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和他的中国使命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观点,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立场,坚持人民的事业必胜的信念,充分反映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10年前的8月22日,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诞生在四川广安的一个小村落里。
这位共和国的赤诚之子,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以超凡的勇气与谋略,带领这个国家,开启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变革。
如今,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崛起已为世界瞩目。由于邓小平的改革,中华民族得以一步步地走在伟大复兴的路上。
正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所述,中国已经在近代以来无限接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这一切都与邓小平与他的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今,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其在一生中对祖国的贡献,以此表达我们的思念和崇敬。
指引
有人说,邓小平是幸运的,他有机会面临一个变革的时代。
30多年前,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邓小平以其远见卓识、丰富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环节,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强调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大讨论。
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同中央领导集体一起,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指导我们党,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践和理论,为中国党和国家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
他响亮地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领导中国共产党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他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领导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他指导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有步骤地展开各方面体制改革,勇敢地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他紧密联系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引领党和国家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
邓小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新境界。
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
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同时,他告诫我们:“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他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尊重实践,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善于从新的实践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
他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提出了许多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他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和帮助后发展的地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必须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统一战线是一个重要法宝,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奋斗;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
他提出的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为我们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牵挂
邓小平热爱人民、心系人民,始终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
他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他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无不尽力提倡与实行”的诺言。
他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惦记着人民的安危冷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他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他坚持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汲取思想营养和前进力量。
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
邓小平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的观点,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立场,坚持人民的事业必胜的信念,充分反映出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态度
邓小平崇尚实干、英勇果敢,始终扎扎实实地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在关键时刻更是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
他强调:“要取信于民,要干出实绩,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
他告诉我们,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
1992年初,他以88岁的高龄,前往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提出了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小平始终站在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问题,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
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眼界观察世界,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把对中国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置于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的科学分析之上。
他强调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他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局势,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重要判断,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坚定不移地主张实行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
他深刻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同时,他高度珍惜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鲜明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他高度关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提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他始终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命运,支持他们的发展,并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帮助他们发展。
他说:“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他强调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他反复强调我们搞的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他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国际大势的深刻洞察,不仅为我们制定内外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据,赋予社会主义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以崭新的内容,而且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世界伟人的深邃战略眼光和恢宏政治气魄。
奉献
邓小平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始终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作为人生追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
他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被错误地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心灰意冷,总是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愈加激起探索真理的勇气,更加深入地思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奋要有新的更大作为。
“文化大革命”中,他重新出来工作,不顾个人荣辱,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整顿“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他在整顿中表现出的铁铁铮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
尽管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陷入逆境,但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仍然毅然决然地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他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但始终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他总是说:“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做得出来的。”
他早就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地带头实践,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伟大品格和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将永远鼓舞我们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本文根据《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建党90周年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和《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等资料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