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腊悲剧遇上中国评剧
评剧改编剧目《城邦恩仇》亮相
6月17日到18日,中国评剧院新作《城邦恩仇》作为“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压轴大戏在京城首演。《城邦恩仇》聘请全国著名剧作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郭启宏执笔创作,用中国评剧的形式演绎古希腊的悲剧故事。
戏曲改革重在融合
《城邦恩仇》根据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经典名著《俄瑞斯忒亚》三部曲改编,北京人艺著名编剧郭启宏对该剧进行了“重编”,以“火、血、奠、鸩、审”五幕为串联,由“杀父”“杀母”“审判”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情节,启发人们对“复仇”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该剧围绕着“复仇”展开。古希腊迈锡尼城邦国王阿伽王率领大军攻打特洛伊,一仗打了10年,最后用木马计里应外合攻破特洛伊,班师回朝。然而,王后柯黛绿早已经背叛了他,并串通阿伽王的堂弟埃奎斯杀死了阿伽王。寄养在外邦的王子欧瑞思长大成人,欲报父仇。于是,神、鬼、人三界齐聚雅典战神山,等候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审判。雅典娜几经周折,反复思量,终于做出“令仇杀绝种”“让正义永存”的神圣裁决,希腊欢度民主新生。
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全国著名导演罗锦鳞担任总导演,他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谈到,戏剧就像生活的一面镜子,古希腊是世界戏剧的源头,这部悲剧是借神话表现人间。他希望通过该剧传达给观众的是“消灭仇恨,消灭杀戮,宣扬世界大爱”的观念。
该剧出品人、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说:“通过这部戏,我们希望表达的是人类永恒的对和平、法治、民主的追求,而这也正是当今全世界的主题。”他表示,选择改编一部西方历史剧,不仅体现了戏剧的伟大,是人类共有的成果,也希望借此尝试创新,让传统艺术的视听与审美都能更加符合当代人的情趣。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通过评剧艺术展现古希腊名剧内涵,中国评剧院组成了一支豪华的创作团队。《城邦恩仇》总导演罗锦鳞、编剧郭启宏在改编西方戏剧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该剧的服、化、道、景、光、效各部门也调来精兵强将。
该剧音乐唱腔作曲对评剧唱腔调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将西洋乐与多剧种相协调,并由国家一级作曲刘文田、专注评剧音乐创作的黄兆龙以及中国评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王亚勋联合挂帅,青年作曲家戴锡英助阵。其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小云雀”“泪已枯”等成为全剧音乐点睛之笔。王亚勋透露,这部戏光音乐创作的手稿堆起来也足有几米高。
中国评剧院还调集了全院最佳演出阵容,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名家名角尽数登台亮相。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刘萍、李惟铨,以及文华奖得主高闯、梅花奖得主韩剑光,优秀评剧演员李金铭、王平、李春梅等10多位名家新秀齐心为《城邦恩仇》倾情出演。
传统艺术力求创新
《城邦恩仇》既要表现古希腊戏剧简洁、庄严、肃穆的神韵,又要展示中国戏曲的虚拟、写意、象征之美学特征,如何把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巧妙融合,打造出别样的中国评剧新样式,融入现代化表现手段,以一种全新艺术样式来净化、陶冶人的心灵,成为创作者们面临的首要难题。
“我们主要在唱、念、做、打四方面下工夫。”总导演罗锦鳞向本社记者解释说,“唱”以评剧为主,着力表现评剧各个流派的艺术魅力;“念”则学习希腊戏剧的表现风格,尽量靠近欧洲人的生活习惯;“做”借鉴歌剧表演的肢体语汇,同时加入中国戏曲的锣鼓经;“打”则尊崇中国戏曲的“毯子功”和“把子功”。
《城邦恩仇》是罗锦鳞采用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导演的第三部古希腊悲剧。前两部河北梆子《美狄亚》和《忒拜城》采用的都是中国戏曲的服装和配乐,而该剧采用了希腊的服装和布景。“这算是一种新的探索。”罗锦鳞说。
罗锦鳞认为,中国戏剧必须改革,但是不能改姓——即传统的艺术特点要保留。比如古希腊戏剧一般以诗歌表现,这就需要和中国戏曲的朗诵念白找一个平衡点。他对此作了进一步解释,戏剧改革要像“牛奶加咖啡”,需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行充分的融合。他提到,他的一位希腊朋友看剧时曾说:“希腊戏剧和中国戏剧结婚了。”
“戏剧改革中被忽略的往往是人的观念转变,现在一些演员、导演、编剧的思想都过于保守,不愿意改变。”罗锦麟说。令他欣慰的是,观众对于《城邦恩仇》的首演反映很好,表示能够接受这样形式的尝试和创新。
罗锦鳞认为,戏剧改革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评剧相对于中国其他传统剧种历史较短,适应性较强,在民族戏、外国戏、现代戏上都能有所发挥。王亚勋则表示,评剧有着“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核心发展理念和内在精神品质,并具有“评古论今、惩恶扬善、兼收并蓄、探索创新”的突出特性,适演小,更擅长大,成于俗盛于雅,大小相容,雅俗共赏。
本版图片为《城邦恩仇》剧照,由中国评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