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基层法院有些虚弱”

——专访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李丽

 

刚刚参加完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李丽杰内心的激动溢于言表。他身着小方格衬衣,古铜色的脸庞上始终挂着微笑。

1975年出生的李丽杰现任浙江省遂昌县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在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活动中,他凭借《非行政许可审批的乱象与改革之道——以丽水市2011年目录为研究样本》一文获得了一等奖。

意外的惊喜

李丽杰对写作一直比较爱好,到法院工作的第一年,他就参加了法院系统内部的征文比赛并获奖。虽然在基层工作,但李丽杰还是觉得有必要通过写作这种形式,督促自己坚持学习。“法学会的征文我至少参加了五六次,获奖大概有三四次,这次是获得奖项最高的一次。”

对于这次获奖,李丽杰把它看做是“意外的惊喜”。

“有一天我的同事跑过来跟我说,恭喜你获奖了,我说你别开玩笑了,我都没参加过这个征文,怎么可能获奖。然后他打开网站给我看,我一看真有我的名字。”此时,李丽杰才知道自己获奖了。原来,他本打算参加浙江省的行政审批征文比赛,文章被省里直接推送给了法学家论坛征文活动。

关于这次获奖的论文内容,李丽杰坦诚地说:“在写作之前,我对行政审批这方面是很陌生的。”那次,丽水市法学会将全市公检法司等部门组织到一起,请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我对其中的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觉得可以写一写,于是就把它写出来了。”有疑问就想把疑问搞明白,李丽杰“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本单纯是为了个人爱好和工作考核而参加的征文,没想到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奔赴北京参加此次法学家论坛,对李丽杰来说是莫大的荣誉,“能见到这么多国内一流的学者,这辈子可能就这么一次了。”他笑起来有些腼腆。

因为爱情,也因为梦想

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李丽杰有一个刚上小学的女儿。他对女儿的疼爱,可以从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洞察出来。而他对爱情的重视,则体现在他的职业规划中。

14年前,农村家庭出身的李丽杰,为了解决农村户口和工作的问题,初中毕业选择了读中专。“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学习好一点儿的好多都选择了读中专,因为工作包分配。否则考大学万一考不上,我们就得回家种地。”李丽杰说得很实在。

读中专时,李丽杰选择了工程测量专业,“那时候小,不懂事儿,好像4年啥也没学到,毕业分配后,也不是很喜欢自己当时的工作。”

1994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套改革方案紧锣密鼓的一年,外部的社会环境已经悄悄地发生改变,但还在象牙塔里的李丽杰什么都不懂,他感觉自己刚走出校门就要被社会淘汰。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李丽杰决定考研究生。

“那时候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大学没考上就直接想考研。”2000年,李丽杰报考了大连海事大学。当时他对法律专业的了解比较懵懂,觉得大连不是很热门的城市,而且海商法也应该比较冷门,于是就义无反顾报了名。开学后,有一个同学跟他说,其实他的成绩就比清华大学当年的录取分数线低了几分。

毕业的时候,李丽杰本想去湛江海洋大学教学,“当时考核已经过了,通知书发到了我的学校,但是当时我本人不在学校,知道时,我已经找到了银行的工作,于是遗憾地错过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在那个时候李丽杰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碰到了我爱人之后,因为感情的原因,我放弃了当时的工作,选择了回老家。当时也就想,只要两人能在一起,在哪儿都一样。”李丽杰说。

回到老家的李丽杰刚开始在一家银行工作,“做了一段时间,感觉工作不是自己喜欢的,而且自己的法律专业扔掉了有些可惜。”2007年,李丽杰决定报考法院系统。

“刚好那年我爱人所在的县法院招聘一名有司法资格证的工作人员,我正好符合。因为竞争的人比较少,我就考上了。”李丽杰说。

2007年考入浙江省遂昌县法院的李丽杰做了两年书记员,2009年担任审判员以后,他开始亲自审理案件。但这个位置他只做了1年,因为参加征文活动多次获奖,当时的领导很欣赏李丽杰的文笔,动员他去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管的事情比较多,比较复杂,比如信息、宣传、调研,统计、档案、文秘等事无巨细。李丽杰认为办公室工作对他的性格是一种挑战。“这算性格缺陷吧,我缺乏团队之间沟通协调的能力。但做了办公室主任以后,这几年的工作对自己的性格改善还是很有帮助的。”

但如果让他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李丽杰说:“有机会让我重新选择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做律师,毕竟花了那么多年实践去做这件事情。”

李丽杰承认,当时在学校时的理想抱负绝对不是回老家做一个基层的法官。“当时想做一个国际海事律师。报考法律专业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个出色的律师。”

李丽杰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一家律所,实习了半年,那时候的他真的感受到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律师的门槛太高了,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三年五年根本打拼不下来。”而李丽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已经30岁了。

工作这几年,李丽杰的老朋友在福州开了一家律所,一直动员李丽杰过去,考虑到爱人在家乡做公务员,职务不好调动,两地分居又怕产生问题,他为了家庭再次放弃了圆律师梦的机会。

对司法改革充满期待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司法改革,一直在基层工作的李丽杰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基层法院有些虚弱,很多事情需要靠沟通、协调和争取。“好多判决执行靠求爷爷告奶奶,有时候连跟普通当事人沟通都很困难,更别说涉及政府其他部门了。”

在李丽杰看来,现阶段基层法院还有不少现实中的困难,就拿遂昌县法院来说,许多案件的执行和处理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说,一场纠纷涉及房地产,但由于政策的原因,房子无法变现,案件的判决就无法执行,法院就会有很大的压力。“当事人会认为,对方明明有房子,法院的判决为什么不执行?”但是这套房子在程序上是不到位的,比如审批环节还不到位,这时候如果政府出面把房子的产权等手续办理出来,房子可以变现了,这个案件就处理掉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再比如说,涉及当事人很多的非法集资案件,这种事情如果政府部门不出面协调的话,也会出现扰乱法院秩序的问题。一般来说这种情况都是政府出面协调维稳,因为法院内部的警卫太少了,不足以稳定来法院闹事的群众。”李丽杰说。

另外,对基层法院的法官来说,最头疼的是涉及村委会的案件,我们法院拿他们没办法,要执行相关村委会的案件就非常困难,阻力很大。但是政府拿他们就有一定的办法,相对法院要容易一些。”

说起基层法院的困难和乱象,李丽杰一直皱眉头,“再比如,要执行冻结村委会的某项财产,村委会召集男女老少把警车一围,法院就没办法了,以法院现有的警力去执行村委会案件是很困难的。”

李丽杰说,“未来司法独立了,没有政府部门的配合,恐怕法院的工作真的很难做。案子判起来很容易,但最终执行不了,这对法院的权威实际上是一种更大的损耗。”

“我们法院里的法官精神压力很大的。”李丽杰说,司法独立后,基层法院的困难加大该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他对未来中国的司法改革很期待,“说得现实一点,就是提高我们基层法官的工资待遇,然后希望基层的司法权威能够进一步提高。”

李丽杰感叹,现在法院里的一些年轻人已经没有他们那时的职业荣誉感。“有机会都想调走,调到行政机关。”但他依然热爱这个职业,曾经的理想抱负如今依旧。

94日,在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的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的现场,李丽杰特意把一张合影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并配文:“北大,下辈子向往的学校。”

采访的最后,他感慨道:“2004年我来过北大,只是到处看看。这次来北大参加论坛让我感受到了浓重的学术氛围。这确实是一辈子都值得回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