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防疫组织助华实施抗战防疫

  编者按:为遏制埃博拉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爆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强调国际协调很重要。事实上,由于国际间交往加强而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国际协调在应对疫情上的作用举足轻重。抗战时期,就曾有国际防疫组织在华帮助中国人民防疫传染病。

 

 

国际联盟派遣防疫团来华

  19377月,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全面爆发。第二年,一支由法国、英国、美国、瑞士和罗马尼亚等国医护人员组成的名为“国际防疫委员会第三防疫团”的国际防疫组织,与民国“内政部卫生署华南区防疫专员”联合组成办事处,在广西省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下,将防疫联合办事处建立在广西。

  办事处下设研制防治人畜各种疫病药物的试验所,同时在南宁、梧州、郁林(今玉林)、柳州、桂林、平乐、龙州等地广大城乡开展防疫宣传和防治工作,历时3年。在当年的广西,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防疫卫生工程,其效果和社会反映都很好。

  1937年冬,国际联合会(简称国联)驻中国防疫流行病第三分团在法国组建。当年1210日,该国联防疫团第三分团离开马赛来华,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航行,于193818日到达香港,随即转来广西南宁,与广西地方政府及医护人员合作,开展全省的防疫工作,尤以预防各种流行病为主。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后,国际联盟立即组织防疫团前来中国开展防治流行病工作,活动范围在战时中国的西南各省,这是对中国人民反法西斯之战的可贵支持。国联防疫团第三分团具体工作在广西,负责人是拉斯内医生,他的职务是分团的监察长又称总监察医师。但是他来自哪个国家,此前的经历如何无法考察清楚。

  从他在广西工作时留下的照片看,他身材瘦长,高颧隆鼻,虽然鬓发已稀,却显得精神矍铄,容光焕发,看来已经是60岁左右的老者了。身为防疫分团的重要负责人,拉斯内很多时间是坐镇南宁的分团办事处,随时接受欧洲防疫总部的指示,同时协调分团各方在广西各地开展防疫工作。

  对这次欧洲远道援华防疫工作,拉斯内先生是满怀热情和信心的。他在193811月的《工作报告——十月之行的小结》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他前来广西工作的热切愿望和努力做好工作的诚意,谈了他对广西情况的认识。

  为了做好工作,拉斯内到达广西以后,一面请他的主要助手穆克瑞博士对广西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以便确定在广西的“救助方式”;另一方面,他对广西的地情、社情、民情和政情寄予极大关注,在到达广西后不久,他即从南宁经柳州到桂林各地做了短暂的实地考察,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根据拉斯内介绍,国联防疫团第三分团在广西和民国当时的内政部联合组成办事处,广西省政府派驻分团办事处的代表是李廷安医师,拉斯内和他共同负责办事处的工作,指导全省的防疫卫生事务。广西省政府还有一个管理公共卫生的省级委员会即广西省政府卫生委员会,在省主席黄旭初的带领下,制订全省的卫生防疫计划,同时督促、检查工作的进展和成绩。1938912日,为了更好地配合防疫团的工作,广西省政府成立了防疫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设计、推行、指导全省防疫工作,审核防疫工作报告以及跟邻省联络有关防疫事宜。

  拉斯内的助手穆克瑞负责分团财务兼行政助理。莱格烈博士是一位人类细菌学家,是特别活跃的人,他曾快速而特别有效地组织了联合防疫团的实验室,以极大的热情培养了一批工作人员,并把遵守纪律的习惯和良好的工作方法保留了下来。

  在拉斯内和李廷安医师共同负责的办事处里,有行政人员、卫生监察员以及各种医师、实验技术员、司机、工役等,还有两个红十字队和一个反流行病分团。红十字队每队 20人,其中护士15名,主要从事接种疫苗的工作,全部由中方人员承担。反流行病分团也是20人,其中3名医生,5名卫生检察员,5名工人,其他7名为护士。此外还有数十名临时派驻各个卫生区从事防疫卫生的工作者,总数超过130人。

 

中外医生合作建成实验室

  拉斯内率领的防疫第三分团初抵南宁时,由于缺乏适用的场地,分团总部暂时设在原桂系首领陆荣廷的公馆。193294日,李宗仁桂系政府把它改作“乐群社”,就是快乐俱乐部的意思。

  南宁乐群社的环境虽然十分幽雅,其房舍却难以满足防疫分团的需要,因此,防疫分团总部于同年4月从共和路乐群社迁至明德街的天主堂内。

  这座教堂,由法国神父赖保理创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此前一年,在永安州(今蒙山县)发生了法国教士苏安宁激起民怒被群众逐杀的事件,是为“永安教案”。清政府被迫向法国赔款4万两。清光绪二十八年,法国神父罗惠良利用部分赔款,在教堂内建立苏安宁法文学校。19381月,苏安宁法文学校遭到日寇飞机的轰炸,学校师生全部外迁。因此,学校的全部房舍都归防疫分团使用,一时房舍比较宽敞,条件比较优越。为了防备敌机的袭击,分团办公室还在仓库、车库和工作人员的宿舍内,挖掘了防空壕、防空洞和各种防身掩体,以保证工作人员和财物的安全。

  拉斯内率团从欧洲前来广西时,除了一些随同来华的眷属外,还随团带来了共约36万法郎的各种实验用具、医疗器械、药品和其他用品,另有价值近40万法郎的3辆载重1吨的小型卡车,3辆短途小汽车和一艘小艇,还有第一分团提供的药品、消毒剂和其他物品价值近 57万法郎,三者合计逾130万法郎。应该说,这些从万里之外的欧洲漂洋渡海转来的物品,对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及时开展防疫工作,就地提供必要的防疫药物和设备,国联防疫委员会第三防疫团进驻广西以后,于1938年与民国内政部卫生署华南区防疫专员在南宁组成联合办事处,并于办事处之下设立试验所,从事人畜各种疫病防治药物的试验和生产工作。

  联合办事处试验所设在广西家畜保育所大楼的左侧,场地宽广,环境极佳,可供使用的房舍也都符合要求,是联合研制人畜防病、治病疫苗的理想之地。

  细菌室是联合办事处试验所的主要科室,共有14人,除罗马尼亚籍的犹太兽医专家居伯斯泰外,还有邬碧婷是外籍医生,其他都是中国医生和职员。据拉斯内在《十月之行的小结》中介绍,实验室是在莱格烈博士的悉心打理下,同时得到南宁医学院的帮助,用短短几周时间建立起来的。

  实验室的任务是确保进行细菌观察的实验,在广西进行流行疫病的调查研究,开展对天花、伤寒、霍乱等疫病所需疫苗的培养。实验室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细菌部,由莱格烈博士亲自负责,不久转由李士刚博士接管。另一个是疟疾和寄生虫部,由原为国际联盟卫生部中国疟疾荣誉通讯委员、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卫生设施实验处寄生虫学系主任的姚永政医师负责。

  细菌室既研制各种人用的疫苗,如霍乱、斑疹、伤寒、天花、疟疾等,也研制畜禽防病使用的疫苗,并进行认真检验,然后批量生产,发往各地使用。

  在当时的条件下,特别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制造疫苗不仅不容易而且有较大的风险。如制造霍乱疫苗,先要接种霍乱弧菌于肉浸膏琼脂扁瓶培养基中,然后在玻璃房内采取肉浸膏琼脂扁瓶培养基,置于室温37℃,经过20小时培养后取得霍乱弧菌,再把霍乱弧菌洗成菌液后,加入福尔马林防腐剂,经过24小时的培养,然后用显微镜检测此种将作疫苗之菌液是否纯净,并测算其氢游(离)子的浓度。一切检验合格,即装封安瓿,最后把疫苗装箱,运往卫生事务所,转发各县卫生防疫部门使用。斑疹伤寒疫苗的研制,也是试验所的重点项目。

(作者系《抗战防疫进行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