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发展进入红利期

    本报讯(记者 张晓娜) 9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罗黎明向公众介绍民族工作三个国家级专项规划实施的有关情况。

    此前国家出台了“十一五”“十二五”《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少数民族事业规划》这三个国家级专项规划。

    其中专项规划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主要是针对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扶持。几年间,中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扶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十一五”的22个扩大到“十二五”的28个。“十二五”期间,扶持重点是围绕使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2015年达到通油路、通电、通广播、通信息等“五通十有”目标来实施。

    经过多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人口较少民族尤其是京族、赫哲族、高山族、锡伯族、裕固族等的聚居村人均收入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他们的发展水平在各少数民族中也是靠前领先的。

    专项规划之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在1999年就开始探索、试点,现在已全面推进。该规划旨在通过加大各方面扶持力度,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标。

    我国有着世界最长的陆地边境线计2.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有1.9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国土面积212万平方公里,有边境县136个,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县107个;边境地区人口约2300万,其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人口,有3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由于历史和自然地理等原因,边境地区的发展与内陆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前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65.11亿元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累计下达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277.5亿元。2013年,边境地区未通公路的行政村数量从441个减少到175个,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36个边境县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比2010年显著提高,兴边富民行动被边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专项规划之少数民族事业规划,着重从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安排民族8省区各类转移支付资金5.3亿元。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民生得到不断改善。

    罗黎明总结说,这十年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央将继续因族施策,巩固和扩大三项规划的阶段性成果,为到2020年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业内人士认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即将召开,这是继2005年后,又一次召开的决定少数民族发展大计的最高规格会议。在新形势下,边疆经济战略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将迎来新的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