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女包公”的办案秘诀

——记河南省郏县人民法院法官李银环

没有架子,和蔼可亲。虽然是一名人民法官,李银环却完全是一副邻家大姐的模样。朴实低调、不善言辞的她,与记者想象中的“铁面女包公”形象,有很大的差异。

可就是这位普通的“邻家大姐”,在20余年的基层法庭工作中,获得多项殊荣。李银环2009年被河南省平顶山市政法委评为“全市集中处理涉法、涉讼信访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在河南省首届调解之星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调解之星荣誉称号,2013年被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市优秀法官”“平安建设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荣获河南省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

 2013年,李银环在民事审判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58件,其中在堂街法庭的4个月期间,审理各类民事案件46起,调撤案95%,结案率100%;在民二庭的8个月时间内,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122起,审结122起,3件中止,结案率95%。均实现了无一超审限,无一起改判,无一起矛盾激化,无一起信访,案件数量、质量,在河南省和平顶山市均名列前茅。

 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多的荣誉,其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面对记者的疑问,质朴的李银环十分腼腆地说:“我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实在没啥办案秘诀,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百姓,也担当着妻子、母亲、姐妹等多重家庭角色,最能体会普通百姓的烦恼和忧愁。要说有秘诀,那就是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老百姓付出百分之百的真心和爱心;在工作中付出认真踏实的细心和执著,有永不放弃的耐心;对待法律,有天平般的公平心,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以心换心,公道自在人心,也就容易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许多拖了许久的疑难案件也就不那么难办了,这就是我20年办案得出的一点经验。”

 而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渐渐揭开了女法官李银环的一些关键秘诀。

 

“快”字诀

树立“办案能手”好口碑

李银环在20年的民事审判、调解工作中赢得了“金牌调解”“办案能手”的美誉,主要是一些在他人手中久拖不决的疑难案件,多年涉访的上访案件,一些矛盾激化的“雷子案”,到了李银环的手里,都能较快地解决。对此,李银环说:“我是个急性子,案子压在手里,拖着不给群众解决,自己内心不安,就像刺卡着喉咙,不舒服。总想着要快办、快审、快结,早点解决群众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愿望,推动着自己,让我不敢停下来,不能停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觉得时间不够用,利用节假日进行法庭调查成了常事,本来法庭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开庭调解,可是,我为了能解决一些棘手案件,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当事人家中调查调解。”

  在李银环办理的案件中,不是当事人找法官,而是法官找当事人,她每次接到案件,会主动打电话与当事人取得联系,尽快了解案情,快速处理。在栾川的李某与堂街丁村的丁某离婚案件中,由于两地相距较远,李银环就用电话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了解案情,掌握了双方的争议焦点,并通过打电话做双方的思想工作,使得从栾川远道而来的李某当天就在郏县法院与丁某达成了离婚协议,案件当天审结。第二天,李某和她的母亲特意给李银环送来了一面锦旗。

在处理堂街的一起延续多年的上访民事纠纷案件中,李银环利用休息时间,先后6次找到被告,4次找到原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化解了矛盾,调解了纠纷。“调解之所以能成功,能让多年的积案一夕化解,就因为李银环诚恳热忱地一次次上门,让当事人感动和惭愧。”李银环的同事感触颇深地说。

为了审判和调查,李银环像绷紧的发条一样,不知疲倦地工作,已到了近乎忘我的境界。2013年,李银环的身体两次出现了问题,一次是春天单位组织体检,查出患有妇科病,需要手术,医生建议马上做。可是,由于李银环一心扑在工作上,时间实在不够用,拖来拖去,推迟了好几个月才挤出时间勉强做了手术。手术刚一结束,她很快又投入到工作中。还有一次是在2013年的夏天,李银环晚上在法院加班研究案卷,因为地滑,加之连续加班的疲倦,她摔倒在地,把胳膊摔伤了。她自己买了膏药贴上,没有请一天的假,没有休息一天,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多年来,李银环为了案子的事,几乎把家庭置在了脑后,很少有时间在家里陪陪孩子,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李银环说:“工作实在太忙了,咱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法官这个称号,而对自己的丈夫、孩子,在时间上陪伴的太少,亏欠的太多了。”李银环以牺牲对家庭、对子女的小爱换来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

 

“公”字诀

成就“铁面女包公”20年清誉

“公而能明,廉而能铁。为什么有的案子拖了好多年办不下去,到了咱这儿,还能办下去呢?就是因为当中有人情的因素。”李银环一语道破案子久拖难解的症结。

“面对熟人、亲朋、上级官员等方方面面的请托和压力,面对人情和法理的矛盾,有些人就没能过关,为了人情案而缺乏公正。而我这个人,头脑比较简单,不想那么多,没那么多的顾忌,天性又好打抱不平、管闲事,能放下人情,能秉持公心,如此一来,许多看似很难的案子也就不再那么难了。”李银环如是说。

在一起经济纠纷案中,当事人一方为普通的郏县堂街农民丁某,另一方则是政府官员的家属。因为这起经济纠纷,丁某在开庭返回的途中又出了车祸,造成终身残疾,其妻刘某十几年来持续上访,成为平顶山市一个较有名的上访案件。案子交到李银环的手中,她多次到丁某家中看望躺在病床上的丁某,也没有因为对方是官员家属而有所顾忌,并给对方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当事人心悦诚服,愿意主动赔偿因打官司残疾的农民丁某,使双方达成调解意愿。一起多年的上访纷争、恩怨不断的官司和谐处理了。

 李银环办案的一个特点是走出法庭,深入到当事人家里。本来,她上门服务,是为了增强与当事人的感情联络,可是,一些涉及经济的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却利用李上门做工作的机会,向其送上钱物等,都被她婉言谢绝。李银环说:“我的想法很简单,我不收礼、不收钱,才活得坦然。”

 一年100多起案子,结案率100%,无发回、无改判、无矛盾激化,凭的是什么?法院的同事们说:“银环大姐在20多年里,就是秉持了一颗平常心和公平心,始终把公平、公正、法律、法理放在第一位,摆正了法律、公理和私情的位置。她20多年甘守清贫,在河边常走而鞋不湿,更是难能可贵。”在亲情、友情、法律之间,李银环执著坚定的是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忠诚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成就了“女包公”的美名。

 

“韧”字诀

让每起案件圆满解决 

李银环在基层法庭工作,一干就是20年。在处理民事案件中,她积极探索调解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作为一名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她善于掌握情、理、法之间的关系,调解注重人性化,不仅待人热心,更以女性特有的细心和耐心,把调解贯穿到审理案件的各个环节,诚心诚意地帮助当事人解难题,使一桩桩、一件件民事纠纷圆满解决。

让双方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重新和好如初,是李银环办案的一大原则。201082日,80多岁的张老汉与儿女之间缺乏交流、矛盾激化,愤而将女儿告上法庭。李银环了解案情后,多次利用业余时间,找张老汉的女儿交谈,使她认识到自己与父母缺乏沟通,主动向父母认错。同时,李银环也多次找张老汉交流,让他认识到要挽回亲情,靠打官司解决不了问题。“女儿的做法虽欠妥,但也有许多苦衷,在女儿已认错的情况下,应谅解女儿,挽回亲情。”李银环“对症下药”,将情理融入办案。在她多次苦口婆心的耐心说服下,双方实现了案前调解,挽回了张老汉与女儿之间的亲情。

2012319日,李银环接办一起两次起诉的离婚案件。她从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出发,围绕孩子的健康成长进行调解,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用实例分析,始终站在家长的角度,一遍一遍帮助分析离婚的各种利弊和对孩子的影响,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通过与双方多次交谈,化解了双方的怨恨和心结,最终顺利解决了婚姻、子女抚养权、财产等问题,化解了双方打离婚官司数年来的矛盾,消除了积怨。事后,女方感慨地说:“李大姐作为一个法官,按说是外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的孩子着想,让我们很惭愧,觉得自己以往的想法和做法,太过自私和狭隘了。李大姐的耐心和细心,不仅解决了我的家庭问题,也对我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提高有很大的启迪。”

郏县法院堂街法庭的同事们介绍,李银环在堂街基层法庭工作多年,从来不是等官司上门,而是主动出击,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此付出了太多的细心、耐心、汗水和热忱。这些年,她几乎走遍了堂街每一个村庄,用爱心丈量着堂街的每一寸土地,也用坚韧无悔的大爱促进了堂街和郏县的民生和谐、群众幸福,捍卫了法律的尊严。李银环,这个被群众称为“女包公”的法官身上体现的,是对百姓的无私大爱,对法律的长期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