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凤丽:用WTO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我们代表中国政府去WTO打官司,实际上,就是在用WTO的语言和思维,把中国自己的故事和道理讲给世界;用中国人听得懂的语句,将世界舞台上的故事说给中国。”
已记不清曾在多少个场合说过这句话,北京君泽君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张凤丽习惯于用这样简单直白的话语来描述自己的工作。然而,在这看似轻描淡写的解释背后,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与重任。
与处理国内诉讼案件的律师不同,张凤丽在WTO争端诉讼中所代理的客户,并不是哪家具体的企业或者公司,而是中国政府。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们是以中国政府所聘请私人领域律师的身份,出现在WTO争端解决的舞台上,更像是中国政府的‘临时官员’。我们要讲中国故事,为中国‘代言’。”
入行:跨越专业的无悔选择
“在我通过司法考试之后,老板王雪华才告诉我,从1994年环中律师事务所成立算起,我是唯一一个还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就正式聘用入职、并在工作期间边工边读以最快速度通过司法考试的律师。”
回忆起刚刚进入律师行业的经历,张凤丽嘴角露出了一丝的微笑。她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如今她很庆幸,也很欣慰,自己没有选错行。
张凤丽考入大学的那一年,是2001年,正好也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虽然知道中国“入世”之后对高端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可是那时的她还预料不到自己会与WTO有着如今天这般密切的关系。
2005年,毕业前夕,张凤丽来到了有着涉外业务的北京环中律师事务所进行实习。虽然出身英语专业,但上学期间对法律的兴趣和钻研,让她拥有了一定的法律功底。2个多小时的面试,让律所合伙人王雪华眼前为之一亮。
王雪华长期关注并参与WTO涉华案件的争端解决。由于国内当时还没有成形的WTO诉讼教材,而中文翻译的教材资料,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十分有限。要进行WTO案例和相关资料的学习研究,就必须具有非常深厚的英语功底,而且还要摆脱国内固有的法律思维,顺应WTO的规律去解决争端问题。
3个月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2005年6月,张凤丽顺利得到了聘用。王雪华对她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要求——参加9月份的司法考试。
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经过3个月的突击,张凤丽将通过司法考试的分差缩短到40分,这对她自己来讲已是不小的突破。这也给了张凤丽充足的信心,2006年,她顺利地通过了司法考试,拿到了律师资格证。
张凤丽第一次真正在WTO案件中接手主要工作,是准备“美国诉中国知识产权案”中的书面陈述,以及证据材料的翻译。
她回忆说:“已经记不清当年到底为了该案翻译了多少书面证据材料,我只记得,那些天,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没日没夜地翻,另外两个较为资深的律师则是没日没夜地校对。与案件核心抗辩内容密切相关的证据要求高度的准确性,这无疑是不可能丢给翻译公司任其‘草菅人命’的。”
由于中国与瑞士日内瓦的时差缘故,张凤丽经常连夜工作,凌晨4点走出办公室也是常有的事。
中国诉美4起双反措施案(业内称为DS379案),是张凤丽从诉讼准备阶段开始全程参与的第一个案子。通过对争诉点的分析,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因为贸易双方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机制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误解和麻烦。
专家组裁决报告判定的“公共机构”问题支持了美方,因为上诉机构和第三方国家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张凤丽所在的中国律师团,用WTO的规则和语言阐明了中国情况,最终帮助中国在前后3年的诉讼过程中,取得了上诉机构对中国诉求的完全支持。
成长:执著奋斗的五味杂陈
在实习面试的时候,老板王雪华问张凤丽对自己期待的薪水是多少?张凤丽报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数字——1500元。
当年,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就已经达到2734元,更不要说收入水平居于社会平均水平中上层的律师职业,收入远比这个数要高很多。
张凤丽解释道:“这样的薪酬生活是肯定不够的,但是我把它看做是一种平台,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不收学费,反而能给钱,已经很知足了。”
除了律所的工作,她在周末时间给几个外国老师补习中文,用补课费贴补生活。每天晚上学习法律专业知识,准备司法考试。
1年多的坚持学习与兼职,不仅让张凤丽掌握了过硬的法律基础,也对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了。
张凤丽见到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时,手里捧着一杯刚买的咖啡。可是她却说,自己以前曾经是一点咖啡都不沾的。
“以前晚上的时候,我喝一点可乐都会兴奋地睡不着觉,更不要说是咖啡了。”张凤丽坦言,自己对茶、可乐和咖啡非常敏感,“但是自打开始干律师没多长时间,我就离不开咖啡了。”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到瑞士日内瓦进行WTO贸易争端的磋商。因为时差问题,飞机落地后她非常困,但是几小时后就要开庭,她还要担任磋商翻译工作。而且磋商过程中还需要作为律师协助代表团领导准备就对方提出的补充问题的答复,必须保持绝对清醒的头脑。张凤丽急中生智,一口气饮下两杯咖啡,保障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2010年7月,正在深圳贸易救济项目上协助企业准备反倾销答卷的张凤丽突然接到了家中噩耗,母亲因为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成为她心中难以抹平的伤痕。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凤丽拼命工作,希望用工作的劳累来转移失去母亲的痛楚。
然而,这样拼命的工作并没有给她带来心情的好转,反而使她陷入了一种迷惘和彷徨。2010年底,张凤丽申请到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就读WTO法专业硕士的就学资格,也拿到了欧盟的奖学金。
位于地中海西岸的巴塞罗那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张凤丽来到这里学习,同时也给了自己重新认识自我的时间和机会。在这里的学习与国内教育有着完全不同的模式,30多位同学来自30多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历,都在这里为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政治、贸易合法权益而努力奋斗着。
几年来,在WTO贸易领域充足的实务经验,给了张凤丽理论联系实际的可能。在巴塞罗那学习的成绩,让法学专业出身的同学都竖起了大拇指。
“那是刚入学不久的事情,班上最拔尖的两个学生,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澳大利亚,成绩都非常好。有一天两人因一个WTO争端法律问题争论起来,老师都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停下来。因为他们讨论的案例正好是我做的,所以我就站起来,把该案上诉机构的裁决意见、情况原封不动讲述了出来,中止了他们的争论。全部同学都很惊讶,一个东方来的小女生居然有这样的气场。”
提起这段学习经历,张凤丽很是兴奋、自豪。
学业结束归国之前,张凤丽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镇休憩了几周,那几周是她至今生命里最惬意的时光。每天走在地中海边松软的沙滩上,沐浴着阳光,她也经常拿着WTO诉讼案例或者材料读一读。
“这种思维上的碰撞带来的愉悦并不是其他工作可以带来的。”在张凤丽看来,WTO贸易争端,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成就和乐趣,激励着自己继续前行。
感悟:回味无穷的长岛冰茶
第一次与同事合作完成WTO案件资料翻译与书面陈述的工作后,张凤丽和四五个年轻同事聊着、走着,从办公楼走到国贸、建国门、朝阳门,最后到了三里屯酒吧街。
没有什么喝酒经验的她看着酒单说:“不想喝酒,来杯长岛冰茶吧……”
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以“长岛冰茶”命名的饮品,是高度的鸡尾酒。
“这些年来,有太多的毕业生来来往往。他们带着喜悦而来,却又嫌苦嫌累嫌琐碎最后选择放弃。就像我,也曾经以为‘长岛冰茶’只是冰茶,清爽、甘甜又很酷,结果发现,表层的可乐与柠檬味背后,深藏的是各核心法系精髓的混搭、对法律功底甚至是身体素质有高度要求的‘浓烈’与‘辛辣’。尽管一次又一次说,再也不喝长岛冰茶了,内心还是无法抗拒这用40°以上的烈酒调制出的‘超级无敌鸡尾酒’。”
张凤丽感慨着,因为她见证了WTO诉讼领域太多新人的来来往往,而真正能够坚守这个阵地的,却仍然是她旧相识的老面孔。
“足够信任、足够坚持、足够喜欢”,是她对WTO贸易诉讼的感情。这不仅源于她对WTO贸易诉讼的兴趣和专业能力,同样也源于她在“WTO争端解决业务中保持的一份纯真的赤子之心,一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理想,以及一份国际视野下的家国情怀。”
张凤丽坦言说,代理国家的WTO贸易争端诉讼,自己总是容易“入戏太深”。因为自己背后就是国家利益,自己面前就是国家形象。
“这早已不再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它是一种带有使命感的、有方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值得玩味的脑力游戏,甚至是一座通向人生幸福的桥梁。”在WTO贸易诉讼中,寄托着张凤丽太多的感情。
10月18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的WTO法研究会高端论坛“我们在WTO打官司”座谈会现场,主讲台上的张凤丽,与在场的嘉宾和师生们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正如她在会议报告上提交的那篇随笔集的题目——《我的理想 我的国》。
WTO贸易诉讼,对张凤丽来说,就像那杯“长岛冰茶”的味道——凉凉的,甜甜的,香香的,有一点微苦,还有一点伏特加与龙舌兰辛辣的刺激,渐渐深厚,又浓郁,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