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阳光工作室助力青少年走出阴霾

    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王四营法庭里,有一间屋子迥异于其他房间。橙色的沙发,卡通的靠垫,郁郁葱葱的绿植,窗台边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模型……

温馨的环境不仅让人心情放松,“亲情室”的名字更让人感到温暖。在这里,未成年人受伤的身心得到了最大的慰藉,重获了心灵阳光。

自去年528日开设至今,朝阳法院“法律阳光工作室”不仅通过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抚慰,帮助青少年修复心理创伤进而回归社会,而且还在监护人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双赢”效果。


“阳光”普照青少年

“身体损伤容易恢复,精神上的伤害则可能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阴影。”朝阳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刘鹏对此深有感慨,对于受侵害的青少年来讲,金钱的赔偿往往弥补不了心理创伤。

对涉诉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抚慰和治疗,让“阳光”普照青少年,也是法律阳光工作室的设立初衷。为了帮助未成年被告人、被害人走出心理阴霾,重获心灵阳光,2013年,北京市朝阳法院少年审判庭与北京市朝阳区律师协会女工委联合创办了“法律阳光工作室”。

13岁的田敏敏(化名)被性侵害后再也不愿意面对任何人,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她的妈妈哭着对法官说:“那个快乐的敏敏再也回不来了。”她向法官讲述,虽然告诉女儿强奸犯已经被关进了监狱,但敏敏自从案发后明显沉默许多。她不愿去学校,不愿面对任何人,遇到男性就明显害怕。“她甚至听不得任何有关话题,以后可怎么办啊?”敏敏的妈妈一筹莫展。

刘鹏告诉本社记者,他在长期从事青少年审判中发现,未成年被害人在遭受性侵等暴力犯罪后,常常伴有自闭、抑郁等现象,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不仅是被害人,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问题也很严重。”他表示,未成年被告人在面对法庭审判时,往往产生恐惧、怨恨、抵触等心理,严重影响了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效果。

法律阳光工作室聘请朝阳律协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女律师无偿为涉诉未成年人开展心理抚慰和疏导,解决他们的心理危机,让他们有信心重回社会生活。

“女性律师和法官更容易使未成年人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刘鹏介绍说,对于受侵害的少女,同性之间更容易沟通;这些律师和法官熟悉法律,并且都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懂得如何让青少年走出心理阴影。

女律师徐俊对本社记者说:“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对未成年被告人、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抚,给予他们倾吐心声、袒露情感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对未成年罪犯的心理恢复有明显成效,也是教育挽救的极好办法。”

敏敏接受心理抚慰后,她的妈妈曾经多次给法官和律师打电话致谢,“不能一下子恢复到以前那样,但起码能和我说话了。”敏敏的妈妈认为这是个好的开始。

“虽然不能药到病除,但总归是有积极的作用。”刘鹏说,“只要能帮助孩子走出来,哪怕有一点,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沙盘疗法”疏解少年内心

亲情室的门缓缓打开了,面对墙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隶书书法,17岁的张瑞(化名)不为所动,神情戒备而木然。

张瑞在网吧将人打伤,涉嫌故意伤害。刘鹏告诉记者,在整个庭审期间,张瑞一直没有认为“有错误”。“问话非常费劲,要不就瞪人,有‘破罐破摔’的情绪。”刘鹏说。

负责此案的律师张丽华全程参与了针对张瑞的心理抚慰和疏导。

“在对张瑞的心理疏导过程中,沙盘、沙具等心理抚慰工具是我们常常会用到的道具,它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活动。”张丽华说。

据悉,“沙盘疗法”是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在大学里和成年人的心理诊所,它也深受欢迎。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使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疗法过程中得以化解。

蓝色的沙盘静静放置在窗边,所有的玩具小模型随意让孩子拿取、摆设,构建他们自己理想的世界。“我们从不打扰他们,在搁置模型的时候细心观察,会探明孩子的内心。”张丽华说。

据了解,律师在做心理疏导之前会查阅关于涉诉未成年人的社会调查报告和相关材料,并和法官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制定每个不同青少年的具体方案。

“放下心防是第一步。”张丽华说,她与张瑞在沙盘游戏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逐渐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并不断暗示他要鼓足勇气面对生活。如今,张瑞已经重新回归社会。

“由于张瑞当时非常敏感且不自信,所以我们要更加真诚地去对待他、感染他,做正面积极的引导。”张丽华说,在对张瑞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还有一名律师在对张瑞的母亲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在特殊情况下如何接纳张瑞,让其正确认识、面对现在以及日后的生活。

 

用“亲情桥”与家长沟通

除了利用“沙盘疗法”进行心理抚慰外,朝阳法院还在法院审理过程中,融合少年审判特有的亲情通话、邮寄家书、亲情会见等“亲情教育”模式,教育、感化未成年人,消除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升心理抚慰的效果。

16岁孟飞(化名)辍学后来北京务工,后因涉嫌盗窃被移送至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法官刘佳了解到孟飞和父母之间有明显的情感隔阂。

为了让孟飞更好地走出负面情绪,法院特意联系了远在青海打工的孟飞父亲,让他来法院会见。

2013年中秋节,当孟飞在亲情室看到父亲走进房间时,父女二人抱头痛哭。旁观的法官和检察官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这算是爱的再教育吧。”承办法官刘佳对记者说,这种司法关怀对涉诉未成年人的亲情修复和是非判断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庭审会见结束后,孟飞哭着对刘佳说:“法官阿姨,我一定好好努力,一定会改好的!”

这种亲情沟通教育模式,不仅疏导了孩子的心理,还教育了家长。专业人员从法律责任、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对家长进行了监护教育,让他们建立信心,然后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法庭内架起亲情桥”,刘佳这样形容这种亲情沟通教育模式。 


形成合力 顺利回归

设立1年多的时间里,“法律阳光工作室”有效帮助8名被告人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2名被害人过上正常生活,心理抚慰工作得到涉案未成年人家长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小树的成长都需要帮扶。”刘鹏说,“孩子的恢复都离不开法官、律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目前,法律阳光工作室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抚慰已经趋于系统化常态化。”

据悉,针对未成年被告人,心理抚慰工作的重点是抓好庭审前和宣判后两个关键环节,着眼于实效性。庭审前安抚未成年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宣判后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失足未成年人缓解心理压力,接受审判。

而对于未成年被害人,“法律阳光工作室”通过提供无偿心理咨询和抚慰,对因犯罪行为而遭受严重伤害的未成年人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其尽快走出心理阴霾,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

刘鹏认为,对于涉诉未成年人的法律教育或者心理安抚,应该贯穿于整个诉讼过程中。目前“法律阳光工作室”仅侧重于法院审理过程,而在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甚至少管所的司法工作人员,都应该有帮扶青少年的意识。

“能形成一个链条最好了。”刘鹏说,“让未成年人在涉诉过程中感觉到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他们,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全社会形成合力,去感化和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家长潜移默化的教育最能影响孩子。”刘鹏最后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一定要多关心、多沟通,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