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大道”修进藏民家

云南迪庆,公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等级到高等级,公路通行能力、抗灾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初步形成了以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与经济繁荣。 

国道214线香德二级公路

摇曳的经幡,雪山、草原、牦牛和漫山遍野的鲜花。这是214国道沿途独特美丽的风景。这条从青海西宁经西藏昌都、云南迪庆至终点云南景洪的国道,全程3256千米,因其沿途生物、地质、景观的多样性以及伴随着独特的宗教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而被誉为“最美国道”之一。

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布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带的各族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早在昔日的山间古道上留下了深深足迹,从一个山谷到另一个山谷,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条条山间小道。唐朝以后,原始驿道最终被先民们踏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生命大动脉——素有西南丝绸之路美誉的“茶马古道”。这也是214国道迪庆境内线路走向最原始的雏形。

屡创奇迹的迪庆交通人

 滇藏公路的西藏至云南段是沿着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路线修筑的,于1988年被国家正式命名为214国道。香德公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南北贯穿香格里拉县和德钦县,是国道214线进入云南省的首段,是云南省北部的主要出省通道。

解放前,该路段的交通一直处于人力、畜力驮运的“驿传运输”阶段,这使沿途的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同胞深受其害,长期生活贫困。

1956年春,为了巩固国防、开发边疆,国家决定修筑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滇藏公路,并分为丽江白汉场至中甸、中甸至德钦、德钦至西藏盐井三期工程进行。1957年,迪庆结束了境内没有一寸公路的历史。

195894日,中德公路(2001年后改称“香德公路”)开工。云南全省29个县、18个民族的民工5500多人,在极为艰苦的施工条件下,历经一年零一个月,终于将其建成全长182.68千米的四级公路。该公路于1959930日竣工通车后,汽车的马达声穿越千山万壑,也让梅里雪山脚下的藏族同胞看到新的希望。

1996年,为了解决云南省海拔极限公路国道214线白茫雪山路段冬季雪封路阻、物资运输困难的状况,政府对该路部分线段进行了从阴坡走向改为阳坡走向的改造,使其大大缩短了冰封雪阻期。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香德公路”根本谈不上顺畅和快捷,“保通”工作非常困难。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02120日,国家的重点国债建设项目“通县油路工程”在迪庆州正式启动,香格里拉连接德钦、维西全长387千米的通县油路,按计划必须在一年内全部完工。当时,国家交通部规划司的某领导在实地查看迪庆州恶劣的山形地貌后认为,迪庆州要在一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经过一年的奋战,20021230日,香格里拉至德钦的通县油路工程基本竣工。面对迪庆交通人创造的奇迹,该领导竖起了大拇指称,“迪庆交通人还是能干点实事的!”回忆起十多年前的场景,已有30年工龄的迪庆州交通局副局长和耀林仍如数家珍。

“小康大道”进藏家

和全国甚至云南省其他兄弟州市相比,迪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差距。落后的交通状况,仍是制约迪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2009年,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全省59条二级公路的重大决策,香格里拉至德钦段为其中之一。

香德公路是云南省公路网中“三纵三横”的重要路段,全长155.238千米,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总投资65.21亿元。作为滇西北地区经济、旅游运输的大动脉,它是云南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国防、边防公路。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99月,迪庆州交通局迅速从系统内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香德二级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开始正式谋划214国道“香德线”工程。

迪庆特殊的纬度位置,使其形成了典型的立体气候:同一座山,山脚是夏季,山腰是春季,山巅是冬季,“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迪庆的气候特征。在迪庆,每年6月到10月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降雪,霜雪期接近240天,极冷最低气温达零下28度左右,年最大温差达52摄氏度。在迪庆修路,具备良好施工条件的天气每年不到3个月。

“抬头一线天,低头见深渊,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迪庆崖陡谷深的山形地貌。这使“香德线”贯穿于万山环匝之中、鸟道羊肠之上,从海拔1900米左右的金沙江边盘旋而上,翻越4320米的云岭山脉主峰白茫雪山垭口到达德钦县城,沿线雪山高耸、河谷深切、峭壁林立。

“争取项目不容易,修路更不容易,香德二级路在全省59条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建设项目中,是海拔最高、环境最为恶劣、地质地形最为复杂、施工难度最大、任务最为艰巨的一条。”和耀林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感慨。

2010310日,国道214线香德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原长近183公里的老路经改建后为155.238公里,里程缩短28公里。 

高原反应引发急性肺水肿导致农民工死亡的事件,在白茫雪山3号隧道施工段已不是传说。因为缺氧,这里的工人煮面条要用高压锅;因为缺氧,隧道掘进过程中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功率大打折扣。

“就如同一位在平地上能拿动100斤重东西的人,到了此地就只能拿动50斤重的东西。在平原地区能使用8年左右的设备,在雪山上因为燃烧不充分产生积碳导致使用寿命只有两年。”香德二级公路指挥部的总工程师和永清告诉记者。

在迪庆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德二级路的管理者、建设者充分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斗志”的精神,克服“五最”之难,妥善处置了两次隧道涉险事故,不断攻坚克难,终于在20139月,使香德二级公路除了在建的白茫雪山1号、3号隧道外实现全线贯通。

从香格里拉到德钦,原来开车需七八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昔日“晴天通、雨雪天阻”的出行状况随着香德二级公路的开通已渐渐成为历史。

因路致富的藏族村民

   

每到中午10点左右,煮熟的土鸡香味便从藏族老板娘孙诺卓玛的饭店内飘散开来,顺着国道214香德线弥漫在金沙江畔的崇山峻岭中。

从香格里拉县城往德钦进发,不到半小时车程,就可以看见“尼西土锅鸡第一家”的招牌。该饭店建在新修的国道边上,精明能干的孙诺卓玛正在忙前忙后地招呼着怀揣梦想从此路过的背包客,灶膛里的柴火正旺,炖鸡的锅里“哧哧”冒着热气。

置身店内,窗外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金沙江沿岸的美景尽收眼底。远处,白茫雪山的山峰在云层中隐隐约约,缥缈而神秘。

孙诺卓玛是云南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满村委会汤堆村的藏族村民。在她的记忆中,孩提时,汤堆村人的出行工具只有手扶式拖拉机和马匹,“家中养个猪鸡什么的也卖不上好价钱”。由于交通闭塞,汤堆人到梅里雪山烧一次香来回需要花两三天时间。

17岁时,孙诺卓玛嫁给了本村的藏族青年扎西吹批。她刚成家的前几年,夫妻俩靠种植青稞、土豆、苞谷等农作物过日子。扎西吹批勤劳肯干,但“种一坡坡,收一箩箩”的传统农耕方式,对渴望开轿车到梅里雪山烧香的孙诺卓玛一家来说,这几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但孙诺卓玛25岁时,国道214线香德通县油路的正式开通,给孙诺卓玛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商机。路,让孙诺卓玛家的奢望变成了现实。

随着迪庆州公路越建越好,孙诺卓玛夫妻俩开始尝试在公路边开饭店。自家养的土鸡成了饭店的招牌菜,虽然收费低廉,但随着香德线上过往的车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孙诺卓玛的小店生意日趋红火。

香德二级公路通车后,尝到甜头的夫妇俩投资27万元,在新公路旁建盖了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具有藏族风格的饭店。开业不久,饭店每天的毛收入已达到两三千元。“原来四亩地一年的总收入也就万把块,如今不到一周我就能给挣回来”。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孙诺卓玛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迪庆州交通运输局、香德二级公路工程指挥部带领的各路筑路大军,使一条条环绕雪山高原的“彩带”,一座座飞架大江两岸的大桥,为藏区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