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大篷车服务企业面对面
内容因“异”而异
6月9日的“法律大篷车”活动,选择了北京市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下称外服公司)这家国有企业,专门针对文化和法律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法院特意定制了专业的表演服装,青年法官们分别演绎《白娘子传奇》中的4个人物,并用网络流行语言“且行且珍惜”的表述体引起大家的共鸣。
通过许仙、白娘子、小青和法海几个人物角色因恋爱、婚姻问题产生感情、经济纠葛的搞笑情景小品,法官们将法院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婚姻家庭纠纷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外服公司法律顾问张婷也参加了小品剧的表演,她告诉本社记者,法官们的创意很新奇,故事对年轻人很有实际教育意义。她说,公司员工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人数远远超出预期。在现场,记者也观察到,整个活动室内座无虚席,甚至还有不少人站着观看表演。
紧接着,围绕情景小品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两名青年法官在“锵锵二人行”栏目中,抽丝剥茧地进行了法律分析与讲解。特别是对婚姻中涉及的夫妻双方财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建议。
活动中,60余名外服公司员工通过有奖问答的形式参与到栏目中来,双方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外服公司员工对小品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法官石磊对记者说:“没有想到,外服公司的员工对于法律问题理解很到位,回答也比较专业。”
随后的“法官故事汇”栏目,二中院的法官放映了由民六庭自编、自导、自演的反映法官工作生活的微电影《房款》,让观众们对法官群体有了更真实的了解,大家纷纷赞叹法官们的多才多艺。
谈及制作,李经纬对本社记者说,微电影制作都是年轻法官们亲力亲为,包括文案策划、故事编辑、后期制作,每一步都是年轻人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录音笔上绑个扫帚把,遥控飞机上安摄像头,法官们想尽办法做得更‘专业’。”
普法因“活”而活
这一场鲜活的表演将外服公司员工知法学法的热情全面调动了起来。活动结束后,还有公司人员直接向法官咨询生活中的问题。
外服公司法律部主任段耀洲对本社记者说:“法律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只有人们了解了法律,法律对行为的规范作用才能有实际意义。法院以这种‘活’的形式来宣传,让法律走进企业,更贴近百姓。”
他认为,法官通过具体案例的判定来解释适用的法律条文,这是普通民众眼中的法律。但法庭宣讲的范围很小,受众也窄,而大篷车的创新形式,让人们更贴近法律,更了解法律,同时也有了主动维权的意识。在外服公司员工中,年轻人居多,大篷车这种新的普法方式更容易被接受。
段耀洲说,法院在内容和表现方式的选择上,都选取了受众人群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人们通过普法活动接受了法律的规定,那么法就真正‘活’在了心中。”他这样形容。
“法院的劳动争议办公室与外服公司的劳动仲裁调解委员会曾经有过不少沟通和联系,目的都是尽量将员工的劳动争议纠纷圆满解决。”李经纬对记者说,此次大篷车普法活动,不仅是对外服公司劳动仲裁调解委员会的法律指导,同时也就婚恋和侵权的相关内容对员工进行了普法宣传。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的要求,李经纬认为,根据这个精神,法院一方面通过创新法治宣传增强了普法的力度;另一方面,由于每次参与“法律大篷车”的法官不同,这也是法官们“走出去”接触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途径。这样可以通过深入社会各个行业,了解不同群体的司法需求,针对不同受众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分享法律。
“摆摊式的宣传早已成为历史,我们要时时创新。”李经纬说。
另外,二中院的这次“法律大篷车”活动,在根据受众群体设置法律宣传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分享”的理念。除了向受众群体宣传、与受众群体分享法律,也向群众了解、学习企业的工作,使“法律大篷车”也成为法官与群众多方面、深层次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相互学习的一个平台,并借助这个平台实现更全面的双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