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平民英才“三级跳”官拜宰相

    唐代平民英才马周出身贫寒,却有着治国的高远志向。唐太宗发现这个人才后,对他委以重任拜为宰相,马周也谨守传统士人的道德准则,直言进谏。

 

出身贫寒志气高

    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位官至宰相的良臣,名叫马周。他出身贫寒,年幼时父母双亡。这个苦命的孩子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刻苦读书。乡里人看他不能挣钱嘲笑他,他全然不以为意。他在家乡好不容易谋得一个教书先生的生计,却因不合志向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马周干脆奔向人才最多的首都长安。在长安,他的运气来了,在禁卫将军常何家里找到一份差事。常何是个粗人,能带兵但不懂读书,见到马周会写文章,就留他在身边处理文件。找到这份工作,马周本已知足了,然而他好运连连,又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要朝廷文武百官上书直言,分析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发展建议。常何让马周代写了一篇文章。马周认为天下平定之后,国家要做的事情就是以文德治国,培育全社会讲诚信忠义的正气,他一口气写了20多条建议。

    唐太宗把满朝文武的奏章都仔细阅读了,读到常何的奏章时,简直惊呆了——难道自己看错人了,这粗人什么时候变成政治高人,还能引经据典,写出“四六骈文”?唐太宗马上派人传唤常何过来,常何回答道:“这是我家门客马周写的。”唐太宗让他立刻将马周请进宫。

    中国自古就有“求贤”的优良传统。春秋时代,齐桓公想富国强兵,请教管子怎样才能网罗天下英才。管子回答:“对英才要礼敬褒奖,优待而不相欺。怎么优待法呢?值五的给六,值九的给十,不可斤斤计较。”为官者最忌讳的就是倚仗手中的权力傲慢待人,对人才像对待商品一样锱铢必较,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从人格到智慧得到尊重和赏识,而待遇往往是赏识与否的表现。

    管子看到,英才和凡人的区别,在于凡人没有很大的抱负,拿一份工资做一份工作;而英才常常心高气傲,不容易驾驭。管子因此劝齐桓公出手要大方,从优养士,在人格上尊重,在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则天下英才无不向往而来,精忠报国。

    其实,唐太宗是个既吝啬又大方的政治家。他刚登基,就让房玄龄组建朝廷,特地吩咐“官不必备,惟其人”,意思是官不必多,不求齐备,核心是要得其人而用之,所谓“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为珍贵,比千张羊皮都贵。房玄龄深知唐太宗的心思,他组建的朝廷宁缺毋滥,减到不能再减,总共只有643人。但是对马周这个禁卫将军的门客,唐太宗却很“大方”。

    唐太宗隆重接见他,一席深谈后,如获至宝,马上提拔马周到宰相府。一个并非出身科考的贫寒子弟,一下子提拔到宰相府当差,可见唐太宗的气魄。马周在宰相府历练3年后,唐太宗任命马周为监察官,委以重任。

直言进谏唐太宗

    唐太宗鼓励朝臣直言进谏,马周也因此“不识时务”地监察起唐太宗来。他先后上表批评唐太宗说:“太上皇住在城外,宫室狭小,太子却住在城内中央之地,不足以示天下以大孝。”“分封宗室,宠爱皇子,要是子孙不肖,怎么办?因此,不该宠爱而应磨炼他们。陛下提拔戏子、马夫当官,违背了用人的原则。琴弹得好,马喂得壮,可以给他们赏钱,却不能赏官。”

    唐太宗被数落了一通,没有生气,反而觉得马周讲得对,不久再提拔他。马周一路升官,一路上表直陈,指出朝政弊端。即使到了贞观十一年,众多官员都认为如今已是盛世,马周却再次上表说:“为什么刚建立唐朝的时候,粮价很高,百姓吃不饱却没有怨言。现在年年丰收,物价低廉,大家吃饱了却有很多意见,认为陛下不关心他们。这是因为我们建了许多和民生无关的工程,收了很多税。”

    马周不客气地说: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多少,而在于百姓苦乐。如果老百姓负担沉重,朝廷还兴役不断,一旦有内忧外患,就会发生不测的变故。王朝从来不乏歌功颂德,缺的就是清醒的洞察。

    唐太宗再次把马周的批评当作盛世的警钟,让马周负起更重要的职务,一提再提,直至官拜宰相。唐太宗对人说道:“我和马周,一时半会儿不见,就想念他。”这对君臣可谓一路相伴。

    马周在40多岁时患了“消渴症”,也就是糖尿病,加上不顾惜身体日夜操劳,才48岁就病倒了。病重时,马周把他写的奏章找出来,亲手烧掉,说:“管子、晏子留下文字,显出君主的过失,我不做这种事情。”

    马周把所有的功劳都归于唐太宗。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马周的表文,后人恐怕就无法知道他们君臣之间的故事,他是真正“士为知己者死”。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