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公开——从根本上实现正义
北京法院实现司法信息全程公开
7月16日上午,北京法院司法公开工作新闻通报会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
自2013年10月,北京法院相继推出了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微博平台、诉讼服务平台、手机APP程序四大信息化司法公开渠道。在此基础上,今年1月,北京法院实现了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到7月1日,北京法院实现了审判流程信息全部公开。
世界著名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曾说过:“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
显然,北京法院走出的这一步,对于实现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至此,北京法院也基本完成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平台的建设任务。
数据化,便捷信息公开
司法公开的大背景,除了公众对司法制度、程序、推进过程的关注外,更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数据载体密不可分。以裁判文书为例,依托数字化的转换手段和数据化的存储、查询功能,相关资料的公开便水到渠成了。
为满足社会公众对司法公开的需求和诉讼服务的需求,2014年1月1日,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正式上线,提供法院要闻、裁判文书、审判流程、执行信息、法院公告、参阅案例、法官信息和名册信息八大公开板块。
除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不适宜公开的案件外,北京市三级法院所有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传到了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和中国裁判文书网。
“目前,全市三级法院已公开文书30737篇,裁判文书上网公开现已逐步走上了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佘贵清说,目前北京市高级法院出台《北京市法院案件评查工作规范(试行)》,规范了裁判文书评查工作流程,并在每季度开展一次优秀裁判文书评选活动,全面保证和提升了裁判文书的质量。
“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可以在网上查询到相关信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王明达说,该网站目前访问量已超过460万人次,“除信息发布外,网站还具备在线服务和查询功能,能为公众提供网上立案申请、裁判文书查询、案件信息查询、诉讼文本下载、诉讼费用计算、法律法规查询、失信信息查询等多项服务功能。”
截至目前,该网站已发布开庭公告19154条,公布全市法院全部4158名法官信息和审判委员会成员信息。
平台化,健全公开程序
为实现数据的及时公开,北京法院开发了除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之外的另外三个渠道及平台,利用官方微博、手机APP、法律咨询热线全方位实现司法公开。
“全市法院微博群粉丝总数已超过300万,总计发布微博18000余条。”王明达提到微博时说,这种民意沟通对于法院来说是一件好事。目前全市三级法院均已开通官方微博,并建设了北京法院微博发布厅,将“昌平法院回龙观法庭”等八个庭室认证实名微博,以及市第一中级法院“姜颖”、西城区法院“赵海”在内的52名优秀法官个人认证实名微博,全部纳入统一平台。
法官的生活一直是社会公众较为关注的热点,北京法院据此在微博平台上策划推出了“法官的时间去哪儿”的微博直播,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法官真忙,点赞”,网友在北京法院的官方微博纷纷留言,法官不为人知的忙碌生活被微博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变成了社会公众对他们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除此之外,通过APP程序向社会公众提供诉讼指南、诉费计算、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费用计算工具也是北京法院的司法公开探索。
“全市法院地址、乘车路线、联系电话等信息及导航服务都可以通过APP查询到。”王明达说,以移动手机为载体,案件信息的全程公开及流程信息的便捷推送服务更好实现,截至目前,已向当事人推送了20余万条手机信息。“手机APP还提供鉴定、拍卖、变卖公告信息查询,满足当事人的知情权。”
现在这个APP的适用范围仍然针对安卓系统,考虑到使用ios系统的公众,北京法院正在加紧相关的研发,争取尽快实现两系统都能兼容。“手机比较方便,公众可以不受限制,随时随地查询相关信息,查询范围包括立案、审理、执行、审限、结案等五大类93项信息。”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佘贵清觉得技术难题攻克后,会考虑更全面的司法公开系统的开发。
据悉,从10月份开始,北京法院将实现12368语音服务平台的人工服务。此前,社会公众和当事人通过拨打12368热线,能够听到查询案件是否立案、审判人员信息、开庭时间等案件流程信息的自动语音提示。
“5年前是自动语音,很多不方便,人工服务后将会更贴心,省去当事人来回跑法院的辛苦。”佘贵清认为相比于电子产品的机器声音,人工服务更能够体现司法公开的决心,赢得公众的理解。
北京法院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诉讼服务专门机构,在诉讼服务窗口全面配备电子触摸屏、电子公告栏等信息化设备,并设置文书样本台、导诉台等服务窗口;并确定专人负责,为当事人提供案件查询、来访导诉、诉讼指导、材料收转、法官约见及信访接待等服务,打造了集窗口服务、网络服务、语音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立体诉讼服务平台,也为司法公开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程序。
透明化,建立公众信任
北京法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开机制,这使得内外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得到完善,“倒逼作用”明显,促使法官自觉增强业务素质,确保法官和其他法院工作人员依法正确行使职权,公正高效地处理案件。
在“法官的时间去哪儿”的微博直播里,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人民法庭副庭长刘黎正处理一追索劳动报酬的案子,通过多次庭前调解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这件纠缠近半年的案子,刘黎仅仅耗费了一个多小时。
网友在该条直播的微博中评论道:“欠款的人都比较难处理,这个法官干得不错。”但网友们不知道,这种高效的处理机制也是司法公开的功劳。
司法公开的现代化公开模式,以及诉讼服务平台的建立,让社会公众在面对立案申请、询问案件信息时不用再来回奔波。通过网络、微博、手机APP等渠道更是能够亲身参与、见证诉讼程序,亲历诉讼过程,与承办法官及时进行沟通互动,有效缓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司法公开将案件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完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有效地防止了以权谋私、以案谋私、徇私枉法等“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现象的发生。
另外,法院审判业务部门审判职能、工作报告、规范性文件、重要研究成果、非涉密司法统计数据等司法信息的公开、推送,让人民群众更及时的了解相关法律领域的最新动态,有效减少了信息传播中的误解。
策略化,推动公开进程
“司法公开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为了保障公民知情权,进一步做到司法公开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副处长佘贵清表示,接下来将建立全方位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司法公开的常态化。
北京法院也逐步统建一个多元化的诉讼方式,继续探索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方式,让群众在司法诉讼过程中最想得到的信息能及时得到,同时也要探索司法公开新的形式,在实时公开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2014年3月,北京市高级法院出台了《北京市法院审判、执行信息公开范围》,自7月1日起,案件当事人可在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手机APP程序上,实时查询案件进展情况,查询范围包括立案、审理、执行、审限、结案等五大类93项信息,目前已接受网络查询2943次。
利用网络、微博、手机APP、语音服务平台的互动性,社会公众的需求将会更好地反馈给法院,而法院则会依据相关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公布;从法院案件信息系统同步采集审判流程,可以确保当事人在第一时间了解审理动态,监督审判人员严格依法依程序办理案件;在保障公民旁听庭审的基础上,北京法院正在努力实现案件庭审的视频、图文、微博的直播方式。
目前,北京法院已经能够实时发布各级法院正在执行的案件数量,并为社会诚信体系提供部分实时的公开数据。
据了解,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上公开的失信被执行人6427人,限制高消费被执行4383人,公众可以在网络上随时具体查询。
今年12月底前,北京法院希望实现执行立案、执行启动、财产调查、财产控制、财产变价、案款发还、执行结案等案件执行各个阶段需要公开的信息都可以自动形成与推送,提供查询服务。
佘贵清说司法信息全程公开,社会公众通过网络、手机、拨打电话都可以查询相关信息,减少了他们跑法院的麻烦,增加了他们对司法工作的理解。
“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王明达说,司法公开就是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司法程序的认识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