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刹海的“后海八爷”
“两位爷您坐好,咱走起了您嘞——”随着一声清亮的号子,“五爷”松广新飞身跨上了自己的109号三轮车,载着两位游客,驶向了北京后海沿街的林荫深处。
到过北京什刹海景区的游客,通常不会忘记那些穿梭于街巷之间的人力三轮车。这些身着统一马褂,驾乘统一车辆的三轮车夫,大部分都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或者农村。
然而在300多名“板爷”正规军之中,还有8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人送雅号“后海八爷”。
他们不仅能够载着客人游览北京后海,还能操着地道的“京片子”,为乘车的游客介绍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后海八爷”凭借健谈的性格和独特的阅历,为来往游客呈现出了北京本土化的生活与习俗,形成了后海文化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清晨8点,六爷早早把车停到了指定的休息点,一边吃着自己带来的早餐,一边寻觅着今天的“开门生意”。半个小时过去了,除了一对母女向他询问了包车游览价格以外,再没有游客理会六爷的招呼。
与此同时,刚刚把车停到路边的五爷,遇到了出来晨练遛弯的街坊邻居。“最近生意少了,比去年差远了。”五爷叹了口气,与同样在等着接客的几位同事闲聊起来。
家住银锭桥对面大石虎胡同的五爷,从小就生长在这里,40多年围着什刹海打转的日子,让他对什刹海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13年前,我是被我哥带入这个行业的,但是要介绍什刹海的文化历史和胡同故事,他还得管我叫师傅。”
为了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后海地区的人力车曾经有过大范围的规范和清理。五爷指着自己车后“特许经营”的铜牌自豪地说:“别小瞧这4个字,这可是当时北京市市长王岐山给咱题的字呢!”挂着这样铜牌的车子,后海地区现在有300余辆,相比五爷刚刚入行的2003年,减少了七八百辆之多。
但是,人力三轮黑车少了,电动黑车反而多了起来。现如今,面对后海地区肆无忌惮的黑车横行,“后海八爷”也是有苦难言。正规合法经营的他们,每次的出车费用都在百元以上,只能坐两个人。而以电动车为交通工具的黑游览车,不仅座位相比三轮车要多上两三倍,价格方面也非常具有吸引力,这使得坐三轮车游览的游客群体大量流失。
看着在狭窄的沿河路上横冲直撞的黑游览车,“后海八爷”们最担心的就是游客的安全问题。“他们的速度很快,遇到路口必然要抢行,经常险些与人力三轮车相撞。”
“我们蹬车一圈下来需要45分钟,一天跑四五圈就已经累得不行了。”五爷明显发现,现如今,后海八爷能够一起上岗的机会并不多,几位“爷”最年轻的40多岁,最年长的快60岁了,他们虽然热爱这份职业,但已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他们大多是“40、50后”的老人,难逃各种疾病的困扰,住院治疗也是家常便饭。“现在周围拉车的全是外地的小伙子,我们这样的‘北京大爷’可是稀有品种。”光头二爷扇着蒲扇调侃道。
近日,有媒体报道,什刹海“后海八爷”开始公开招聘“后海小八爷”——大学生甚至老外做人力三轮车夫,引发社会的关注。
“已经听说车队准备招一些大学生接我们的班。”五爷说,“拉车这活不容易,大学生外语再好,但想让游客了解地道的什刹海故事,还得跟我们学。”
如今,对于什刹海,对于人力三轮车,“后海八爷”们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每天坚持出车,不仅是对家庭经济的一种补贴,更是对自己家园的守候。“我们打小就在这生长,我们能够调侃的、讲述的东西,是外地板爷们所感受不到的,我愿意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正是出于这样的一份信念与坚守,“后海八爷”的身影依旧活跃在什刹海沿岸。
夕阳西下,已到了收车的时候,伴随着几位板爷浓郁的京腔调侃,几辆三轮车在并不宽敞的胡同中一字排开,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