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汉字传承中国文化
小时候,陈东久常拿柳树枝当笔、沙滩当纸,练习写字。他50年来如一日,创造了诸多佳绩,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被人民大会堂、岳阳楼等收藏或刻碑。
记书法名家陈东久
“作为2012年全国两会特刊推出的十位书画艺术家之一,我们这十位书画家并不是中国字写得最好、画画得最漂亮的,而是我们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有自己的见解”。20世纪50年代出生于湖南的书法名家陈东久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经典文化的是英文单词“China”。大写字母“C”是瓷器拼音的开头,而瓷器也正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在当代中国,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是英文单词“Calligraphy(书法)”。中国书法既是中国的文字符号,又是艺术品,能够挂在墙上供人鉴赏、品玩。
“世界这么大,唯有中国的文字可以挂在墙上作艺术品,它说明什么?所以,我认为书法最能代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
“不断坚持,一定会成功”
“对书法的爱好和追求,是一辈子的事”。陈东久表示,不管在什么地方工作,不管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哪怕是国外留学期间,他都会在住所里练习书法,每天坚持3小时,50年如一日。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物质严重匮乏,纸墨笔砚对农村孩子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奢侈品。小时候的陈东久在放牛时,常拿柳树枝当笔、河边的沙滩当纸,写字画画,充实而快乐。
“文革”期间,为了表现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陈东久“天天帮老师、同学抄写大字报,这样一来政治思想表现好了”“才华得以体现,爱好也有了地方施展。”
陈东久称,他学习书法至今“没有拜过一位老师”,唯一的“老师”是“字帖”。除爱好书法外,他“也玩很多乐器,但全凭兴趣和自我揣摩”。学吹笛子时,他曾为一个花舌音,练到喉咙流血,后来终于找到了技巧。
坚持练习书法多年,陈东久得出一个结论:“干任何事情,不断坚持,一定会成功”。
“要把字写好,必须先把人做好”
“书以‘德’为‘尚’。要把字写好,必须先把人做好。如果做人不好,就可能写不出好字。”陈东久认为,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留下的精髓,要继承、发扬它,要在古人法度上创新,在形态、意态上体现自己的个性。
在陈东久看来,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写者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体现出来,即人们通常说的“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因此,书法练习者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尽量让别人看得懂自己的字。这是因为中国文字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使用功能,一个是艺术功能。看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技术因素,还要看它的情感因素。
陈东久在给他的学生讲课时常说,写字时,应先领会字要表达的情感、意境,不要急于下笔,不能“没学会走就先学跑”,意境是无形之物,不能“因态伤意”,它需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章法加以表现。
在给别人写字时,陈东久常因对书法中意境、用笔、结构、章法等某一点的不满意而撕掉重写。他认为,这不但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书法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
在有的人眼里,书法十分简单,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能使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汉字,似乎就成了“书法家”。陈东久认为,会抄写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书匠。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玄妙而艰深,“写汉字容易,要去继承、传承、发扬它不容易,真正能走进书法艺术境界更不容易。”
陈东久常说,练习书法要做到一个“静”字,“心不静,做什么都是徒劳,更何况是练习书法”。他在家里写《心经》时,每次都会先净手净心,再开始书写。
多方面创作修养不可或缺
“现在越写越不知道怎么写,这些年来经常感到困惑,但回过头一看,这个时候又是自己进步的开始”。
陈东久认为,要创作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多方面修养不可或缺。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要有中国古典文化功底,比如诗词、古文知识等;其次,必须具备一定美学基础,否则“你不知道一个字好看在哪里,章法、墨法、笔法怎么去运用它”“一个字的结构、章法在别人眼里毫无亮点,而自己却认为是‘佳作’,这就是你的审美观问题”;另外,必须具备一些相同艺术门类的知识,比如:摄像、音乐、舞蹈等,并在创作中“将这些东西的情感因素融入到书法作品,那就入木三分了”。
现在,陈东久每天在家练习书法3个小时,常练习经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喜欢将同样的字用不同的字体及风格进行演绎。在练习书法时,他常将所写的内容反复诵读,并在读读写写中寻找创作灵感。
陈东久认为,在经济利益驱动的今天,书法艺术也成了一种商品,但书法创作者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博学、博修,多练习,尽量避免作品“千篇一律,面孔单调雷同”。
在陈东久看来,书法一定要为当今社会服务。他称,自己的字不喜欢被藏起来,而是要挂起来,这样书法才能达到它的社会作用,被有的人当经营理念、座右铭、励志名言。
陈东久称,他常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经历进行书写,因此也很少有两幅完全相同的作品。
在书法创作中,陈东久50年如一日,以刚毅、坚韧的性格,创造了诸多成绩,2012年被中国新闻社推荐为十大文化名人。其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部分作品多次流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并编入了《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千米长卷》《华夏书画千家集》等大型专集,被《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现代书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专题介绍,被人民大会堂、岳阳楼等收藏或刻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