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司法解释出台,加强网络行为监管

最高人民法院109日公布了《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此次最高法出台的司法解释,其间亮点颇多并直接切中要害,比如个人隐私禁“人肉”曝光、利用自媒体等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程度认定问题、“水军”发帖要连带担责等。

法律专家解读,新规定可以说既有实体规定,也有程序规范,填补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法律真空,也给司法审理和判断提供了依据,具有法律兜底作用,既可以有效规范网络信息发布行为,又能实现对个人权益的有效保护,从而免除“被伤害”的恐惧。

传谣有风险,转发须谨慎

根据最新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应当综合以下因素:转载主体所承担的与其性质、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对所转载信息是否作出实质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标题,导致其与内容严重不符以及误导公众的可能性。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网络言论和现实生活中的言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特别是网络“大V”等公众人物,其言行的影响力比普通人更大,表达权就应当更加谨慎。

“即便以‘求证’形式来传播谣言,事实上仍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果。因此网民在传播信息前,有责任对其来源和可靠性作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新宝说。

网络水军钱难赚

网络水军既有在校学生,也有兼职员工、社会闲杂人员,据媒体不完全统计,那些临时报名、有偿灌水的网民,全国至少有50万。

这些水军通常每天都保持较长的上网时间,他们通过QQ等与各种水军群主保持联系。网络公司只要收到客户订单,便会联系处在下线的各个群主,或是通过网站发布“公告”,极短的时间内,水军便可按照要求完成业务内容。

据媒体报道,网络水军通常的报酬标准是,发帖一次0.3元~0.4元,回帖一次0.1元~0.2元。遇到突发事件,费用还可能水涨船高。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公关公司抽取60%,而众多水军则分食剩下的40%,如果总价基数比较小,最底层水军拿到手的钱则寥寥无几,所以水军们都会采取里外通吃的方法来扩大自己的收益。往往在早上受雇于一方进行发帖的水军,到了下午就会接到客户竞争对手的删帖业务。

一位曾经采访报道过网络水军的媒体记者表示,自己亲身进入这个行业暗访,感受到的是这个灰色产业链的恐怖暴利。这位记者体验了3项任务,却只完成了4条问答任务,如果这4条全部符合要求,获得通过,这一天的工作也只能获得0.8元的报酬。

新司法解释同时明确了雇佣、组织、教唆或者帮助他人发布、转发网络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被侵权人请求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了内容、社区和商务高度结合的形态。”最高法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标准过严会造成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过重,影响合法信息的自由传播。标准过宽则会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怠于履行必要的注意义务,放纵甚至主动实施侵权行为。

违规删帖追问刑责

因接受尔玛天仙、尔玛互动公司委托,帮助“立二拆四”有偿推荐、发布视频,有偿删帖,1114日下午,原新浪网视频编辑吴俊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一案、北京同科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赵玉科非法经营案在朝阳法院一审宣判,吴俊获刑1年半、赵玉科获刑14个月。

作为有偿删帖的恶性案件,对当事人追究刑事责任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清理网络水军、违规删帖的高压态势。

记者发现,近年来,互联网有偿发布、删帖已经成为业内常态,虽然各大论坛、贴吧等都对员工该类行为作出严格规定,但在利益驱使下,“内外勾结”仍旧为互联网“恶之花”提供了生存土壤。

据执行人透露,天涯删帖一条1200元,新浪网首页推广3个月4000元。一些人以个人名义通过贴吧、QQ群等渠道发放提供删帖、推介帖子服务的信息“揽活”,一些所谓的“危机公关”公司则主动搜索政府、企业负面信息,再通过相关网站工作人员删帖,收取费用。

根据刑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910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有偿删帖和发帖行为,不但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还可能构成诽谤罪、敲诈勒索罪甚至寻衅滋事罪。

法律监管进一步完善

孙军工指出,针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新的司法解释,与之前发布的《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同形成了有关互联网法律问题的裁判规则体系。

“近年来,由网络侵权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这次出台的司法解释非常及时且很具有操作性,在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效解决‘同案不同判’的问题。”朱巍说。

孙军工说,规定加大了对被侵权人的司法保护力度,有利于遏制网络侵权行为的蔓延,对于规范网络行为、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