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下的差异生活

    长期以来,企业单位的退休待遇相较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有很大差距。中国独特的养老金双轨制也造就了两种体制下不同的养老生活。

  清晨5点,浓雾笼罩着整个京城。

  此时,家住北京通州的柴先生拎起了自己的背包,匆匆地向车站疾步走去。他知道,进入城区的首班公交车将在几分钟内到达车站,如果不快点赶过去,错过了首发车,就可能在市区遇到早高峰,上班也就会迟到。

  柴先生今年已经57岁,从民营企业正式退休两年来,他没有享受过一天悠闲的生活,而是每天在外奔波。选择继续工作,不仅是他对退休生活的一种安排,更是对家庭生计的一种补贴与责任。

  妻子下岗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在大学攻读研究生,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而每月只有2000元的养老金,难以维持一家5口的日常开销。

  在柴先生心中,一直有个不敢说给家人的秘密愿望。他希望能够及早腾出一笔钱,有一天带着全家一起去云南的大理、丽江旅游。但是,迫于现实经济的压力,这个看似简单的梦想,对这个年近花甲的男人来说,却是那么遥不可及……

  而就在柴先生公司的隔壁,某个知名的家教补习班中,已经退休的高中物理教师侯老师正在策划着今年的第三次旅游,每月5000元的养老金,给了他一个坚实的物质保障,让他有魄力决定放弃这家收入颇丰的公司,为了自己环游全国的目标而行动。

  柴先生和侯老师,两个退休者因为迥然不同的养老金,虽同在一个城市,却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

  “同等工龄、职务、学历,同样为国家作贡献,退休后却不能享受同等养老待遇,这对企业退休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坚江在2014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国长期实行‘双轨制’养老制度,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体系割裂,是制度设计的缺陷。”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退休后生活差别很大,他们在生活模式与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源于退休养老金待遇的差异。

  

企业退休勉强温饱

  史志彤一家目前尚可以维持温饱,但是对于儿子结婚买房、如果以后出现需要自费支付的大病医疗,家里的生活秩序马上就会被完全打乱。

  在距离北京通州西马庄不远的一座工厂厂房中,记者见到了正在装配精密仪器的史志彤。

  偌大的厂房被各种凌乱的设备堆满,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满头大汗的史志彤,正在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装配着仪器的电子元件。她曾是北京市仪器厂的技术人员,因为国企改革而被迫离开工厂,开始凭借自己的技术在私营企业谋求一条生路。

  2008年,熬到正式退休的史志彤开始领取国家发放的养老金。直到今天,她自己也记不清养老金经历了几次调整。从最初退休时候的900多元,涨到了现在的2300多元,6年间,养老金几乎翻了两倍半。可是谈到养老金待遇,史志彤却一脸苦涩和无奈,她告诉记者,“虽然养老金每年都涨,但是相对于同时增长的物价,每年涨的一两百块钱几乎是无济于事。”

  不久前,史志彤把丈夫的社保单拿出来做了一遍梳理,繁杂琐碎的表铺了满满一桌子。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丈夫的社会保险一共缴纳了2万余元。让她感到不公的是,与她丈夫工龄、级别都不尽相同的高中同学,在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后,不仅没有缴纳过一分钱的社会保险,而且在退休后,每个月还能享受到4000元的养老金待遇。

  史志彤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现在还在坚持工作,所以尚可以维持温饱,但是对于儿子结婚买房、如果以后出现需要自费支付的大病医疗,家里的生活秩序马上就会被完全打乱。

  史志彤给记者展示了几种她随身携带、需要长期服用的降压药。尽管这些降压药大部分都涵盖在医疗保险内,不过还是有一定比例需要自费。现在,她每个月需要为这些药自费支付100余元。而她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同学,在购买这些药品的时候,却能享受到单位的二次报销,自费部分仅不到几块钱。

  

事业退休小康有余

  除了发挥余热兼职工作以外,曹凯德和妻子有时也一起去旅游,由于妻子特别喜欢大海,先后游览了威海、秦皇岛和青岛等滨海城市。

  相比于企业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在退休方面的待遇明显要上一个档次。这也是史志彤一直感到愤愤不平的症结所在。

  原就职于农业部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曹凯德是以处长级别退休的,由于具有正高技术职务,又担任领导岗位,在该单位属于工资较高的。他退休之后,每个月的养老金能拿到五六千元。他告诉记者,如果不算健身、购买大件物品、旅游和大病的开销,他与妻子每个月的生活支出大概在4000元左右,养老金可以做到略有结余。

  曹凯德告诉记者,机关单位的福利待遇相对好于一般企业单位,他们部门按照国家的规定给工作人员都上有失业和医疗保险,除此之外还给每个职员购买了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可享受二次报销。除了发挥余热兼职工作以外,曹凯德和妻子有时也一起去旅游,由于妻子特别喜欢大海,先后游览了威海、秦皇岛和青岛等滨海城市。

  从北京市海淀区老干部局退休13年的初世俊,现在还担任着海淀区老龄大学的校长职务。2001年退休的时候,初世俊恰逢薪资调整,每个月能领到5500元的养老金,这样的待遇一直保留到现在。他告诉记者,虽然相比以前,现在5500元的购买力有所下降,但是满足家庭日常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

  由于工作日期间还需要上班,初世俊几乎每天都是6点准时起床,步行30分钟到单位充当“早锻炼”,7点半左右在单位吃早点,除了日常老龄大学的行政工作,还参与了联系组建北京市老龄大学联谊会的工作,通过联谊形式团结各个老龄大学集体组织活动,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双轨”生活模式

  “企业退休和事业退休哪里是双轨呀?简直就是两制嘛。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里,企业退休人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据初世俊回忆,他从工作期间就一直参与老龄大学建设发展工作,退休后又担任了海淀老龄大学的校长职务。

  老龄大学是主要面向离休、退休和内退下岗等中老年人群的兴趣培训机构。海淀老龄大学根据海淀区的区位特色,根据老人们的实际需求,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转变为了以书法绘画为专门教学的专科老龄大学,除了备受退休人员喜爱的书法和绘画,还开设了计算机等应用学科,给退休老人丰富生活。

  初世俊告诉记者,老龄大学的学生每届都能达到两三千人,“其中很多都是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老人,他们在时间和经济上面比较宽裕,愿意学习一些新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曾在北京市多家知名摄影俱乐部担任客座讲师的摄影师张宁,对很多上年纪的影友都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曾经遇到过许多持有高端单反相机和镜头的影友前来参加付费的外拍活动和摄影讲座。在课下与他们交流后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是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后才开始钻研摄影的。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保障相对健全,养老金待遇相对较高,不用为生计再去奔波劳顿,所以购置昂贵的摄影器材对他们来说也并非难事,可以四处游山玩水,安心享受晚年生活。”张宁说。

  而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境况。

  由于企业单位的养老金相对较低,甚至有一部分有医疗需求的退休老人每月的养老金都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所以几乎都会选择退休后再外出工作,以维持正常的生活。

  从国企退休4年的赵玉芝告诉记者,每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收入,平均到每天还不足百八十元,“进一趟超市,没买什么东西100元就没了。”

  这不仅仅是赵玉芝一个人的感受,也是如今很多退休人员的共同感受。面对每天有限的支出配额,还要考虑到子女教育、家庭医疗以及长辈养老等多方面的因素,2000多元的养老金只是杯水车薪。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退休人员跟记者开玩笑说:“企业退休和事业退休哪里是双轨呀?简直就是两制嘛。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里,企业退休人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