉诉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后,很想得知咨询的效果,但相关的后续工作却不易跟进。”许建农说。
以心交心
对于如何对涉诉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援助,咨询师团队的闫瑾自己总结了一套方法,她表示,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刚见到要接受心理咨询的涉诉未成年人时,咨询师首先得表明身份,“因为有的孩子会认为你是来套话的,这时候就要把证件拿出来,告诉他们我不是法院或检察院的人,并把保密条款告知他们,在取得他们的信任之后,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心理援助。”
她个人的工作方式,首先是从态度上给予接纳,然后从情绪上安抚,梳理亲子关系,因为很多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和家庭相关,必须先了解他从小的生活环境,了解他的个人特点。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就可以适当给予正面引导了。“应给予积极的引导,这时候就要告诉孩子,虽然你现在犯了法,但由于你是未成年人,从轻量刑了,很快就可以回到学校或家庭中去,离开这里之后还有很长的人生;之后和孩子探讨他可能的发展方向,比如要面临辍学的孩子,就想办法解决他复学的问题,未成年人流入社会更加容易接触社会不良人事,会增加犯罪的可能性。”闫瑾说。
许建农介绍道:“我们在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发现,从目前的审判结果来看,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是目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有涉诉未成年人均出现不同的抑郁、自闭、恐惧、不合群及回归社会的功能化减退等心理障碍,单纯的判决或简单的说教已经不能解决他们的根本问题。对于犯过错误的孩子,不应过分聚焦他们的心理问题,但更不应忽视,而应尽量走进他们的内心,通过心理援助的方式‘拔掉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