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弹劾官员爱较真儿
岁满不持一砚归
提到北宋,从宋仁宗时代开始,一个令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人物时常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人们的视线里,他就是包拯。
现在人们不知道的是,包拯因为极度重孝道,曾经辞官回家陪伴父母,结果到了30多岁还是个“待业老青年”。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已是42岁,刚上任就有人送来当地特产端砚,这可是朝中士大夫最珍爱的雅器,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此前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包拯早有耳闻。
要刹住这股歪风,必须从我做起,包拯率先表态,自己决不要一块端砚,并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3年任期满后,包拯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新政主要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中,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
推荐包拯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按理包拯应该站在这一方,但他却不参与其中。突然有一天,包拯上了一个抨击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保守派士气大振。等到变法失败,新政被废,包拯又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保守派一下子给打蒙了,这个飘忽不定的“包黑子”到底用意何在呢?
按照今天的说法,包拯不善交际,而且他性格非常耿直,一生廉洁,是比较清贫的。包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人送绰号“包弹”。
包拯掀起君臣拉锯战
愈战愈勇的斗士这次将矛头对准了国丈张尧佐。宋仁宗因为专宠张贵妃,让她的伯父一年之内晋升了4次,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包拯见形势不对,三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后来,张贵妃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此前,包拯刚刚把两个非常重要的管财政的长官张方平和宋祁先后给告倒了。欧阳修对包拯此举提出批评,也上了一个奏折,宋仁宗左右为难,最终想出一条对策,他任命包拯为“除三司使”,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他来临时代理张方平和宋祁的职务。
这下子欧阳修就更加反对了,又给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这个奏折非常有名,因为欧阳修在其中用了“蹊田夺牛”的比喻,意思是有人牵着牛践踏了别人的田地,不但夺走人家牛,还贪图人家的田地。包拯看到“蹊田夺牛”之后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就很长时间没有去三司上班,实际上没有履行“除三司使”的职责。
今天,开封府里依然保存着包拯的手迹,在这首出仕明志诗里,他开宗明义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可见包拯为人纯朴平实、刚正不阿,同时太过较真儿、不会处世,因此导致人缘不好。但他是中国历史上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驱恶扬善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