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底错位的媒体经营
《河南青年报》因强制摊派发行遭惩处
从1949年到2013年,《河南青年报》作为河南省“团口”官方报纸,历经了3次更名。其中,在20世纪五六十年,还遭遇了两次停刊。而后,这份报纸重树品牌,创下无数辉煌。但在2014年3月份,《河南青年报》因强制摊派发行等,被出版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6月18日晚,段世杰(化名)无意中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则信息:《河南青年报》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当作典型案件通报。他急忙打开电脑,搜索有关内容,终于在新华网上确认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
他激动地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位远在甘肃的朋友电话:“河南青年报被点名批评了,我今天晚上得喝醉。”当下,段世杰和他的朋友,都从事着与媒体无任何交集的工作,但几年前,他们两人还是《青年导报》(河南青年报前身)某周刊的主编与副主编。
更早前,段世杰在郑州一个黄金地段经营着夜市大排档,虽然营业的周期仅有一个夏季,但炎热的郑州夜晚,让他在5年时间里赚了300多万元。
而段世杰的朋友,在离他不远处经营着另一家夜市,虽然效益没有段世杰的好,“但每个夏天搞个二三十万元还是不成问题。”
如果不是《青年导报》某主任的出现,段世杰和他朋友,或许会一直从事大排档生意。
夜摊老板的转身
兴奋的段世杰提前关掉了自己的大排档,叫上他的朋友,满心欢喜地入职《青年导报》。
段世杰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2011年夏季一个晚上,他和往常一样招呼着买醉的客人,突然几个身穿制服的城管队员走了过来,说“有媒体举报这里油烟太大”。
很快,城管队员就给段世杰开了罚单。随即,执法人员暗示他,“根据领导指示,必须把媒体摆平。”这时,段世杰才知道,举报他的媒体为《青年导报》。
而后,段世杰便和《青年导报》举报他的主任取得联系,“对方很客气,无任何过分要求,只是后来到我这吃饭打了几次折,没有免过单,慢慢成为朋友了。”
段世杰清楚记得,就在天气逐渐转凉,夜市快要撤销时,《青年导报》的主任找到他说:“别做大排档了,做媒体吧。”
在段世杰眼里,媒体是个高尚的职业,“像我这种初中都没有毕业的,想都不敢想”。但主任却称,“懂管理就可以,再招个副手,另外弄几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会写稿就中。”
话毕,主任又告诉段世杰,做媒体是需要代价的,“正规招聘你肯定不行,我可以说说,给你包个周刊,任命你为主编,报纸出不出都可以,主要是弄个身份。”
段世杰思来想去,觉得这件事非常靠谱,就爽快地答应了主任的建议。但主任还告诉他,“包周刊是需要费用的,算是合作费用,每年5万元,另外再给领导送个红包。”
这些钱对段世杰来说不算什么,但他不知道如何用媒体去赚钱,主任却告诉他:“等你上道了,自然就会赚钱。”
兴奋的段世杰提前关掉了自己的大排档,叫上他的朋友,满心欢喜地入职《青年导报》。两人除了缴纳5万元合作费用外,又花费3万多元,给主任的爱人买了高档首饰。
不久后,曾经是夜市摊老板的段世杰及朋友,变成了《青年导报》某周刊的主编和副主编。二人拿着主任给他们办理的《新闻工作证》,在曾经的夜市同行中炫耀了一番,“那时看他们的感觉都发生了变化,我觉得他们和我都不是一个档次。”
外包周刊的秘密
段世杰已经在他的周刊上花费近30万元。“入行”一段时间后,段世杰从同行嘴里才得知,“《青年导报》这种周刊有数十个,几乎都在干着敲诈勒索的事情。”
段世杰和朋友在郑州市文化路北环附近租了一间档次较高的办公室,并招聘了4名女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段还去配了一个没有度数的眼镜,且每天必看《人民日报》,来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
实际上,作为《青年导报》某周刊主编的段世杰,仅仅去过位于郑州中青大厦的报社办公地一次,后来在主任帮助下,他负责周刊的创刊号面世了。需要指出的是,他的周刊后期再也没有出版过。
就这样,段世杰拿着这份创刊号,和由自己署名的文章,走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来接受他们的赞美。几个月后,段发现,自己一直往里面扔钱,毫无赚钱渠道。
最终,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前述主任答应带他“学习”。于是,段世杰开着自己的丰田越野,和主任开始了夜以继日的下乡采访活动。
虽然段世杰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对各种事务有一定的分辨能力,逐渐发现主任所谓带他学习,既不是正规采访,也不在报纸上发表。
而他们的选题并非社会热点,多是土地违法、环境污染以及农村计划生育超标问题,“有时候也会采访超限站违规收费”。
除此之外,段世杰没有见过主任采访别的事情,而采访这些“新闻”的程序也如出一辙,“都是先找问题,然后和当事单位对接,最后写个稿子,把清样发给地方政府领导。”
段世杰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对方出面摆平,“说白了就是拿钱”。“一般给不多,多的时候几千块钱,最少时拿过80元。”
因为段世杰属于学习期间,所以主任并没有给他任何费用。相反,出差产生的费用,全部由段一人承担。就这样,段跟着主任学习了半年后,他的“老师”突然失去了联系,等待了一段时间,段才知道,“主任跳槽到另一家媒体,因为新闻敲诈被抓了。”
此时,段世杰已经在他的周刊上花费近30万元。“入行”一段时间后,段世杰从同行嘴里才得知,“《青年导报》这种周刊有数十个,几乎都在干着敲诈勒索的事情。”
知道这些后,段有些害怕,便和朋友找到《青年导报》某领导要求退钱。但到了主报的办公地,二人才知道,自己拿的5万元合作费用,并没有证据证明交到了报社,而且,他们所持的证件,也不是《青年导报》统一制式。
可也有人告诉段世杰,“钱的确进了报社领导口袋,不出事单位也不管,出了事,单位肯定不承认。”事实上,段世杰除了一张假证外,并没有其他证据,来证明其与《青年导报》的关系,“没有社保、没有劳动合同、不让参加新闻从业资格考试。”段世杰说。
经过一番了解,段还得知:“《青年导报》数十个外包周刊,养活着整个报社。”
“当时,这种情况在河南,甚至北京都很普遍,这几年新闻环境混乱,与这个群体有很大关系。”河南一知名媒体人告诉记者。
同一报社互不相识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报社领导不断更替,《青年导报》办报理念和思路,逐渐发生了改变,该报慢慢由服务大众变得“搞不清服务对象”。
虽然段世杰与《青年导报》的合作并不愉快,可该报却有着“根红苗正”,同时也极其坎坷的身世背景。
据资料记载,《青年导报》创刊时,报名为《河南青年报》,创办于1949年。那一年的6月1日,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首先创刊,而前三期的《河南青年报》是作为《河南日报》专版形式出现的。
从第四期开始,《河南青年报》就单独出版。可见,彼时《河南青年报》与党的新闻宣传密不可分,也是党的宣传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到了1950年5月6日,因编采人员缺乏、纸张供应紧张,仅仅出版了45期的《河南青年报》在出版过纪念“五四”青年节特刊号后,暂时停刊。
直到1955年“五四”青年节,《河南青年报》才恢复出版。可在1960年9月30日,由于自然灾害和政治因素,《河南青年报》再度停刊。
这次停刊时间较长,一直持续到1985年,河南省委主要领导才提出,“尽快把《河南青年报》恢复起来”。当年7月5日,河南青年报复刊出版,更名为《青年导报》,由河南团省委主管。
实际上,更名后的《青年导报》在河南新闻史有着辉煌的篇章。据介绍,该报出版了河南省第一份彩色报纸、开启了河南报纸办周末版先河、第一个提出“分众化”理念等。
至今在河南新闻界,《青年导报》都有“记者黄埔军校”的美誉。
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报社领导不断更替,《青年导报》办报理念和思路,逐渐发生了改变,该报慢慢由服务大众变得“搞不清服务对象”。
“尤其是近些年来,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外包周刊、售卖证件、给记者下达经营任务,违规在地方成立办事处通联处等,成为报社的主要生存方式。”该报一曾经的中层领导告诉记者。
就这样,《青年导报》记者几乎遍布整个河南省,“有时候一天接到他们报社十几拨人员,而且互不相识,来的都还是主编,有的跑发行,有的直接要钱,以至于《青年导报》主报记者来了后,我们都无法鉴别了。”洛阳市委宣传部一工作人员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终于,在如此操守下,《青年导报》成了河南新闻圈茶余饭后的笑柄。
2013年,这种局面发生了扭转。刚刚过完愚人节,4月2日,《青年导报》又改名《河南青年报》,采编人员也进行了大换血,各种周刊纷纷被取消。
其实,河南多名媒体人士最初并不看好《河南青年报》,但更名伊始,它们莫名其妙地卷进了一个新闻事件,从此名声大震。
几乎就在《河南青年报》重新更名时候,该报接到举报,称河南某学校书记赵某包养情妇,并生下孩子。《河南青年报》记者前去采访,却遭到一位冒充“中纪委干部”人士殴打、挟持长达4个小时。
事情发生后,来自全国的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河南青年报》凭借此事件,赢得了一次成功的自身品牌营销。
违规摊派发行
让《河南青年报》全体员工不满的还有,该报社“给全社所有人员摊派发行任务数,并要求各地市记者站每个地市发行数量为1500份,并强制先上缴500份的发行款”。
《河南青年报》为了增加效益,在2013年7月份,以文件形式向包括采编人员在内的报社全体员工强制摊派发行任务。
“私自和河南省邮政发行公司联合发文,向各个省辖市以及各团市县委强制摊派任务数,以奖励酒和到港澳旅游等,强行摊派《河南青年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在一份举报材料上看到。
值得注意的还有,《河南青年报》公然在自己报纸上刊登征订广告称:“凡是征订量达到一定数量的,组织其到港澳旅游,同时,每征订一份报纸(236元),给征订者回扣66元或者两瓶白酒加10元人民币。”
而根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严格规范党报党刊发行工作严禁报刊违规发行的通知》(简称《通知》)规定,“任何报刊不得采取提成回扣、赠钱赠物、出国考察、公费旅游等办法进行推销”。
另外,让《河南青年报》全体员工不满的还有,该报社“给全社所有人员摊派发行任务数,并要求各地市记者站每个地市发行数量为1500份,并强制先上缴500份的发行款”,记者了解到,先期上交的500份发行款高达28万元。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得了一份《河南青年报》发行奖励政策资料,“报社员工每完成相应任务数,奖励每份66元。超额部分以50份为基数,每超出一份奖励3元,超额100份奖5元。”
资料还显示:“每征订一份报纸如果不要现金提成奖励,可送杜康白酒两瓶,价值736元。
该份资料还显示:“编委委员、部门主任,完不成任务者,从当月工资中扣除,直到完成任务后,补发以前所扣除的工资。”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报社的所有员工。“我们不断向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举报,终于有了结果。”原《河南青年报》一记者表示。
2014年3月份,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对该报社给予警告、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并责令报社限期整改。河南省纪委驻团省委纪检组给予河南青年报社社长严重警告处分。
另外,《河南青年报》还与部分单位达成所谓“宣传协议”,由这些单位付费在该报刊登新闻报道。而这些违规的丑闻,也于今年6月16日,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通报。
而段世杰,就是在看到这条通报后,向他曾经的副主编进行了“通报”,“我还是老老实实干我的老本行,我只适合做夜市,做媒体,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