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谈话”:仍是改革的最佳教材
事实上,有了“南方谈话”的深厚基础,坊间不仅期待深圳在经济改革上发力,更对深圳在政治改革上发力寄望甚深,而深圳也的确具备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南下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给中国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中国从此坚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先行者”,在邓小平“南行”和“南方谈话”后的20年里,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逐步实现邓小平当年的理念。
如今,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力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邓小平的南行以及那些南行的经验与嘱托,无疑仍是继续改革的最好教材。
南行给改革开放打“强心针”
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动荡多变。
国际上,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给世界范围的共产主义运动蒙上厚重阴影,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种手段,实施“和平演变”策略,企图“不战而胜”。
在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多事之秋”,全国经济出现了“过热”和“滑坡”趋势,改革步伐因此放缓,一些人由此对改革开放大局提出质疑并发难,中国道路如何走?是继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还是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两种声音开始激烈地争辩着。
其实,这样的争论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一直从未中断过。
尽管当时,深圳特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工资物价、国有企业、金融外汇、证券市场、土地住房、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监督等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但一直被质疑与非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那些年,很多来深圳投资的外商和港商都撤了资,工厂也停工了。
深圳特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因此,1992年春,邓小平在中国处于“姓社”和“姓资”争论的关键时期,在深圳特区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视察南方和深圳,这是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支持,尤其是对深圳特区的最大支持。
为改革开放解决现实困难
邓小平“南行”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当时中国改革所面临的两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改革路线的确定和改革方针的执行。
中国的经济改革自1979年开始,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处于一种探索状态,虽然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场”,但在意识形态层面,内部并没有强有力的共识,一直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左右摇摆。除了最初的农村改革较为成功外,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尽管都进行了尝试,但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
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实质内容就是中国可以搞“市场经济”,基本精神就是“解放思想,敢闯敢干”。
邓小平通过“南方谈话”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这是意识形态上的重大改变。
邓小平对深圳领导人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系列的表态,为重新激发、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对深圳特区的发展更具有推进作用和鼓劲作用。
邓小平离开深圳最后一刻,对深圳市主要领导说:“希望你们搞得快一点。”这实际上是邓小平对深圳的最后嘱咐。
“南行”一结束,党的十四大就正式确定了中国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南方谈话”不仅推动中国深入进行改革开放,而且它对深圳特区的发展尤其具有关键意义——邓小平通过“南行”为深圳推进改革撑腰,一锤定音确定继续推进改革的合法性,成为深圳市领导及整个深圳敢于深化改革的总后台。
深圳也由此进一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因此说,邓小平的“南行”与“南方谈话”成为推进深圳特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此后深圳20年的探索实践,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正确性与价值。
深圳经验助力改革再启程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全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也逐步成为普惠政策,特区还能不能“特”,如何“特”,特区的前途实际上面临着重大挑战。为中国改革“探路”的深圳以“南方谈话”为指导,大胆实践,大胆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典范。
1992年至今,是深圳特区发展史上重要的20多年,深圳经历了增创新优势和率先科学发展两个重要时期,深圳均经受住重大考验,打开了特区发展新局面。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下一个20年,深圳该何去何从?
无疑,继续改革开放是必需的,如何改革、如何开放才是关键。
经济特区既然是改革开放的旗帜和风向标,就更应该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继续让思想冲破牢笼,为其他地方树立标杆和范本。
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很清楚:“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事实上,坊间不仅期待深圳在经济改革上发力,更对深圳在政治改革上发力寄望甚深,而深圳也的确具备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2005年,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说,深圳作为大陆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窗口,已具备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条件和基础,应该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
而中央也对深圳创新提供了空间和支持,比如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推行的大部制改革尽管步履蹒跚,但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今,如何继续开风气和时代之先,深圳任重道远。
但是有一点不容怀疑,就是深圳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可以探索,也可以试错,但就是不能停留。
就像邓小平在特区成立之初的嘱咐一样,“对于特区,可以允许出问题,但不允许不试验,不允许不创新,要以宽容的心态,鼓励特区先行先试。”
也只有如此,深圳在社会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才能为全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节省全国的改革成本。
(本文根据《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建党90周年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等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