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维:我想离当事人更“近”些
“一个判决或调解,能够真正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看到他们带着解决问题后的愉快心情离开的时候,我也由衷地感到开心。”在贺维看来,法官的工作不仅能够接触到很多案子,能对自己的经验有所扩充,还能够让自己对法律关系、法学知识、法律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得到内心的满足感。
“他是一个值得我信赖的好法官,把案件交给他我非常放心,因为我相信他会客观、公正、用心地去审判每一起案件。”如此的评价,出自北京市大兴区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庭长单祖果,他口中连连赞扬的,正是开发区法庭助理审判员贺维。
今年刚刚30岁的贺维,参加工作之初曾在研究室负责法制宣传及信息工作,2012年调入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从事民事审判。因优异的工作表现,他获得第八届北京市先进法官、大兴法院优秀共产党员、大兴法院2012年度人民满意的党员办案标兵、嘉奖一次等荣誉称号,并于2013年被选为大兴区青年后备干部。
“我热爱法官这个职业,也将之当成自己的事业,它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当事人到法院来是希望能够解决问题,但同时又对法院有抵触心理,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最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贺维说。
从“信息员”到“审判员”
“立足本职工作,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业务能力。”这是贺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秉持的原则。两年研究室的工作经历让他体会到,一名法院干警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全局观念。
“在参与建章立制、开展法制宣传、推进信息工作、图片新闻采编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站在服务全院大局的角度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各项工作,这对我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也非常有帮助。”贺维说。
从大到参与编写全院年度报告、积极主动地为党组出谋划策,小到文字信息修改、会务组织安排等具体事务性工作,都促使他不断地强化大局观意识、审判中心意识、服务党组决策意识。
作为一名“信息员”,提高文字综合写作水平和调研宣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贺维告诉记者,曾经为了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他一天跑遍了6个派出法庭,为了争取一个信息能够尽快刊发,他熬夜改稿直至凌晨……
几年来,贺维先后在中央级、市级和区级各类媒体上发表稿件300余篇,与同事合作完成了50余期网络直播,多次被市高院授予法制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当付出的辛苦都化为铅字刊印在刊物上时,一切辛苦和汗水就都值得了。不管做什么工作,我都会尽最大可能做到最好。”贺维说。
2012年,贺维调入开发区法庭,他也将对自己的要求落实到法庭的工作中。
他审理的第一起案件是一起赡养纠纷,作为原告的耄耋老人将3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告上法庭。满头白发的老人哭诉了小儿子不尽赡养义务的行为,贺维仔细听取了被告的答辩,发现赡养案件背后有复杂的家庭内部纠纷,贸然下判极易引发多起连环诉讼。考虑到判决并不能保证纠纷的彻底解决,他认真对原被告开展了调解工作,经过4个小时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达成了调解。
“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讲理的当事人,连道理都讲不明白,更别说讲法了。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慢慢去做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千万不能带着怨气或怒气去下判决,不仅有失公平,而且这种情况下出的判决也不理智。”贺维觉得自己是一个挺有耐心的人。
对于贺维的耐心和认真执著,单祖果非常认同。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那是在2013年年底的一天,大家加班到晚上9点多,在对一个案件进行讨论的时候,在一个法律点上产生了分歧。
“贺维并没有因为我是庭长而盲目听我的,或因为时间太晚而匆匆下结论。他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查找案例,从专业理论知识上进行剖析。最终我采纳了他的观点,并且案子判了以后效果非常好,当事人也没有不满。他真的是非常认真和严谨。”单祖果说。
“法官是治社会的病”
贺维认为,医生是治人的病,法官是治社会的病。“法律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法官的判决和调解都涉及社会秩序正常稳定的运转,这是一个保证社会秩序合法有序运行的职业。时代赋予了法院和法官责任感,必然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贺维说。
他告诉记者,开发区法庭的特点是审的案子比较杂,小到婚姻家庭,大到建筑工程施工,都在开发区法庭审。所以要面对的群体也就非常杂,因此要明白每个案子其中涉及的群体的一些惯例和规则,不然案子可能就没办法审下去。
“很多当事人是对法院有抵触心理的,社会上有传言法院是‘吃’了原告‘吃’被告,这就让人们对法院和法官产生不好的印象。”为了转变这一现状,贺维每次开庭前都会跟当事人聊天,“通过一些共同的话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缓解当事人和法官之间的抵触心理,这样的话就能为以后的判决或调解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贺维看来,人的素质是有差别的,不论是法治多么健全的社会,总会有个别群体存在不同的想法,这是避免不了的,只能通过自己的工作,最大限度将一些负能量降到最低。
“社会存在阴暗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不知道法律具体都是怎么规定的,在不懂法的情况下,就会做出很多超出法律范围的事情。通过法官的工作,让他们知道了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以后就不会再这么做了,不产生纠纷也就不会产生负能量了。”贺维说。
做法官工作3年来,贺维坦承感受最大的就是压力,无形的压力。“当接到一个案子,首先想到的就是该如何才能把这个案子办好,但是有些时候会遇到自己不太懂的问题和领域,也有过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尤其是关系到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时,就会有很大压力。”
为了做好与当事人的沟通,贺维没少下工夫。平时一有时间,他就会上网、看书来扩宽知识面,只要有新出的法条、司法解释,他也会第一时间去研究法条背后的立法精神是什么。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握司法解释的本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把握好度。
自2012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以来,贺维年均结案近300件。没有一起反映不廉政作为的投诉,没有一起反映审判作风不规范的投诉,没有一起反映影响法官声誉的投诉,多次收到当事人的锦旗和感谢信。
“坚持多问一句话”
“热心”,是开发区法庭法官李慧茁对贺维的评价。“每当我遇到困难求助他,他都特别痛快地就答应帮忙,而且会尽心尽力去办。当我遇到案子没有思路的时候,就会去向他请教。贺维是一个良师益友,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这种热心,不仅体现在同事之间,贺维在工作中也总是尽自己最大可能去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他说,自己在结一个案子的时候,不仅只是想到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完,更多的是想到判完了以后,当事人以后的生活会不会受到自己这个判决或调解的影响。
每次,贺维都会多问一句当事人还有没有别的事情需要解决的、还有没有可以一并处理的。他说:“我会想我这个判决能不能解决他们到法院来想要解决的事情。如果说只是按照程序判完了,案子是结束了,但是很可能他们的事情却没有结束,以后还可能会起纠纷,还会到法院来。在法律事实和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我要尽量考虑到自己能为当事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便利。”
就是多问的一句话,经常会带来工作量的增加。尽管会让自己很累,但是贺维依然坚持这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希望别人能够多提供一些帮助。普通老百姓到法庭来,肯定都是想解决问题,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自己累一点没关系。”贺维说。
他认为,法官应该思考怎么样才能离当事人“近”一些,离他们的诉求再“近”一些。如果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对法院和法官有什么期待,就会明白,他们肯定是希望能够尽快把事情解决。这样一来,不仅能真正地帮当事人解决问题,也会使他们对法院有比较好的印象。“每次我都会跟当事人开玩笑地说一句:‘希望以后再也不会在法庭看到你。’”
贺维家住西北五环,每天上下班来回路程100多公里。尽管住得远,但是他上班从没有迟到过。“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贺维说。
在他看来,法官的工作不仅能够接触到很多案子,能对自己的经验有所扩充,还能够让自己对法律关系、法学知识、法律理论有更深刻的理解,得到内心的满足感。同时,又能通过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获得助人为乐的快感,这是拿钱都买不来的。“一个判决或调解,能够真正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看到他们带着解决问题后的愉快心情离开的时候,我也由衷地感到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