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城市病的“海淀路径”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北京市海淀区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城乡一体化的甜头。这源于当地政府转变思路,变客为主的一系列新政,以及新政引发的村民思想上的嬗变。
对待大城市病,是施猛药短期见效,还是遵循规律辨证施治?海淀区的经历、思考和实践很是深刻。
私搭乱建的出租房,污水横流的街道,城中村随处可见。
历经20年快速城市化,北京市海淀区与其他大城市一样,享受城乡一体化成果的同时,也一度为城市病所深深困扰。
改造成本惊人,市场化开发困难重重……令主政者忧心忡忡。
是继续坚持市场开发主导,还是转变思路另觅蹊径?在这一点上,北京市海淀区不等不靠,大胆创新,自2008年之后,他们就开启了对新模式的探索之路。
如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海淀区已然形成由市场开发主导变为政府支持、镇村主导、村民主体的全新开发模式,且收效显著。
创新路径持续6年,现在的海淀,从南部的玉渊潭、中部的“三山五园”到北部的唐家岭,村民们都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受益者。
环境好了,过去乱象丛生的城中村,现在变身为城市的“绿肺”和“氧吧”。
变化的不仅仅是村民周遭的环境,还有村民从“要拆我”到“我要改”的思想观念。
海淀区这6年的创新路径在当地被村民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得到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的肯定,认为其对全国许多城市具有启示意义。
村民成改造主体
长期以来,海淀区的城市化是以一个个开发建设项目推进的,村民在其中往往成为“被拆迁”的客体。通过城市化,村民变成了居民,但对改造环境,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高。
而在这些城市发展中容易被“遗忘”的城市边角里,环境压力大,改造难度大,要求改善的呼声高。
该如何治理城市化进程中遗留下的城市病,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海淀区委区政府就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最初的探索是由北坞村开始试点的。位于玉泉山麓的北坞村,此前的环境不仅脏乱差,而且私搭乱建的出租房不少,窘事很多,有时村民们每天一早还要和租客抢公厕。村民们形容,过去只能叫艰难地活着。
现在村民们早已告别过去的窘态。北坞公园,湖水稻田掩映,一棵大槐树下,三三两两的人们执手叙旧,到处欢声笑语。而过去,大槐树下只有几处破房子,北坞村民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他们说现如今这才是生活。
一边积极推进城市化,一边不断思考。6年下来,在海淀区委区政府心中,改革的路径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走“政府支持、镇村主导、村民主体、资源统筹、协作规划”的城乡一体化改造新路。
青龙桥古镇位于海淀区颐和园北宫门外,有600年历史,因为十几年来修地铁、建五环路、房地产开发等5次拆迁,被分割成6个城中村。
城中村环境堪忧,村民意见很大。对此,海淀区委区政府帮助镇村建立“零盈利、全封闭”方式运作的公司,通过村集体企业确保资源全部用于改造,确保村民成为改造主体,确保村民合理安置,三个“确保”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2013年初,青龙桥地区在镇政府主导下,梳理历次搬迁遗留问题,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讨论确定自主改造方案。
巧用各方合力,青龙桥这个十余年改不了、动不得的区域仅用118天就完成拆迁腾退,政府跨区域统筹建设安置房。腾退出的40公顷土地中的30%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平衡部分腾退改造资金,剩下70%进行绿化,升级颐和园周边环境。
村民成改造主体,变客为主的结果就是村民态度变了,村里的环境由村民自主性改造,城中村前景更加光明。
环境的反作用力
推进城市化进程,海淀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不能让农民吃亏。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接合部涌入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房租收入逐渐成为村民收入的重头戏。
过去,为了能多收房租,不少村民攒点钱就琢磨把原有民房加盖一层。这种现象在海淀城乡接合部尤为明显。而违建出租房带来的却是重重隐患。
随着村民自主式改造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环境好了,收入并未因拆除违建而减少。
北坞村村民郭桂英感触尤深。此前,她家私盖的三层小楼租给几十个人,一年收入10万元,但那环境就连她自己都受不了,好些老街坊都搬走了。拆除违建的过程中,她也有着种种担心。
但如今郭桂英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现在家边就是公园,还住上回迁楼,分了3套房,两套被政府整体趸租做公租房,一年也有10万元进账。”
新的开发模式,不仅使村民的房租收入稳中有增,还有利于提前规划产业用地,谋划壮大集体经济。
在海淀区东升镇,镇政府巧用发展向心力,把上世纪一些废旧企业厂房,以自我建设、自主经营、只租不售方式升级改造为科技园,实现了“低端经济”向“新型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建成3年,这块面积仅300亩的科技园年产值已达103亿元,地方税收6.2亿元。
建成科技园后,东升镇农民以集体土地、资产入股,还当上了科技园股东。今年初分得1.8万元红利的村民张金虎说:“我们不仅是股东,还在园区上班拿工资,现在城里人都羡慕我们。”
事实证明,海淀区这种以农民为主导,将集体土地用于高科技产业发展,以此带动农民融入城市的开发模式,促进了农村、农民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村民满意、集体经济壮大、区域经济社会水平提升上达到三赢。
创新规划方式
双泉堡曾是海淀区一个城中村,规模超过“蚁族村”唐家岭。
这里原规划为城市楔形绿地,因为资金无法平衡,十几年无法落实,环境持续恶化,当地政府每年要拿出2000万元进行日常管理,但仍然杯水车薪。这样的“骨头”在海淀区并不少见。
“只有接了地气,才能增加底气。”在进一步确认城市楔形绿地的规划方式无法实现后,海淀区委区政府达成共识,要重新规划,务实规划,而最终他们认为只有协作规划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所谓协作规划,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解释说,传统的城乡规划基本是自上而下管理性规划,而海淀区的协作规划则是责任规划师驻村为村民服务,当地政府、村民集体组织、驻区单位等多方参与、利益整合、上下互动、动态监控、专业把关、科学统筹。
根据上述思路,在海淀区委区政府的帮助下,经过2年调研,双泉堡完成控制性规划。重新规划后该地区68%的土地仍用于绿化,32%用于安置村民,同时规划建设科技园平衡资金。
规划方式的务实创新和多方参与,促进了双泉堡的新生。
在海淀区,这样的例子绝不仅仅限于双泉堡一处。
海淀区西八里庄玲珑巷曾创下开发立项19年未腾退纪录,资金难以平衡是“死结”。2013年,海淀区启动五路居与玲珑巷统筹改造联动工程,用五路居退出的低端产业用地建房安置两地村(居)民,同时在玲珑巷规划建设科技商务园区,实现村民上楼、环境改善、产业提升、园区发展。
至此,八里庄玲珑巷19年的“死结”彻底解开,村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巧借体制机制创新,传统开发模式下搁置的海淀区很多老大难问题终得化解。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说,海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实现了提高发展水平、弘扬历史文化、修复生态环境齐头并进,这对全国许多城市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