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本科实习生眼中的中国律师行
作为一个法学本科生,律师有可能成为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天的见习与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律师之路的艰难与不易。
律师,曾经是一个充满传说的职业。人们会觉得律师都有着香车豪宅、品味生活,羡慕律师时间自由,自己是自己的老板。但这些往往是奋斗大半辈子的功成名就律师的写照。
律所里年轻律师告诉我:“我们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风光,律师就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而已,唯一不同的是,律师凭借的是法律的技能。对于大部分律师来说,律师有时候就是一个混口饭吃的职业,但同时也是责任神圣的事业。”
在深圳律师事务所进行社会实践的这段日子,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律师,有年轻的助理律师,有业务繁忙的工薪律师,有时间自由的专职律师,也有功成名就的大律师。对于律师行业,我认真地做了很多了解。
律师行业的“酸甜苦辣”
目前,我国的律师队伍发展到了14.3万多人,像中国许多领域一样,律师行业也呈现出了浓重的中国特色。严格意义上说,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法治,律师的地位与价值并没有如同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律师的平均收费不如出租车行业,年毛收入不足10万元。广东省的调查结果是,律师收入呈金字塔式,10%处于顶端,约20%处于偏上,而70%以上的律师则生活艰难。部分律师特别是青年律师,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律师太难,刚开始干,活下去都很难。”这可能是民间最经典最流行的一句话了。中国律师的穷富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明显地形成了穷律师和富律师阶层。
然而,不管现有的情况是喜是忧,中国的律师业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职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呈现出了美好的前景。比如,律师的服务性质在法治建设中愈来愈突出;越来越多的律师开始站出来,挑战涉及公共利益的不合理现象;越来越多的律师开始参与到国家立法中;越来越多的律师认真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积极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
作为一个法学本科生,律师有可能成为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天的见习与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律师之路的艰难与不易。
年轻律师的执业环境
刚入门的律师压力不仅来自薪水,更来自案源。没有案源,虽然每天都能正常上下班,但是心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慌、发毛。一位刚毕业的年轻律师感慨地对我说:“没有案源,就没有收入,再远大的目标也会灭亡在彷徨里,毕竟,人不能去喝西北风。”
跟个好师傅,在当助手的过程中学习办案经验,积累人脉关系,是大部分年轻律师努力的过程。作为一个年轻律师,法律知识只是入门的基础,要学的东西还有更多。其实,在各种民事活动中,年轻律师的身份仅仅是一个民间人士周旋于各种机构及人员中间,年轻律师们需要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办案经验。
我在律所见习的时候,每天都跟着上班的律师探讨法律条文,外出搜集证据材料,撰写司法文书或是开庭时旁听,除了这些,许多律师每天还要解答从各种途径发来的法律咨询,带我的小林律师说:“我们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一开始,就不知何时能够停下来,有时为了一个案子,会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但是,年轻律师的艰辛与收获常常是不对等的,很多时候还会因办案而受到误解。有些人认为律师只不过是追逐利益的商人,扮演着“替坏人说话”的角色。在我看来,律师其实才是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因为律师比法院更多地接触当事人,我相信律师只要心存诚信、追求法律正义,一定会慢慢获得社会的认可。律师的存在,正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法律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
当然亲身经历才会知道,办理案件,调查取证的道路是一波三折的。到行政机关查询,工作人员说拿钥匙的人出差了。去司法机关请求配合,工作人员说没空。现在很多人还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律师,认为律师喜欢挑词架讼,动辄怂恿、鼓励、帮助当事人起诉,破坏了稳定。
资历较浅的律师自然不可能有车子接送,他们租房子,坐公交地铁,吃工作餐,顶着炎炎烈日,往来于公司、个人和办案机关之间。这些天我跟着几位年轻律师深有感触,物质条件的艰苦并不可怕,最可怕、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看到法律被践踏。某种程度上说,我感觉,律师有时很渺小,如果没有运用法律的高超本领,就难以实践正义使者的诺言。
除了跟随几位哥哥姐姐,平时在律所我最能做的就是整理卷宗。一份一份由文件袋夹装的案件资料,有的足有几个拇指般的厚度。一个过程比较完整的刑事案件,有立案,有批捕,有检察院的公诉,取证和审理情况等,我要按照卷宗顺序排好,很考验耐心。当然看卷宗其实也很有趣,小肖律师就对我说过,“每一个案件都是一个故事,生活细节往往比电视剧的情节耐人寻味得多。”
最喜欢跟律师们出去开庭。律师们都很随和,对于我也照顾有佳。一起讨论案情的时候,我其实挺惭愧的。不说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我发现自己对学过的知识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记忆的扎实。坐在法庭的旁听席上,第一次跟法官,当事人和律师都离得那么近,那么真实。
说实话,中国的法庭有着明显的大陆法系特色,由法官引导的,看过很多港台和欧美的法律剧作的人们有点失望,因为大家最喜欢的是律师头顶上代表公义的假发,还有律师在法庭上来回踱步、慷慨陈词的情景。
其实对于中国律师来说,做好庭前准备,在庭上用各种法律技巧来辩护也是不容易的事,最重要的是理据充分。这让我想起了辩论队的生活,看到林律师声音响亮的辩护词,我仿佛感觉到自己也一样那么镇定地站在法庭上,条理清晰,一针见血地娓娓道来,原来法律离我并不那么遥远。
总结这些天的见闻,我感觉到,律师的生活有苦有甜,律师行业的现状也是艰难与美好同在。律师业是三大法律职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行业,中国的律师事务所有1万多家,每9000人平均拥有一名律师,深圳的律所平均1500人拥有一名律师,而美国纽约是每200人拥有一名律师。从前景上看,律师还是很缺的。
全国律师每年办理业务大致在900万件左右,业务收入在90亿左右,律师人均收入在7万元左右,平均每件收费在千元左右,但是律师年收入仍然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北京最高,律师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广东在5万元左右,而在有些西部省份律师年平均收入也就只有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其差距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从个人生存和利益来考虑,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律师业发展环境最好,也最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律师是强弱差距悬殊的行业,知名大律师年收入上百万、上千万的都有,但有很多律师都是疲于糊口,年收入不过万,有的甚至无钱交纳年检会或会费而被迫转行。对于初入行的律师来说,90%的其收入都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虽然说成功的标志不是钱,但是对律师来说,其最有力的评价标准却是收入。另外,年轻律师的执业环境也很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从事律师行业的障碍。政府也缺乏对青年律师就业和成长的帮扶机制,缺乏对年轻律师执业的保障制度、保障机制。对年轻律师执业中遇到的问题,既无相应机构也无相应程序加以解决。如果这种状况不从制度上、根本上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年轻律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律所实习领悟
将近一个月的实践生活,最让我佩服的是这家律所的主任律师,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合伙人。郑律师在我眼里,代表着财富、练达与力量,一位功成名就律师的代表。他买下了深圳最繁华CBD之一的写字楼,拥有的律所是南山区最强的。
他曾经对我说过:“其实,个人因素在律师业中占主导地位,如果个体很强,就会很快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做得好的律师每年收入可达上百万元。律师讲究悟性,在律师业内,有三类律师是属于比较‘弱’的律师,一种是业务能力差的律师,一种是社交能力差的律师,还有一种是品行很坏的律师。时间久了,越来越没人愿意找这三类律师,他们就会被边缘化。”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作为一位律师,诚信是至关重要的,永远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你的专业与良知。郑律师的话让我明白了,郑律师能够长期立足,没有哪一个不是诚信的,没有哪一个是能力弱的,因为这是由律师工作的性质、规律决定的。
经过这次实习,我领会了许多在校园无法获得的见闻。最大的收获则是我观念的转变。以前对于法学,我只知道迷茫不知方向,现在,通过一次社会实践,我愈来愈发现自己对法学有了兴趣和信心。
在美国历史上,担任总统的42位里有21位是律师出身,起草美国宪法的55位先贤里,有30位是律师。在美国宪法最后的文本上签字的39人中有24位是律师。在美国参众两院里,l/3以上的议员都曾经从事过律师工作。
如果律师在政治上没有相应的权利保证,其他的权利会显得很脆弱。现行我国人事体制是单向流动体制,人才遴选机制只能在体制内的公务员中提拔和任用,律师被排除在主流政治体制之外,这无疑是国家优良资政资源和执政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我们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把律师只当作商人一部分的观念是十分有害的,它将影响律师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作用。提供法律服务仅是律师业务的一部分,律师执业群体还肩负着参与制定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的使命。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律师缺乏基本的政治追求和应有的理想信念,不利于律师服务业的社会责任承担和长远发展。建立从事法律职业人员的对流机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职业允许进行双向流动,开通律师中的优秀人才进入法官、检察官序列的门径,促进相互间的职业认同感。
江平教授曾言:“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年轻律师是中国律师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律师行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现阶段,我国的律师制度恢复的时间还不长,很多的制度还未建立或未成熟,在律师的社会地位、执业环境、新律师的从业保障上都还有待发展完善,律师尤其是新律师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生存和竞争的环境。
实践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我从中感触颇深。这次实习还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和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
(作者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