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萍和她的宝贝之家
寒冬即将来临,面对平房多次拆迁,这一次,赵丽萍狠下心带着27个孩子搬进了世佳别墅,每年近18万的租金让她不敢有喘息的机会。
10月11日上午,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别墅,赵丽萍正包着茴香鸡蛋馅的包子,这是她和孩子们的午餐。
3层的别墅看上去依然拥挤,1楼餐厅摆满了黄、蓝、白三种颜色的塑料壁柜和两张长形餐桌,墙被漆上了绿叶,淡绿色的窗帘,地面铺着绿色的泡沫垫,墙边摆放着玩具;2楼是孩子们的卧室,里面并排放着婴儿床和上下铺;3楼是赵丽萍和父母、妹妹的卧室。
午饭时,7个孩子围着餐桌,他们中大部分是脑瘫患儿。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只有妈妈,没有爸爸,孩子们都管赵丽萍叫“赵妈”。
一个特殊的家庭
2011年8月13日,女孩儿香香出生在河南开封,被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刚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在医院里。“是开封福利院送来的,来到宝贝之家时香香才7天,胎皮和脐带都没有脱落。”赵丽萍说。
来到北京后,香香经专家会诊,确定患有严重的先天性肝病,病危通知书连下了好几次,这让赵丽萍焦急万分,她开始多方联系爱心人士为香香捐助,夜以继日地守护。“那段时间,香香在我怀里一天天地和病魔作斗争。”2个月后,病情略有稳定的香香被赵丽萍接回了家。
看到香香和其他孩子正常吃饭,赵丽萍端着八宝粥和包子来到二楼,一岁多的孙冰汉正背坐在塑料地板上,摇晃着脑袋摸着衣柜,原来这个孩子双目失明。
此时,2岁多的大头、1岁多的孙奇伟也从床上醒来。
“他们俩都是脑瘫,大头不会走路。”赵丽萍说。
大头四肢短小,头比较大,只能坐着或躺着;孙奇伟虽然可以走路,但总是走着走着就突然跌倒。赵丽萍将包子泡在粥里,用勺子捣碎,一口口轮流喂这3个孩子。
喂完饭,22岁的党玉茹闻到孙奇伟拉了大便,赵丽萍赶紧放下碗,把他抱过来,擦洗、撒爽身粉、换尿布。
“宝贝之家”的孩子们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1岁多。大多数孩子患脑瘫,还有少数聋哑、肢残。赵丽萍说:“做救助不只是把孩子的病治好,最重要的是给这些孩子家的温暖。”
两年前,党玉茹从山西福利院来到这个大家庭,以前她有自闭症,甚至两次自杀,现在的她嘴角总是挂着微笑。
“赵妈爱干净,教我们懂礼貌,她的卧室在3楼,但她总喜欢和我们睡在一起。”党玉茹告诉记者,赵丽萍常常在地板上打地铺,孩子们看到她回来,总是从床上翻下来睡到她身边。
党玉茹是山西运城人,患有脑瘫。赵丽萍每天除了为她定期做康复治疗外,有时间就和她交流,讲讲家里弟弟妹妹的故事,教她如何照看其他孩子等等。慢慢地,她接受了赵丽萍,笑容也渐渐多起来。如今,她担当起了家里大姐的角色,白天帮着照顾弟妹,晚上睡觉前帮赵丽萍铺好床。
党玉茹的改变,也带动了家里其他几个年龄较大的孩子。21岁的哑姐每天帮忙给弟妹们做饭,清理卫生等。“有了这些大孩子的帮助,我感觉轻松了很多。”看着孩子们亲如一家,赵丽萍感到欣慰。
在赵丽萍看来,福利院可以让这些孩子吃饱穿暖,但缺少家的温暖,在这里,她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幸福。
2010年底,赵丽萍辞去中国社会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脑瘫项目部的工作,用5500元钱租了一个4室2厅2卫的住房,从福利院里接来了7个脑瘫孤儿进行康复训练。租的房子里放了7张儿童床,她管这里叫“365晨光宝贝之家”。
创办脑瘫宝贝之家
多年前,赵丽萍从老家辽宁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打拼。2004年,赵丽萍结识了一位从事孤残儿童救助项目的朋友,她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
提起做公益,赵丽萍称这与女儿有关。2004年,家里生活条件变好了,她也想和其他家长一样,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就开始带着女儿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每到周末,就去王府井、西单等一些繁华地段捡废瓶子。她告诉女儿,这么做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用卖废品的钱帮助有困难的人。
有一次,她和女儿将卖废品积攒的500元钱寄给了四川阿坝州的两个贫困女孩作学费。之后,女儿了解到一根铅笔、一个普通的笔记本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都很珍贵,于是,每次外出都带上塑料袋,用来捡拾废旧瓶子。女儿的行为也触动了赵丽萍,从此母女俩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2006年一次探访“寄养之家”的志愿活动,让赵丽萍和孤儿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开始了她的公益救助之路。
2008年,赵丽萍停下生意,到一家公益机构做专职,负责脑瘫儿童项目。2010年年底,她负责的脑瘫儿童项目因资金断链而中止。“当时还有7个孩子正在接受救治,我不能放弃他们。”之后,赵丽萍想尽办法筹到一笔资金,创办了365晨光宝贝之家,专门接收、照顾全国各地福利院送来的脑瘫孤儿。2011年6月,赵丽萍为自己的脑瘫儿童救助事业争取到了一个合法的身份——“365儿童救助康复教育基金”。
这家注册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下的孤儿之家成立时,家里只有8个孩子。3年时间,家中有了27名成员,最小的3岁,最大的22岁,她们都是被遗弃的孤儿,来自全国各地的福利机构,大部分是脑瘫患者,智力上并无缺陷,但肢体上却有不同程度的残障。
据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官方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脑瘫患者约175万人,其中0至6岁的患儿约有31万,且每年以4.6万的速度递增。与这个数字相比,国内专门从事脑瘫患儿救助的机构却凤毛麟角。
赵丽萍说,她现在很关注大龄孩子的心理辅导和技能培养问题。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强,不愿意与外人接触,不愿意自立,我们要真正地去帮助他们,就要鼓励他们学习技能,减轻社会负担,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在赵丽萍看来,目前针对脑瘫孩子家庭的最佳救助方式,就是在政府的监督下多发展一些操作规范的公益组织,建立完善、专业的救助体系,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国外,脑瘫儿童的救治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旦一个家庭有脑瘫儿,政府、社工、康复师都会亲自上门予以指导和帮助。而且国外的志愿者也比较多,大家能够互相帮助。”她说。
梦想办一所学校
党思甜是27个孩子中最先开始上学的孩子,她也是最早来到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将她送入学校,赵丽萍形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因为很多小学不愿意接收残障孩子,现在家中孩子上学成了她最头疼的事情,加上学校伙伴对孩子们的歧视,让原本渴望上学的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
赵丽萍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建一栋楼,办一所专项学校,让脑瘫孩子吃住学都在这里。现在看起来,梦想似乎还遥不可及,但赵丽萍说:“做公益,一旦踏上去,就只能向前走。实在干不动了,还有我女儿呢。”
在做公益的路上,始终有一件事让赵丽萍一说起来就会泪流,这也成为她坚持的动力。
2008年11月,赵丽萍协助一对贫困家庭的新生脑瘫双胞胎姐妹来京康复治疗。最初两个孩子的康复进展顺利。1个月后,孩子母亲打电话说孩子感冒挺严重,赵丽萍马上带着两姐妹去儿研所,经检查,老大被留在医院观察治疗。12月30日早晨,赵丽萍突然接到孩子妈妈的电话:“赵姐,老大没了……”赵丽萍默默承诺,她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每一个脑瘫儿童。
坚持做一件事并不容易。
每天早上6点,赵丽萍就要开始为孩子们准备早饭,然后给孩子们做康复训练,午饭后短暂休息一会儿,又要开始给孩子们按压双腿,这项工作结束后,晚饭的准备工作又开始了。直到这一屋的小家伙都安然入睡,她才算完成这一天的任务。
去年夏天,赵丽萍得了胆囊炎,孩子们看到赵妈难受,都围在她身边,用小手抚摸她问:“赵妈,你病了吗,你会不会死呀?”
“我当时眼泪哗哗的,这些孩子懂事,我没办法扔下他们。”赵丽萍说。
目前,赵丽萍的父母、妹妹一家也帮着照顾这些孩子,赵丽萍抽空与朋友做些生意,贴补家用。
结束采访离开宝贝之家时,记者看到客厅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各种样式的发卡,赵丽萍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孩子们做的,每个15元,卖得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