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出租 候鸟不归

    采桑湖保护湿地遭到承包和破坏性开发,湿地“实验区”成为湿地管理的“灰色地带”,由此出现“人鸟争食”的现象,皆是法律制度存在漏洞。

 

    位于湖南岳阳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采桑湖,是多种珍稀鸟类的一块重要栖息地,每年有大量候鸟来此越冬,被誉为“候鸟天堂”。然而,近日当地发生的一些变故,已使当初的“天堂”成为逝去的传说。

    20141027日,据中国广播网报道,作为东洞庭湖的万亩内湖,采桑湖这块“候鸟天堂”被当地镇政府以每年370万元的价格出租。而承租者湖南坚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这块湖面一分为二:一边湖床上种满了荷藕,成了“藕塘”,一边湖水中插上了养蟹的围网,成为“蟹池”。

    于是,曾经碧波万顷的采桑湖,如今全是枯黄衰败的荷叶。而埋在荷叶下面的则是承包商斥资上千万元种下的4000亩莲藕。

    据岳阳市湿地保护促进会会长彭祥林介绍,如果承租者挖藕,将减少采桑湖的底栖生物,而高密度的荷叶也使候鸟难以觅食——湖水生态系统已岌岌可危。

    大面积的蟹池和藕塘,会对候鸟的生存环境有着怎样的影响?看到被人类“装修”一番的水面,候鸟们会有何反应?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对整个湿地生态链的影响?湿地保护是否需要出台专门的行政法规?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张劲硕。

无福“享受”的螃蟹宴

    记者:洞庭湖采桑湖地域被开发以后,整个湖区都变成了蟹池和藕塘,对候鸟的生存环境有什么影响?候鸟来了以后湖里光剩螃蟹了,能吃吗?

    张劲硕: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原先它是一个正常的湖泊,这个湖里曾经不光有莲藕,也不光有螃蟹,它还有更多的植物,更多的动物。你现在等于把一个面积非常大的湖泊生态系统彻底清理掉,改造成像一个农田一样,很单一的生态系统,那么,这里面可能消灭的生物或其他动物非常多,归根到底是把原来动物的栖息地彻底破坏掉,使原来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完全消失。

    原先的湿地,现在变成藕塘、蟹池,实际上就变成一个养殖场,变成一个单一的物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很大的候鸟,比如一些雁鸭类,像各种大雁、鸿雁、豆雁,还有鸭类,比如绿头鸭等,这些鸟主要吃什么?吃很多水草,吃一些小型的螺,小型的软体动物,或者小型的虾蟹。

    还有一些大型的鹤类、鹳类,就要吃一些小的鱼、虾,或者说是一些浮游生物,还有一些有的可能是以吃鱼为主,但都不会只靠吃螃蟹就能养活自己。

    那些白鹭、天鹅、鹤,脖子都那么窄,怎么可能吞下那么大的螃蟹,它就不可能吃这些食物。另外,各种大雁、各种野鸭,它主要食物都是水草或者小的田螺或者小的鱼,小的虾,而且主要食物还是水草。况且,鸟类没牙,也不可能咀嚼,对食物只能是吞,这种情况下,螃蟹和藕对这些候鸟、水禽来讲,几乎是完全不能够消费的食物。原来大面积的湖面,本来可以很好地养活成千上万的候鸟,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被人类“装修”的家

    记者:10月底到11月是候鸟飞临洞庭湖地区的高峰期,如果大批候鸟回到这里,发现原来的湿地跟去年不同了,被人类“装修”了一番,候鸟们会有何反应?它们将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张劲硕:10月底到11月是候鸟回归的高峰期,像采桑湖这个地方,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候鸟,特别是比较有名的灰鹤,灰鹤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一种鹤类,每年都有大量的灰鹤去采桑湖越冬。

    对于候鸟,一旦你改变它的栖息环境,首先对它来讲产生心理上的压迫,它觉得这个地方就丧失了,它想再找地方是要耗费精力的,它要再去挖掘新的环境,这个都是存在风险性的。所以候鸟不会轻易改变它迁徙的路线,也不会轻易改变它的居住环境,跟我们人类实际上是一样的。

    因为很多候鸟认可经过成百上千年形成的迁徙规律,它该在哪儿停留,该在哪儿取食,都在它们的大脑里了,这些我们叫“后天获得性状遗传”的行为。这些行为的发生,那都是“老祖宗”就继承下来的,所以人类一旦对候鸟栖息地有破坏的话,这对很多鸟是一种伤害。

    假如它们看到这里的水草消失了,其他小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小鱼小虾也都没有了,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肯定就会选择“背井离乡”,到其他近处的湖泊或者小一点的能够容纳它们生存的地方去寻找食物。

    如果在周围这些水域,候鸟仍然找不到食物的话,那它们还要继续在其他地方再找。如果仍然什么都找不到的话,很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因为候鸟飞来飞去,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食物来补充的话,那肯定就会累死,就会饿死,最悲惨的结局就是可能会造成大面积的候鸟死亡。

    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各种水禽和涉禽中,有些鸟并不是善于涉水或者善于到水面去游,所以洞庭湖尽管面积可能很大,但是它们真正能够利用的环境是有限的,所能利用的食物也是有限的。一些涉禽,它们一般都在浅水域,或者至少淹没不了它们身体的地方寻找食物。这种情况下,它们可能真正能够利用的环境有限。即使“蟹池”和“藕塘”周围可能也有湖,这里也未必是它们能够使用的餐桌。

恢复生态投入巨大

    记者:采桑湖湿地还有恢复的可能吗?

    张劲硕:短时间内还不太容易恢复,如果恢复的话,又得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这就实际上涉及你现在已经养了蟹了,已经种了藕了,如果你不采的话,那么这些东西还占据空间,它没法消除。同时,也并不意味着其他水生植物就可以很快地恢复。

    另外,大量的螃蟹在那存在,它们也要吃东西,这种情况下,你要说有其他一些水生植物可以马上进来,或者让其他的候鸟去吃,这肯定不可能的。所以要么是你让它自然恢复,自然恢复的话,那你就不管它,螃蟹也好,藕也好,总有要死的那一天。它们死完以后,正常来讲,如果没有其他干扰的话,有些新的水生植物或者新的水生动物,可能会慢慢进入到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下,这些物种再进行繁殖,生态系统再慢慢恢复。但是这个恢复可能时间很长,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还有的地方甚至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样的话,如果等了这么长时间,那些候鸟也早就不存在了。

    假如想恢复湖里的水草,这个投入是很大的,谁来投入,也是很大的问题。如果你去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或者说你简单地去放养一些其他的小的虾、蟹,包括田螺,包括软体动物和小的鱼,慢慢让它去恢复,也有可能,但是这个投入也是非常大的,毕竟湖水的面积也很大。

    采桑湖是以370万元的价格被当地政府租给承包商的,但是如果说要给它恢复起来,绝对不是简简单单370万元就能够实现的。

    显然,这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如果说有决心去做的话,那就得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人力,去做恢复生态系统这个事情。

生物多样性评估缺失

    记者:与采桑湖一堤之隔,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里被严格保护。但采桑湖,却被划为“实验区”,这意味着采桑湖允许被“适度开发”,这一“适度”就被承包商钻了空子,如何避免类似事情对整个湿地生态链的影响?

    张劲硕:我们只有从对野生动物的认识上进行改变,才可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采桑湖的“藕塘”和“蟹池”事件,都是人为的原因。国家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实际上很多都是有名无实。在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过程当中,很少有对当地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的。

    生物多样性评估在国外很常见,但在中国不被重视。我们开发这个地区,不光是环境开发,还要考虑这个环境里的很多野生动物、植物它们该怎么办?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很多开发都是想当然地随便划线,我想哪儿开发就一划。按理这是保护动物,又是珍稀的候鸟,采桑湖也应该属于“核心区”,但现在不是,这是我们管理上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很多的老百姓和当地政府一直没有把野生动物,没有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当作一种非常好的资源去利用。

    大家意识里的“利用”,总是认为我去抓野生动物,去吃野生动物,去把野生动物加工成什么产品以后,才有经济效益,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利用野生动物本身就能形成最好的赚钱方式。

    什么是最好的赚钱方式?你如果开展生态旅游,开展你的自然环境的教育,让更多城市的孩子,城市的有钱人到你的洞庭湖,到你的鄱阳湖,到你的自然保护区来看,来观赏这些鸟,来认识这些鸟,来保护这些鸟,就会形成一个无形的很大的资产,但现在人们的意识都没有提升到这个程度。

    我们把自然保护区划分成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但即使是实验区,也没有说就允许变成你家的“水塘”。你哪怕给候鸟留一部分呢,好歹也能说过去,我觉得这属于把这个生态系统给彻底毁掉了,这违背了有关法律法规,而且地方政府的行为也是失职的。

野生动物是最大资产

    记者:当地政府如果想挣钱,有没有考虑他们的野生动物就是财源?

    张劲硕:比如说人们要去非洲的话,通常会选择去看那些野生动物,完全是因为那里的动物品种多,保护得好。你去了以后,它有很好的旅游体系,是真正的生态旅游,不是说我们在湖边上建个五星级大酒店,就叫生态旅游。非洲等很多国家,野生动物就是它的产业,就是它国家的经济命脉。最典型就是肯尼亚,人们去肯尼亚旅游都是冲动物去的。

    我们首先需要看到的是原生态,看到的是各种各样野生动物生活在原汁原味的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中国的湖泊里边。我们需要看到活生生的东西,现在采桑湖这个镇,既然有这么好的资源,有成千上万只的候鸟,为什么不开展很好的生态保护,让更多的老百姓去看?这个潜在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大的。

    洞庭湖那么好的地方,原来曾经是国家比较大的一个淡水湖,有那么多水鸟,你可以把它做好宣传,让更多人去那看野生动物,甚至跟科研人员和搞科普的工作人员结合,把更多的科普项目引到那里,一样收入很高,而当地政府恰恰把很有价值的东西破坏了,这是很愚蠢的一种表现,根本不懂得野生动物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另外,很多老百姓都认为野生动物的价值就是吃,就是入药,认为这样就是利用,这完全是个误区。你要去观察野生动物,让老百姓去爱野生动物,它的审美价值,它的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才是最具魅力的,可惜的是,很多人都不懂。

    所以,我们这个意识的转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总觉得我围湖造田,非得种点什么土特产品才能叫赚钱,实际上你的野生动物就是你最好的赚钱工具。你有了这些动物,大家去欣赏它,就是一种美学的享受,这是一种我们人从动物身上获得的美学价值。

“湿地保护”亟须立法

    记者:事发之后,媒体对当地政府声讨比较厉害,也有分析,是因为地方形式上的多头管理,降低了采桑湖保护的效率和效益,加大了湿地保护的冲突。业内人士分析,很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出台一个专门针对这个湿地保护的行政法规,您认为前景如何?

    张劲硕:保护好野生动物,首先得保护栖息地。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野生动物栖息地在丧失,那就涉及野生动物没办法得到保护。

    国家在整个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动植物方面,存在着很多部门分割,而且是严重分割,而且部门间的职责、权力分不清,义务分不清。

    像水里的动物,它归农业部门管,然后陆地上动物归林业部门管,然后自然栖息地、环境归国土资源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管理,涉及水,属于水务部门,很多人都在管,所以最后陷入没有谁来统一管理的窘境。

    我国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湿地立法。201351日起施行的《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由国家林业局颁布,多数条款针对湿地保护的单一元素设置,针对性和操作性欠缺。

    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困局确实亟须湿地保护立法,湿地保护工作理应落到实处,生态补偿政策也必须提上日程。在当地,眼前的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固然诱人,但将采桑湖作为一片永久的原生态湿地保留下来,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