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院微直播更添司法本色
8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联合“@福建省高院”在全国进行了一场微直播,直接把焦点对准了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法院西洋法庭5名基层女干警:7点30分,法官胡倩带着卷宗与书记员小游、法警小江一起驱车奔赴50多公里外的上坪乡联合村进行巡回审判;8点,村民老徐来到法庭,庭长陈华蓉接待;8点25分,村民陈某走进法庭,陈艳法官指导他写好诉状后,又审查了有关材料,决定予以立案……20余条微博不断推送,全国各级法院同步转发直播实况,5名女干警的一天,让大家看到了基层法官的时间都去了哪儿。
如果没有微直播,胡倩和同事们可能鲜为人知。西洋镇位于福建省中北部山区,管辖6个乡镇,11万人口。这个农村人民法庭除了一名驾驶员外,其他5名工作人员均是女干警。
据了解,目前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很多法官都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各种压力,而基层法官更为突出,他们承担着80%以上的审判任务,立案、送达、开庭、调解……基层法官跟老百姓联系最密切,工作也最辛苦。这5名女干警就是典型代表。
据微直播报道,胡倩和同事们7点30分出发,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能到达上坪乡联合村进行巡回审判。除此之外,还要“摆桌椅、拉横幅、挂国徽,布置巡回法庭”,直到下午2点才忙完。
除了“@最高人民法院”外,全国各级法院官方微博也纷纷将镜头对准基层人民法庭群体,利用新媒体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工作不断深入。自微直播活动开展以来,法官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庭审直播也把更多公众“请”到微博中的“旁听席”,还原司法本色,原味十足。
微直播法官:让法治深入基层
8月18日,“@陕西高院”推送了一条微博:因被执行人郝某拒不偿还他人钱款,大荔法院执行法官查封了其名下枣园,并连续两天下地打枣、拾枣、扛包、运输。同时,为多争取执行案款,法官们跑了多个收购点定价、过磅,最终变卖1.4万余元,部分实现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执行法官们忙着收枣的图片引来网友频频点赞。
“8月9日~10日,正值周末。当地的村民开始打枣,为防止被执行人擅自打枣,我带着干警雷乔亮及法警队的两名法警放弃休息时间,轮番看护即将执行的枣园。”大荔法院执行二庭庭长刘政文在其日记中写道,“饿了,吃口随身带的饼子;渴了,买瓶矿泉水,一直忙碌到天黑才回城。”
有网友评论说:“以前对法官职业比较陌生,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看到这些基层法官如此辛苦,十分敬佩。”
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后,“@鲁甸法院”也用微直播记录了法官们的抗震救灾全过程。一名救灾干警在日记中写道:“8月4日,我们有10多个小时没干净水喝,又徒步3个多小时,实在是太渴了,一个老人把他们走了很远才取来的水让给了我们喝。”
“路上遇到骑摩托车的老乡,他们知道我们是来救灾的,主动要求载我们……他们太好了。”
“在新民村,我们已经20多个小时没吃东西了,很饿,老乡主动煮稀饭给我们吃,那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稀饭。”
“8月5日21时,好想好好睡一觉。”
“8月6日上午6时,41名参与救援的干警分成5组,开展对被埋财物清理、灾民集中安置和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下午17时,落实大米3000斤,塑料布150卷,食用油50桶。”
鲁甸地震后,公众通过“@鲁甸法院”的法官微直播,不仅了解了鲁甸法官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压力,而且也揭秘了法官的时间究竟用在了什么地方。
微直播法官的办案过程,还原了司法本色。同时,法院还有针对性地与公众互动,最大限度减少社会质疑,让法治向基层深入。
微直播庭审:司法公开树权威
8月22日,“@福建高院”第一时间更新“念斌投毒案”:上午9点,福建省高院在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审判庭公开宣判上诉人念斌投放危险物质罪一案。9时14分,审判长熊焰正在宣读判决内容;9时17分,福建高院作出终审判决:一、撤销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1)榕刑初字第104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二、上诉人念斌无罪;三、上诉人念斌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9时46分,“@福建高院”发布终审判决书,随即该院新闻发言人就“念斌投毒案”二审情况答记者问。据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粗略统计,“@福建高院”点赞者共1000余人,转发次数达5500多次,评论2000余条。
据了解,2006年7月27日夜,福建省平潭县澳前村17号两户居民家中多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两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警方经过侦查,很快确定是人为投入氟乙酸盐鼠药所致,认为其邻居念斌有重大作案嫌疑,后将其逮捕,提起公诉。该案历时8年9次开庭审理,4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广东鹏翔律师事务所律师梅春来说:“念斌无罪了,虽然来得晚了点,但正义终于还是来了。应该感谢为此案付出不懈努力的法官、律师和鉴定专家。”
除了“念斌投毒案”,众多热点案件均发布在法院微直播庭审中。8月20日上午,北京法院网官方微博“@京法网事”公布,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公开宣判原告北京大学诉被告邹恒甫名誉权纠纷案。一审判决被告邹恒甫停止侵权,删除在实名认证为“邹恒甫V”的新浪微博中公开发表的两篇涉诉微博内容,并在其实名认证新浪微博首页公开发表致歉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012年,曾任北大教授的经济学家邹恒甫实名在新浪微博推送了一条消息,北京大学附近的梦桃源餐厅服务员与多名北大教授存在不正当关系。一时间,北大教授们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为此,北京大学及北京梦桃源餐饮公司将邹恒甫告上法庭。“@京法网事”公布的一审判决结果,不仅为北大和梦桃源餐厅挽回了名誉,而且还为公众揭露了事实真相。
近年来,“@京法网事”对热点案件的密集播报,被不少业内专家称为一道司法公开的新风景,目前已成为北京地区大案要案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例如,今年就已对北京动物园副园长贪污案、歌手张咪索赔案、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等非法经营案等进行了微直播庭审。
“发布消息权威和正确是最重要的,公众对司法权威的要求很高,因此,发出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会反复推敲和斟酌。”“@京法网事”的主要管理者赵岩说。
除了各省高院的微直播庭审外,地方法院也不甘落后。如“@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从8月20日上午9点起,微直播广西区政府原副秘书长孟荣展涉嫌受贿二审庭审:8月21日上午8时30分,法庭复庭审理。上诉人孟荣展身体无碍,到庭接受法庭调查。其辩护人也出庭参加诉讼。目前孟荣展正在向法庭陈述其不服一审判决的上诉理由……8月21日上午,“@烟台中级人民法院”对招远“5·28”故意杀人案审理也进行了微直播……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高一飞评价说:“无论从制度还是实践,中国的庭审直播可以说走在世界前头。”他预言,“微博所积蓄的巨大能量,将会促使中国司法公开的推进。”法院司法公开的同时,也将尽显司法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