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婺城公安局长的明信片
刘启奎呆在家里抽着闷烟,想着家中失财事心里就难受。
那天下午,他和妻子只出门个把小时,柜子里的钱包就不见了,包里有3600元现金,还有一只戒指和一副耳环。戒指是结婚时他送给妻子的。
大白天家里遭贼,刘启奎难以置信。报案后,警察来过,但没有丝毫线索。案发时,刘家大门没关,谁都可能进去。
年届八十的刘启奎不相信派出所民警。一天前,片警覃忠来送警民“明信片”时他就没给好脸看。他拿着那张“明信片”翻来覆去看,上面写有“金华市婺城区公安分局局长收”,他想起覃忠的话:“你有什么意见可以写在明信片上,不需要贴邮票,直接扔在邮筒里,我们局长就能收到。”
刘决定一试。他怀疑邻居出嫁的女儿张敏(化名)作案,案发当天,他看到张敏回娘家。他早就知道张敏手脚不干净,但他没有证据。他把他的想法写上明信片,扔在了邮筒里。
从2011年开始,婺城区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员以这样的方式给公安局长写信,谈对公安的看法,反映问题,提建议。
意喻警民“互相信任”
婺城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吕会民称这个活动缘于公安部开展的“爱民大走访”。在2009年和2010年,公安部要求各地在岁末年初3个月里开展“爱民大走访”。
“我们在‘爱民大走访’中尝到了甜头,但这属于阶段性活动,我们就想将其作为常态化的机制坚持下去。”吕会民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吕2011年初上任婺城公安分局局长。
这个常态化的机制被命名为“警民信连心”,该局出台了实施意见,吕会民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下设“活动办”。
第一期的明信片主题是结合“爱民大走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护民安、帮民困”,配有社会治安防范小贴士。明信片的背面“我有话说”让百姓开门评警。每期明信片主题的确定来自社情民意、治安走势分析并结合公安阶段性工作重点,由“活动办”制定方案,经过分局党委研究决定。
2011年4月,从部队转业到蒋堂派出所做社区民警的覃忠正赶上了“警民信连心”第一期活动。他从所领导处领到了50张明信片后,发给了他管片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干部以及部分村民和案件受害人。
这是分局所要求的,有一些派出所根据辖区特点选择发放对象。比如乾西派出所确定五类人员为发放对象,一类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有威望的政府人员;二类是综治保安人员;三类是报警人员;四类是管控对象;五是打击处理人员及家属。
第一期“警民信连心”明信片发放2万张,回收1.5万余张。每期明信片数量规定在1万至2万张。这些寄给公安局长的明信片由“活动办”接收,“活动办”疏理其中民意,如果是共性的问题,由局党委研究出台措施。如果是个性问题,则以局长交办单形式交办相关单位落实限期整改。
“第一期”明信片共疏理了2万多条群众意见和建议,随后分局出台了12条利民措施。比如办证中心中午提前1小时办公,节假日不关门;对案件当事人回访,及时反馈案件进展等等。
这些利民措施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给予高度评价。婺城公安分局接着推出第二期明信片,印制了12条利民措施,这期的主题是“群防群治大家谈,我为平安婺城献一策”。
从这期收集的意见中,婺城公安分局发现反映电动自行车被盗现象较为突出,于是开展了打击盗窃电动车的专项行动,并作为第三期明信片的主题,印制了电动自行车盗窃案件的特点和防盗七对策。
民意引导警务
为防止这个制度不走过场,该分局制定了考核办法,包括如何走访发放、落实整改等,有加分也有扣分。
“有的单位在发放上弄虚作假,‘一人写一摞’,每发现一张扣相关单位0.1分。如果根据群众意见整改并推出利民措施受到群众表扬的,每次加0.2分,若在全局推广的,每条加1分。”婺城公安分局政治处主任盛如根说,其中,明信片反馈的意见被分局党委采纳的,每条给负责分发的单位加0.5分。
每半年分局会组织一次考评,结果纳入各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并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以及违规记分的主要依据。盛如根说,“活动办”采取网上考评、查阅台账、群众测评、实地抽查和倒查相结合进行核实。对排名靠后的单位通报批评,并在全分局大会上“检讨”。
婺城公安分局原则上每季度推出一期“明信片”,但往往供不应求。2012年和2013年均推出了五期,今年也已推出两期。
“这是因为,根据群众反馈情况,公安工作要随时应变。”婺城公安分局政委毛秋洌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每期明信片的主题也可由派出所申报,再经分局党委研究确定。
在2012年,婺城公安分局推出了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多渠道预报区治安状况等服务社会、方便群众九项措施。组织了一些打击侵财、经济犯罪等专项行动。2013年也推出了夯实基层基础等12项措施。
在片警覃忠看来,这些措施正是老百姓所期盼的。他的辖区曾有村民寄明信片反映村里偷狗较多,希望民警加强巡逻。意见通过“交办单”反馈给他后,覃忠从此只要不值班,都会骑着电动车入村走家串户。
“发放明信片,是与群众沟通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对你是否真心为民服务的验证。”覃忠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信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当初刘启奎家被盗时,覃忠来回访,刘启奎把对张敏的怀疑咽在肚里,他并不信任这个满口广西口音的小民警。覃忠走后,刘把自己的怀疑写给了公安局长。
很快,覃忠将犯罪嫌疑人张敏控制。除了盗窃刘启奎家外,张敏还交代其他6起盗窃案件。
刘启奎叫人制作了锦旗送到派出所覃忠手里。
现在,在覃忠负责的11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1万多人口的区域里,已经很少有案件发生了,今年头5个月,只发生了一起电动车被盗案。
从2011年“警民信连心”开展以来,婺城区案件总警情连年呈两位数比例下降。
倒逼机制
对婺城公安分局各科室、派出所来说,“警民信连心”改变了他们的警务理念。“以前分局布置什么任务,就做什么,现在不一样了,而是群众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城东派出所教导员苏旭东说。
婺城区每年都有二三十名新民警分配到派出所工作,一些村干部写明信片反映这些新警做群众工作能力较弱。在接到“交办单”后,分局治安大队办了“民警沙龙”,组织被称为“老娘舅”的民间调解高手给新警培训。
分局治安大队还根据“交办单”,在大型商场、小区、学校、村委等地设置了1000个治安播报点,播报治安动态和防范措施。这些播报点有二维码,民警必须在播报点通过“一点通”上传照片给平台以证实内容更新。
乾西派出所教导员戴志生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有了明信片,辖区百姓可以直接反映问题给局长,这说明所里工作没做好,压力很大。“所里要求社区民警只要不值班,都要下到社区,解决问题。这是倒逼机制,能规范民警行为,对队伍管理很有好处。”
而对每个民警来说,发放明信片不仅仅是任务,还是如何进得了百姓门,说得上话,真正解决百姓困难。
5月20日上午,覃忠骑着电动车前往直里村,最近一期的明信片要发给村支书,主题是分局推出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项举措”。这期明信片与以往设计不同,多了“婺城公安服务在线”和“婺城公安网上评警”两个二维码。这是婺城公安对“警民信连心”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从第一期“警民信连心”到现在,覃忠发放了近千张明信片,他觉得自己正一步步接近这个机制所要求的“见面、牵手、连心、互信”的目标。在直里村,80多岁的老太太也会亲热地与他打招呼,叫他“小广西”。“小广西”是村民给覃忠取的绰号。
2012年,覃忠被分局评为优秀责任区民警,这是分局对“警民信连心”活动中成绩优秀的民警的嘉奖。3年中,全分局有15名民警获此殊荣。
吕会民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3年来,他对辖区的治安掌控心里有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警民信连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