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社互动助力“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社会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资金支持、社会力量运作、政府公众监督、社会民众受益”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将社会组织引进社区,实现各类社会资源与社区居民、社区治理需求之间的零距离对接。

 

社区里有盲人,也有孤寡老人,谁来为他们提供服务?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与专业的社会组织相比,面对辖区居民的特殊生活需求,居委会干部虽然可以经常性地去探视,但却无法做到对这些人员的精准化服务。由于人手有限、专业限制以及政府、社区、公益组织没有形成互助合力,工作人员时常会感到有心无力,分身乏术。

如今在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街道,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改变。这一切源于该街道全新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即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再购买社会服务。一些适合呼家楼地区特点的、老百姓需求的公益项目,与街道社区实现有效对接后,为目标居民提供精准服务。

201488日在呼家楼街道正式启用的社会建设综治服务中心,是朝阳区首家街道级综合服务中心,在这里,作为对接平台,政府、社区、公益组织形成良性互动。

北京市社工委委员、副巡视员赵济贵认为,在街道层面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呼家楼是站在了社会体制改革的高度,从基层作了一个破题式的顶层设计,立意高、落点实,代表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向。他希望呼家楼以此为契机,为全市街道、乡镇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建设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零距离对接

视障人群的世界,你能了解多少?

许多人对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记忆犹新,但假如给我们三天黑暗,生活会变成怎样的光景?

几名体验者用丝带蒙上眼睛,在助盲志愿者的引领下“蒙眼行走”,参加“心目影院”讲电影等体验活动,体会“失明”的感觉。

这是由公益组织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举行的“心目影院”——为视障人群讲电影的项目体验活动,助盲志愿者和体验者共同分享助盲公益服务的方法与心得。

参与者通过一系列视障体验,可以了解视障人群的世界,培养对视障人群体的认知和理解。

“心目影院”创始人大伟说,盲人与其他残障类型的不同在于视觉障碍。许多后天致盲的视障者,也将在数年之后失去视觉记忆,他们“连做梦都没有图像”。针对这种内心的“盲态”,视觉讲述,即通过语言描述传递视觉信息应运而生。

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电影内容转述给视障人群,呼家楼街道通过将社会组织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引进到社区中,丰富视障人群的精神生活。未来,呼家楼街道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视障人群成为助盲服务体系的受益者。

不可否认,同样是社区居民,需求并不一样。

比如,有的有停车位需求,有的有绿地需求,有的有康复活动场地需求。现在呼家楼街道的居民有什么样的服务需求,都可以直接求助街道。新启动的社会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各方需求后拿出综合方案,寻求社会组织参与,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实现居民自治与社会治理共治的融合,令各类社会资源与社区居民、社区治理需求之间零距离对接。

作为落实社会动员和社区治理各项任务的服务枢纽,呼家楼街道社会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集成了呼家楼街道区域化党建指导中心、社会动员中心、社会组织服务基地、社工队伍实训基地、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志愿者协会、呼声剧社等多个组织的多项功能,并委托专业社工机构托管运行,参与社工达到126人。

“旨在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智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的引擎、定制社会服务项目的工场、扶持社会组织成长的家园。”呼家楼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对中心的未来走向早已有了明确的概念。

多元合作模式

呼家楼街道是朝阳区的一个街道办事处,位于朝阳区繁华地带,占CBD三分之一的区域,下辖10个社区,常住人口7.6万人。

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盲人等特殊人群一直是呼家楼街道工作的重点。

“之前确实很少想过社会组织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服务,也不知道去哪找社会组织。”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社会建设综治服务中心的启动,确实让他们眼前一亮。

事实上,建立街道层面的综合服务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区委已经酝酿了半年之久。对于新模式,朝阳区区委确定的原则是“政府资金支持、社会力量运作、政府公众监督、社会民众受益”。

在此思路下,呼家楼街道办事处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社互动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实施意见》《呼家楼街道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呼家楼街道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目录》等3个文件,对呼家楼地区社会建设和社区治理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要求。

经过多方调研后,朝阳区区委等各方一致决定把社区治理的探索试点选在了呼家楼街道。

为了使政府、社区、公益组织之间交流与合作更为顺畅,4个月前,朝阳区团区委还组织了8家优秀“阳光伙伴”公益组织与呼家楼街道联合召开公益组织对接座谈会。座谈会的主旨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独特作用,探索多元合作推动社区服务。

通过座谈,“阳光伙伴”公益组织将提供适合呼家楼地区特点的、老百姓需求的公益项目,与街道社区对接,为社区居民服务。“阳光伙伴”公益组织联盟是朝阳区团区委指导联系的在朝阳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类组织团体的联盟。目前,通过招募,“阳光伙伴”公益组织成员已达65家。

在“阳光伙伴”公益组织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呼家楼街道通过社会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活动场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公益组织未来发展落地提供平台。

“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让社会组织进驻社区主动提供服务,使居民的生活需求能及时解决。”朝阳区社会办副主任马凯说。

除此之外,呼家楼街道今年将投入200万元用于培育、扶持社会组织以及购买社会服务,为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公益理念普及、公益资源共享、社工人才实训、社会服务创投、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提供支持性服务。

各方寄予厚望

在朝阳区,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已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左膀右臂”,他们主动承担了许多市场不愿意承担,而政府职能又不能很好解决的社会职能。

在呼家楼社会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启动时,中心就获得了多家社会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仅在启动仪式上,包商银行代表地区社会单位与街道签订了“履行社会责任、践行社会诚信、参与公益服务”的共建协议书;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代表社会组织与街道签订了“呼家楼地区助盲服务体系建设框架合作协议”;祥民家居家电维修服务中心代表社区服务企业发布了“社区服务企业诚信经营、开展公益服务的承诺书”。至目前,签订项目的社会组织已有8家。

不仅如此,朝阳区相关领导也对这一社区治理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

朝阳区社会办副主任马凯认为,综合服务中心为朝阳区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走出坚实的一步。

马凯希望呼家楼街道要牢牢把握“社会建设社会建”的主题,要紧紧抓住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切入点,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服务好社会单位和社会组织,通过服务团结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夯实社区治理基础,积极探索走出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移的新路子。

新形势下,社工行业如何服务于社会治理,始终是基层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赵蓬奇表示,社工机构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即在培育社会组织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创新治理机制中发挥促进作用、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服务融合作用。

“呼家楼社会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委托专业社工机构托管运行,是社工行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新尝试和探索。”赵蓬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