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陉:一个枯竭煤都的生存样本
6月13日,家住河北井陉矿区的李涛,刚刚过完27岁生日,就被父亲催促着尽快赶往内蒙古一家煤业公司上班。李涛极不情愿,生硬地回了句,“不就是当矿工嘛!”
“这是什么世道,我在满地是煤的矿区长大,还要跑那么远工作。”李涛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井陉矿区不仅是“百年煤都”,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如果追溯历史,井陉早在宋代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前就开始采煤,至今已有近千年采煤历史,而产煤大省山西的采煤史,最早才追溯到明代。井陉矿区延续至今,当地几乎所有产业均与煤有关。
早在1947年4月,开国上将杨成武、原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就曾担任过井陉矿区管委会正、副主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西柏坡所用的办公和生活用具大多来自井陉矿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也是从设在井陉矿区的新华广播电台传遍世界的。
不可否认,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由煤带来的一切荣耀与福利。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井陉煤矿曾派出大批技术骨干跨区、跨省,走向全国,支援建设了包括阳泉、六盘水、邢台和邯郸等矿务局在内的国家重点煤炭基地。
彼时,井陉矿区作为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探明煤炭可采储量1.65亿吨。解放至今,累计生产原煤1.35亿吨,上缴利税40.8亿元。
但随着大规模的开采,井陉矿区煤炭量逐渐枯竭。从1985年到2007年,当地5家国有煤矿全部闭井,剩余可采储量只有几百万吨,占探明可采储量的4.8%。
很快,井陉矿区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期的96.7%和95.8%,下降到2010年的11.1%和29.8%。60%以上与煤炭相关的企业相继破产。
李涛的父亲,就是在这种破产浪潮中下岗的矿工代表之一。当年,没怎么读过书的他,并不能掌握煤矿的未来发展趋势,抱着子承父业的想法,他让李涛报考了河南一所煤矿类院校,但李涛毕业后回到井陉矿区,才发现家乡的煤矿已经没有了。
之后,巨大的就业压力如洪水般袭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开始增多。本社记者获悉,井陉矿区因煤矿枯竭导致的下岗失业人员最多时高达2万余人,该比例占当地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
遗留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常年采煤,当地的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大部分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多数居民的民房倾斜、开裂变成危房。
最严重的是,过度采煤,还让井陉矿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十多个村庄村民存在吃水难问题;另外,矿区内道路完好率极低,弃耕撂荒现象也异常严重。
而井陉矿区国有煤矿全部闭井后,还直接影响到当地的财政收入,2010年底时,井陉矿区财政显性外债达4.1亿元。
这种现象持续到2011年,国务院终把井陉矿区列进了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名单,随即,大大小小的煤矿,全部关停。
至此,像李涛父亲一样的大量工人便下岗在家,由于该群体常年从事简单的挖煤工作,几乎没有其他技能。到后期,一部分人只能进入当地的焦化厂、洗煤厂,一部分人则在家从事小本生意,还有一小部分人,选择远走他乡,继续从事挖煤工作。
大多数矿工选择留在井陉矿区,坚守着曾经是他们荣耀的煤城。尽管生活艰难,但这些民族工业的工人代表,在乐观中挣扎求生,他们执著地认为,“国家不会不管”,此种感情已不能用经济来考量。
事实上,这也是目前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缩影,这些城市的守望者,或成为新型工业化城市被遗忘和最疼痛的部分。
目前,包括井陉在内的多个资源枯竭城市,都在努力寻求转型,希望能突破困境,逐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但过度开发的历史伤疤,怎样才能愈合?成了每一个资源枯竭城市主政者,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2013年底,尽管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井陉矿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但李涛等不了“升级”的过程,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诉求很简单,“工作、挣钱、娶老婆”。
“我最爱的女友,就是听信了她爸爸说,‘井陉矿区会越来越穷’离开了我,对我打击很大,这不是我的错,我也是受害者。”李涛说。
6月17日,记者在李涛发的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从一个矿区,来到另一个矿区,从一段悲伤,进入另一段悲伤,冥冥之中我感觉到,这里也不是久留之地,才知道把世界强加给你,还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