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要了官员的命?

既然无法对死人做抑郁症鉴定,为何屡屡要将官员之死与抑郁症进行捆绑?官员自杀归因于“抑郁”,最终到底成全了谁?如果一个官员并没有抑郁症,自杀后却被认定为抑郁症,一定是有什么原因让他不得不死。

“真的是抑郁症导致的?”

在看到山东省潍坊市常务副市长陈白峰自缢身亡的消息后,某县级干部李越脑中冒出了一堆问号。

最近几年,经媒体曝光的、因为抑郁症而最终自杀的干部数量越来越多,这让李越感到有些担忧。

“在机关工作压力的确很大,不仅要承担工作上的压力,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前途就没了。因此平时需要想的事情非常多,很容易抑郁。”

尽管坦言工作压力大,但对于众多官员自杀事件中“长年患有抑郁症,最终导致自杀”这一官方结论,李越仍旧半信半疑。

“抑郁症就像失眠一样,可以让人痛苦,但是绝对不能直接致人死亡!只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抑郁症完全可以控制甚至治愈,不会造成最坏的结局。自杀的那些官员真的有抑郁症吗?”心理咨询师张青对于“因抑郁症而自杀”同样持有怀疑态度。

那么,这些患有抑郁症的官员生前为何有“病”不治?

 

荒谬的死后“抑郁症”

“生前都不知道是抑郁症的,死了以后被认定是抑郁症,这不是开玩笑吗?有医生的诊断证明吗?”

在某市政府工作的王倩最近经常失眠,有几天早晨起床的时候甚至还险些晕倒。在工作的间隙,她与同事说起这件事,猜测是因为最近总是加班,压力太大造成的。

有心理学背景的王军与王倩同在市政府工作,当听到王倩的种种“状况”后,很快便联想到了抑郁症。

“常有晕倒的状况,说明她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会让人产生纠结的心境,这样的心境会导致抑郁状态,再逐渐演变成抑郁病。得了病之后如果不去治疗,也不找人倾诉,而是自己扛着,就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王军分析道。

作为同事,王军在一次聊天中提醒王倩多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好抽时间到医院去做个检查,及时治疗。但是他的话好像并没有起到作用,显然王倩并不认为“最近压力大”是一件值得去医院的事。

在心理咨询师张青看来,社会中90%以上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压力,30%左右的人会有抑郁情绪。

“抑郁情绪并不是抑郁症,但是如果任由抑郁情绪发展,就会成为抑郁症。由于我国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因此很多人其实已经具有抑郁症的部分特征了,但仍不会认为自己得了抑郁症。”张青说。

201110月,北京市民防局局长王永新被爆出非正常死亡。尽管官方并未正式公布王永新死亡的原因、场所等详情,但王永新自杀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介绍,王永新性格内向,平时为人低调,生前的一些行为均符合抑郁症的相关症状,但从未听其身边亲友说过他有抑郁症,也从没有去医院咨询过。

“这就是典型的患了抑郁症但却不自知,任由其发展,就导致了自杀。”张青说。

李越认为,官员职务越大所要承受的压力越大,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公务员的心理健康亟须得到关注。

“单位每年都会组织大家体检,但却从来没有进行过精神方面的检查。可以感觉到,周围的同事都会在工作中觉察到压力,只能自己去调整和排解。”李越说。

王军分析:“如果一个自杀的官员生前有种种抑郁症的症状,而本人却并不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那么生前并没有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便也可以理解了。”

不过,他也认为,一个人是否患有抑郁症,是需要经过正规的精神科医生诊断的,而医生是不可能为死人诊断抑郁症的,“生前都不知道是抑郁症的,死了以后被认定是抑郁症,这不是开玩笑吗?有医生的诊断证明吗?”

 

公务员系统忌讳抑郁症

 “官员患上了抑郁症,不是不想治疗,而是不能光明正大地治疗。为了自己的前途和事业,只能对同事和领导隐瞒病情。”

 2010年,北京小汤山医院的医生徐虹等人发表的一篇名为《北京公务员心理健康和应付方式的关系》的文章中称,在北京的公务员人群中,有20%30%的厅局级领导干部,存在至少1种以上的心理健康异常问题或症状。

“官场中有很多的明规则、暗规则、潜规则,甚至还有一些‘无规则’,说官员们压力不大是不可能的。”王军介绍说,每个单位内部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面对这些评价体系,如何去做,如何做得好,在一些利益的纠结中如何把握,是官员患抑郁症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王军也表示,任何一个在机关单位工作的人,哪怕已经确诊,也都不会公开说自己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这个词在官方公务员体系里是一个忌讳用语,一旦被知道得了抑郁症,那么岗位和前途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哪怕是真的得了病,也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王军说。

作为心理咨询师,张青工作中免不了会接触到抑郁症患者,他坦言,的确有一些官员通过私人关系偷偷找他咨询过。

“抑郁和焦虑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国内医生很容易在诊断是抑郁还是焦虑这方面出现差错。”张青说,“两者相对应的治疗药物有很大不同,治疗焦虑的药物能够让人情绪降下来,而如果错把抑郁症认为是焦虑症,病人吃了治疗焦虑的药物,使原本已经抑郁的情绪变得更加低落。不仅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张青看来,“吃错药”是一种可能性原因,导致了患有抑郁症的官员没能得到有效治疗,最终自杀。

 王军道出了另外一种可能。

“官员在现实面前有两重压力,一种是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自我压力,一种是来自执政党政策的要求压力,很多人会常常在规则面前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王军说,“现在有很多干部长期在规则的高压线上跳来跳去,面对的考验也并不总是小打小闹,有时甚至会考验道德底线,而这种考验是长期的,甚至随着职位的升高,考验更多。”

王军相信,持久的、越来越大的压力,再加上不断纠结的心境,是可以压垮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官员的。

据《齐鲁晚报》报道,南方某县的一位县长患有重度抑郁症,心理医生还专门为他会诊过。鉴于当时县长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医生建议县长马上住院治疗,但县长的妻子坚决不同意,认为“一个县长住进精神病医院,那不成了全县的笑话”。

没想到,不久后的一天,该县长独自一人外出,自己有意撞到汽车上自杀了。

“官员患上了抑郁症,不是不想治疗,而是不能光明正大地治疗。为了自己的前途和事业,只能对同事和领导隐瞒病情,长此以往,更加抑郁,就会产生弃世情绪,唯有结束生命,一切才能得到解脱,因此自杀已成必然。”王军说。

关于这个话题,本社记者致电国家行政学院胡仙芝教授,希望她能够从行政和公务员制度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但她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同样的问题,记者再次尝试联系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未果。

 

“换个角度讲,这是他杀”

如果一个官员并没有抑郁症,自杀后却被认定为抑郁症,这种官员“抑郁症”自杀巧合的背后,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隐喻。

“为什么这么多官员自杀后都被认为是抑郁症导致的?这些巧合真的只是巧合吗?既然无法对死人做抑郁症鉴定,那为何还要将官员的死与抑郁症牵扯在一起?官员自杀归因于抑郁症,到底成全了谁?”王军抛出一连串问题。

羽戈曾在《中国经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官员“抑郁症”自杀巧合的背后,恐怕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隐喻。

“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他们(被认定是因抑郁症而导致自杀的官员)中有些人是‘被抑郁’了。”王军说,“根本没有抑郁症的人,何谈生前是否得到有效治疗呢?”

通过媒体曝光的案件情况可以看出,通常规律是,官员自杀之后,一切围绕其的质疑和调查都迅速“平息”了。

李越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人喜欢讲人情,人都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深入调查什么了。尤其是被认定是因为抑郁症而导致自杀的,本来就是一件让人悲痛的事,就算是生前真的犯了些错误,也都不会再追究了。”

李越认为,为自杀的官员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抑郁症是个普遍的选择。“抑郁症是极度隐私的个人问题,将自杀原因归为抑郁症,就可以把官员的死亡控制在个人情绪问题范围内,一方面便于快速结案,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外界对物质层面的过多猜疑,同时也可以保护那些与之有利益关系的人。”

李越说,通常一个官员追求积极上进,就需要与领导搞好关系。一方面需要在面临升迁的紧要关口对领导“表示表示”,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听领导的话”。

“官员们行贿受贿、违反纪律,其中有自身的问题,但仍会有一些时候是不得不那么做。”身在官场近30年的李越深谙其中之道:手握实权的干部身边都不乏想要求他办事的人,那么送到手的利益是收还是不收?如果不收,今后还能不能再相处?甚至有的时候,表示了不收,有人也会通过各种途径送到家里去。

同样,一些正职上的当权者,在有些涉及利益的事情上不好出面,会交给副手或是下属去办。这个时候,副手和下属该怎么选择?

“如果偷偷做了一些违反纪律的事,在不被知道的情况下,大家会相安无事。一旦被揭发,所有的行为都会暴露在大众面前,在外界的强大压力之下,走投无路了,不得不选择自我了断。”李越说。

对于这种状态,张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自杀是一个人放弃自我的表现,几乎所有的自杀都是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落差感,对自我极端否定的结果。如果一个官员并没有抑郁症,自杀后却被认定为抑郁症,那么一定是有什么原因让他不得不死。

“从另一个角度去讲,这是他杀。”张青说。(文中所涉及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