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教育从娃娃抓起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少年法庭,现在开庭!”伴随着清脆的敲击法槌的声音,在庄严肃穆的法庭上,只见“审判长”“陪审员”正襟危坐,“公诉人”与“辩护人”唇枪舌剑……
细看之下,这并不是一场寻常的庭审,所有的角色都是由北京市海淀区温泉第二中学的学生们扮演的。原来,这是海淀区人民法院与海淀区教委于11月20日联合举办的模拟法庭活动现场。
尽管同学们面庞稚嫩,但是却有板有眼、尽职尽责地推进着庭审过程,而坐在旁听席上的其他同学,则聚精会神地看着每一个程序的进行。少年法庭特有的U形法台、法槌、法官袍,一切都让同学们感到新奇。这次模拟法庭所设置的“案情”,也是发生在校园之中:一名学生抢了其他同学的手机。
“通过这次模拟法庭,让我知道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平时做的一些不好的小事就能触犯法律。我也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以后会认真学法用法,也会告诉更多的同学去了解法律。”活动结束后,温泉第二中学的一名同学表示。
作为我国第一代从事少年刑事审判的法官,“法官妈妈”尚秀云对这次模拟法庭给出了肯定。“模拟法庭就是让同学们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角色亲身体会,并通过这种有趣的形式,熟悉法律程序,了解法律知识。”
模拟法庭只是海淀法院对未成年人开展普法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从1987年9月成立“少年刑事审判组”,到2012年12月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作为独立的庭室运行,26年来,海淀法院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做了很多努力。
法制校长,传递法律关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海淀法院就鼓励少年法庭的法官们主动到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讲座。
2013年,海淀法院与海淀教委、海淀团区委深入合作,大力推动法制校长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法制校长工作领导小组,院党组书记、院长鲁为亲自担任组长,选派37名优秀法官担任辖区内105所中小学的法制校长,其中有20人为中层干部,占总数的54%。
今年,海淀法院将走访中小学校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每位院领导至少将一所中小学校作为联系点开展走访、调研。
法官们深知,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的40分钟,更应渗透进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因此,除了引导未成年人“如何做”,还注重指导学校和家长“怎么教”:对教师开展以法治的思维与方式进行管理的专题授课、对学生家长开展亲职教育、发放亲职教育读本,以此提高学校管理学生、父母教育子女的能力,形成未成年人教育合力,保证法制教育在未成年人生活、学习中的全方位覆盖。
1年多来,海淀法院的“法制校长”们深入中小学,为全区超过一万名中小学生累计授课100余次,收效显著。这些法制校长们专业背景广泛,涵盖刑、民、商、行、知等多个领域,授课内容除青少年犯罪预防外,还涉及自护、自救教育以及民事权益维护和公民意识的培养等。同时,海淀法院还针对农民工子女积极开展“蒲公英工程”,深入打工子弟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让“流动的花朵”享受法制的阳光雨露。
到目前,各学校普遍反映,学生们对法制校长的授课兴趣更加浓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增强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借助此项工作,海淀法院不仅充分发挥了审判职能作用,也进一步锻炼了队伍,强化了法官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意识。
多措并举,传承法治意识
海淀法院未审庭庭长游涛曾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一直是海淀法院未审庭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最近几年国家对少年司法不断重视,我们每年都在积极探索更加适合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模式,也积极寻求更好的宣传教育形式。这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审判工作,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为帮助少年儿童了解司法知识,感受法律精神,海淀法院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举办“六一”儿童节专场开放日,组织孩子们观看升旗仪式、参观法院设施、体验模拟法庭、聆听法制讲座。
一年一度的“六一”法院开放日,已成为深受海淀区中小学校师生欢迎的一项传统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已有2000余名少年儿童在海淀法院度过了既新鲜又难忘的儿童节。
海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鲁为在一次活动中表示,海淀法院长期坚持贯彻落实司法公开制度,自觉履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职责,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对未成年人开展普法宣传和犯罪预防教育。
此外,海淀法院还针对未成年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法制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普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组织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开展“带法回家”活动,让学生给家长做法制宣传,增强法制宣传的主动性和亲切感;制作配有法制宣传漫画的展板在学校巡回展出,可弥补学生听法官讲法制课一听而过、印象不深的缺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对巩固法制宣传效果起到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海淀法院在法制宣传教育上进行的尝试。
法制教育,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游涛看来,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做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实际上是在做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工作。可以说,对青少年的普法宣传教育,不仅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海淀法院作为审判机关,不仅有责任做好涉及未成年人案件的审判工作,也有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好普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法院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底,海淀区人民法院与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就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层次合作。此前,海淀法院已与包括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在内的全国8家知名法学院校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
这次合作主要围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开展,内容相对集中但角度、形式多样,合作主体涵盖了从事青少年培养教育的中学、高等研究机构以及司法实务部门。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使得资源更集中,平台更广阔,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也有助于在机制上探索出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以及院校合作工作的一条新路。
今年1月,由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中国法学会共同举办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研讨会在京召开,海淀法院报送的“开创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家长亲职教育工作制度”被评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海淀法院在会上做了专门的经验介绍。
在海淀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联合召开的2014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上,海淀法院“法官妈妈”尚秀云等12名同志被评为2013年度海淀区“优秀法制校长”,海淀法院连续26次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未成年人保护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