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与“接地气”的司法融合之道

北京市大兴区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

 

3年来,开发区法庭走出了一条既满足‘高大上’辖区司法需求,又坚守人民法庭‘俯下身子接地气’立身之本的司法融合之道,为这片处于跨越式高速发展期的土地注入了良好的法治内涵。”

 

   

首都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北京南部亦庄。这片面积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的区域,经过21年的建设,已从昔日的荒郊僻壤发展成如今的现代化国际高端产业新区。

201191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庭(下称开发区法庭)挂牌成立,这也意味着亦庄空白了近20年的专门司法机构得到填补。法庭成立3年来,共结案4835件,法官年人均结案282件,前两年无一起发回和改判案件,迄今无一起差错和信访案件。

3年来,开发区法庭走出了一条既满足‘高大上’辖区司法需求,又坚守人民法庭‘俯下身子接地气’立身之本的司法融合之道,为这片处于跨越式高速发展期的土地注入了良好的法治内涵。”开发区法庭庭长单祖果说。

     

“家门口”的法庭

     

亦庄引以为豪的是该地区的“三多”和“三高”:外企多、世界500强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多;常住人口的收入高、文化素质高、对各项公共服务的要求高。用句流行语形容,那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开发区法庭成立以前,在涉亦庄案件的管辖上,不仅存在着由同一法院不同审判庭管辖的情况,还存在着由两个基层法院、两个中级法院交叉管辖的复杂情况。驻区企业和老百姓有了诉讼需求,常常搞不清楚去哪个法院立案,甚至往往要跑好几个地方,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诉讼成本。

“亦庄地区的总体定位是‘战略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支点、创新驱动前沿、低碳绿色家园’,这样的区情与我们郊区法院以往管辖的传统农业地区和城郊结合地区的区情很不一样。要充分满足开发区企业和百姓的司法需求,助推地区发展,必须突破传统,在司法管理模式上谋求创新,打造一个从功能架构上完全想当事人所想,急当事人所急的精品法庭。”大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马来客说。

于是,成立伊始,开发区法庭打破了派出法庭只审理传统民事案件的惯例,以综合型法庭作为基本功能定位,针对开发区企业多、商事纠纷和劳动争议纠纷数量居高不下的情况,选派了商事庭审判组和劳动争议审判组进驻法庭,立案庭每周到法庭巡回立案。

正是通过对法庭“立审执”资源的科学配置,驻区企业和辖区居民有了诉讼需求,“足不出区”即可解决。开发区法庭成立仪式上,不少民众闻讯而来,高兴地说:“终于有了‘家门口的法庭’。”

成立3年以来,“强化精品法庭建设、锻造司法服务品牌”这一主题始终贯穿于开发区法庭各项工作。法庭积极担当起开发区“法律参谋”和“司法卫士”的角色和职责,不断在传承人民法庭的司法传统上求突破、在助推高端经济社会发展上谋创新、在化解基层纷争上抓实效,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国际范儿”法官

"I think that maybe you should treat this issue in a more rational way."(我想你应该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But truly i need to attend in the meeting and make speechaccording to company arrangement."(但是我确实是在公司安排下参加会议并演讲的)

2012年初春的一天,开发区法庭的当事人接待区内响起了流利的英语对话。对话的两个人,一名是法官,另一名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两个人流畅的对话场景让经过的其他当事人纷纷停足注目。这是驻庭劳动争议审判组的毛希彤法官正在做一名德国籍高管起诉其曾就职的国际知名通信公司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调解工作。

该案承办法官毛希彤是一名“80后”法官,研究生学历,年纪不大却很沉稳,外语水平好、业务素质高,是大兴法院劳动争议审判庭为开发区法庭“精挑细选”的驻庭法官。

接手案件后,毛希彤流利的英语帮了大忙。在和原告进行了无障碍的面对面沟通后,他敏锐地发现了当事双方之间存在的顾虑。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案件得到成功调解。事后,当事人向毛希彤竖起了大拇指,并对其调解方法给了“简洁、深刻、精辟、幽默”的评价。

“外国人、外国公司打官司,思维理性,操作程序上也规范,考虑问题多从经济收益、国际形象出发,我们在审理涉外案件时就要充分考虑外籍当事人的不同心理和思维习惯,采取新的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灵活运用接待语言化解纠纷。”单祖果说。

他表示,也正是通过法庭坚持突破传统,提供特色司法服务的努力,打消了在开发区工作生活的部分外籍人士对中国法院能否公正高效司法的质疑,充分展示了中国法官公正、职业、亲民的优秀形象,为开发区的法治环境赢得了国际企业的赞誉。

满足“高大上”司法需求

开发区法庭自成立伊始,便以满足“高、大、上”的司法需求为着力点,立案、审判、执行司法资源综合配置,审理的案件类型包括民事、商事、劳动纠纷等诉讼标的额在1亿元以下的所有一审案件,不仅方便了企业和居民就近参加诉讼,而且契合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发建设、和谐发展、产业优化、科技创新中的多元司法需求。

三年来,开发区法庭妥善审结各类民事案件3722件;驻庭审判组审结商事案件682件,劳动争议纠纷案件431件。其中涉及世界500强企业,市、区重点企业,市、区重点工程和群体性纠纷的案件达到了近30%58.34%的案件均以调解和撤诉方式结案,取得良好法律和社会效果。

开发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多、高端人才多,诉讼参与主体的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普遍较高。

单祖果介绍,为了确保司法裁判这一核心能力能够充分适应辖区的高端定位,开发区法庭紧紧围绕事实查证、法律适用、文书说理三大中心事项,采取了法官沙龙、例会研讨、庭审评查、典型案件示范庭、对口帮教评析等一系列精细化审判管理举措,有效提升了法官驾驭庭审的能力、准确适用法律的能力和裁判文书说理的能力。

开发区法庭成立至今,审结的3722件民事案件无一差错,以司法的精准裁判,依法、平等地保护了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培养和促成诚信经营、自主创新、平等发展的营商环境的良好效果。

同时,开发区法庭还制定明确的人员岗位职责,清晰划分职责范围。有岗必有人,有人必有责,通过严格外部定责管理和强化自我管理推动工作的有序开展。

“法庭实行全程‘主审法官负责制’,主审法官在排庭、庭审、判后答疑各程序均要对案件当事人负责到底,努力让每一名当事人在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年来,法庭保持着‘公正司法无差错、和谐司法无信访’的‘零纪录’。”单祖果说。

此外,开发区法庭先后与开发区房屋和土地管理局建立物业纠纷联动调处机制;与开发区社会发展局联合开展“法制大讲堂”社区普法系列活动;特别是定期参加开发区工委政法部召开的联席会议,参与对新一届工商联(商会)领导机构及政协委员中拟安排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在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的打分工作。

“通过建立审判资源与行政资源信息共享的平台,开展矛盾预警与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协调和应对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增强司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效性、主动性和前瞻性,为区域重点工程建设和两区融合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单祖果说。

在推进“法行对接”引领企业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的同时,开发区法庭还通过加强“庭企互动”,确保企业的规范高效运转。三年来,开发区法庭积极走访了京东方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奔驰公司、宝健公司等重点企业和一批小微企业,为企业规范用工和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法律服务。

在为“三多”和“三高”群体服务的同时,开发区法庭坚持“俯下身子接地气”,每季度开展一次社区法律大讲堂活动,在亦庄百姓中现场普法、化解纠纷,已举办社区普法讲座20余场,参与群众300余人次。法庭每月为辖区企业发出一份司法建议书,为企业规范经营、堵塞管理漏洞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法庭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能动作用。

文化驱动打造“精品团队”

单祖果在上任前刚刚作为北京市委政法委“十百千”人才库成员被派驻美国集中学习4个月,被问及在美学习最深刻的印象,他的回答是美国法官的敬业和美国民众对法官职业的尊崇,这也成了他带队伍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我们法庭成立时间短,人员都是从全院各部门抽调的精兵强将,靠什么凝心聚力?靠的就是精神文化引领发展。”单祖果说。他坚持每周五下午是法庭雷打不动的开会时间,大家聚在一起或评析案件,或进行主题讨论,畅所欲言,在沟通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

“法官不能等同于普通公务员,我们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标准。在法庭,我最大的感觉是,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思路很开阔,同事们的职业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很强,大家平时开玩笑,经常互相提醒审判不仅要注重法律效果、社会效果,还要注意‘国际效果’。”2012年刚刚参加工作的法官助理渠阳振表示,“法官们都很优秀,我也要加油!”

设置法庭文化墙、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发区法庭通过各种具化举措,以文化建设作为司法服务品牌形成的驱动枢纽,着重培养法官群体的法治意识、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并通过法官在司法审判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弘扬法治精神、提升司法公信、助力区域发展。

单祖果介绍,目前开发区法庭及派驻审判组现有9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其中研究生学历9人,本科学历1人,平均年龄34岁。先后有多名80后法官荣获全国、市级的学术研讨奖项并立功授奖,1名法官获首都法院“司法业务技能标兵”称号、2名法官获“北京市法院先进法官”,1名法官入选“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1名法官荣获“新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

开发区法庭在2013年第八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评选中获争创奖,连续两年被评为大兴区法院“先进集体”“区优秀巾帼维权岗”,并荣获“北京市法院先进集体”。单祖果庭长被评为“最高法院全国人民法庭工作先进个人”。

“我相信,开发区法庭的审判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开发区法庭也一定会成为全市人民法庭中的品牌法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合生在开发区法庭成立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殷切寄语法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