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诊所:课堂内外的环境法学
环境法律诊所教师缺乏,未来这个诊所可以向环境管理、环境科学、公共卫生、新闻等领域跨学科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环境问题光靠律师不行,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学会合作,知识互补,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3位老师,11名学生,中国人民大学半学期环境法律诊所课程包括讲授环境司法现状、解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3年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法律诊所值班、接待当事人、与著名律师分享环境诉讼受理经验、为审判中的疑难案件提供切实可行的审判建议……学生们首次扮演法官、律师、被告、证人等角色,体验案件审理中的问题。
非常昂贵的教育方式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技能。
上世纪90年代末,诊所教育从美国传入中国。2000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和复旦大学在法学院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多所高校法学院系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甄贞表示,在中国,诊所法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诊所法律教育指的是,法学院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受援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并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
由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毕业前要进行大量的实务训练,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副教授竺效的话说,让学生完全从象牙塔到社会不行的,这需要衔接。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副教授竺效创设了环境法律诊所。虽然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才刚刚起步,但竺效似乎雄心勃勃。
竺效介绍,人大法学院诊所最多招收15名学生,学生首先要报名,当人数超过15人,就要进行面试。环境法律诊所课程是一个学期,时间为16周到18周,每周2节课。“诊所教育非常花时间,除了每周上2节课,平常要值班,要办真实案件,要调查证据,对疑难问题要查资料,由于时间精力花得多,从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到学生本身付出的时间看,都是非常昂贵的教育方式。”
“因此,不是所有的法学院都有能力开这门课程,即便开了,能坚持多久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是需要不断投入的。”甄贞认为,制度性的安排和保障,是法律诊所教育发展的关键。诊所教育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要结合当地实际来进行,同时,法律诊所教育与实践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也是非常关键的。
诊所首先发挥法律援助功能,面临的群体多是社会弱者。学生值班中,要真实地面对当事人,学会怎么样从当事人反映的诸多信息中找到重点进行记录,怎样跟当事人沟通。也就是用真实案例帮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在教学方式上,环境法律诊所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是诊所教育区别于其他法学教育的地方。通过对谈式教学法,让师生一对一沟通;在互动式教学中,让学生从课堂走到生活,从平面走到立体,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模拟训练教学法中,让同学整合所得知识,互帮互助组成检察官组、审判员组、辩护人组,最大效率地检验所学知识。
竺效向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环境法律诊所课堂从开设起就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和需求进行调整。在本学期的授课中,诊所课堂面向大三学生开放,“学生在前两年半系统学习过环境法、民法、行政法、刑法、三大诉讼法等课程后,才能对环境法律实践有更多领悟。”
环境法律诊所教学在整个学期分成两大部分,前7周以学生在法律诊所值班和接待当事人为主。在授课进展到第2周时,每个小组都要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一个环境诉讼案件,全面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并尽可能正式进入法院诉讼环节。在学期结束时,每个小组都要提供一份诉讼相关材料及案件研究进展报告,包括为本案所制作的文书、搜集的证据、从案件服务中得到的收获等。让学生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中感受学以致用。
无锡环境刑事案的模拟庭审
从单一学科到复合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体验,学生陈鸿悟认为,作为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阶段,环境法律诊所学习成为一个很好的桥梁。
这学期,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来到法律诊所咨询一个疑难环境刑事案件。无锡有一家污染企业产出了危险废物,竺效介绍,根据法律规定,该企业应当把危险废物交给有资质且经过许可的单位集中处置,但公司分管环保的副经理将其卖给了一个工商户。这种含甲苯的危险废物正好4吨,个体户把其中1.2吨危险废物消解掉,变成新的产品,剩下的2.8吨危险废物加上个体工商户自己生产过程中新产生的200斤危险废物,一共3吨多点。
没想到的是,个体户通过一个中间人又找到一个废品收购者,将3吨多的废物交给了他,废品收购者把危险废物拉到偏僻的地方倾倒,一桶大概100斤。由于甲苯挥发气味较浓,倒了半桶被村民们发现后举报,这一过程也被环保执法人员和公安执法人员抓了现行。
2013年6月18日,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公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标准,其中一项规定,“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认定标准是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
竺效解释说:“对于具有这14种情形之一的,都可以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这3吨危险废物经过一个倒手过程,如何认定责任有很大难度。”
作为审理中的案子,无锡市危险废物倾倒一案被无锡市检察院退回,要求补充侦查。案件无充分的证据供学生讨论使用,怎么辩、怎么审,学生自己来。在竺效看来,该案件涉及两高最新关于环境污染犯罪的司法解释的适用问题,具有很高的裁判难度和学术研究价值,遂将其运用于诊所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
因为案件有很多要素没有办法调查清楚,学生们只能进行假定,包括案件的证据设计、证据形式、鉴定报告、证人证言,这部分都是学生自己设计,11名学生分为控方、辩方、法官三组,进行模拟庭审。
3个当法官,3个当检察官,2个被告,由于被告角色不够,竺效和一起上课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法博士李修棋也参与扮演,其他的学生扮演律师和证人。“他们要事先准备怎么开庭,不管哪个角色,哪怕犯罪嫌疑人的角色都要自己去琢磨,这需要熟悉环境法、刑法、民法、行政法、三大诉讼法这些基础知识,否则很难进行实践教学。”竺效强调,一个学期能够办完的案子非常少。
在无锡市危险废物倾倒案模拟庭审中,学生魏渝萱扮演了一次法官。他说,一个法官应当学会如何驾驭庭审、如何中立地听取控辩双方的意见。真正参与庭审之后,无论是对学术理论还是司法实践都有新的理解。围绕环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释展开解读,结合实践操作找出案件的争议点,了解到现实中环境法律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随着模拟法庭审理的无锡市污染环境一案在审判长的法槌中落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环境法律诊所在2013-2014年度第二学期的授课终结。
环境法律诊所师资缺乏
竺效感叹,环境法律诊所教师缺乏,未来这个诊所可以向环境管理、环境科学、公共卫生、新闻等领域跨学科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环境问题光靠律师不行,需要不同学科的人学会合作,知识互补,形成合力解决问题。
在大学当老师要有科研成果,但环境法律诊所教学中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就决定教师们要牺牲自己写书、写论文的时间,怎么培养这批教师?怎么吸引真正有实践能力的人到诊所工作?让竺效颇为困惑。
“我们更需要有律师资格证、有实践经验的人给学生持续指导,学生怎么跟当事人会谈、接电话、做记录、看案件、做笔记、起草文书,这些工作耗时但对学生实践训练很重要。这就需要一个原来做过律师的人,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现在的人事体制也很难留住这样的人才。”竺效说。
有一年诊所没有接到案例,学生们一直紧盯着北京市12369环保热线网站,对网上提供的案例进行统计学分类研究,发现了法律、政策上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践方案,与网站工作人员沟通。而另一年,学生们做了北京垃圾围城固体废物处置的法律政策研究,通过大量调研实践,形成文书。
“如果有律师参与教学,学生们可以接触案子,比如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案、环境侵权赔偿的诉讼案,那么律师会见当事人、调查取证、起草文书、去法院开庭都可以带着学生做,这就是实践过程,没有这样一些进行特殊教育的群体,中国环境法律诊所是发展不下去的。”竺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