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随笔的美与力量

  没有鸿篇大论,没有解释法律法条,更没有循规蹈矩追溯法律历史,“独角札丛”独辟蹊径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现象,集可读性、思想性、法学知识、人文气质为一体,广受好评。

  524日,在“当当网”904本法律随笔书籍销售排行榜上,4本销量靠前、封面印有独角兽獬豸的书籍颇为引人注目。

  这是自201110月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持续推出的“独角札丛”法律随笔文集。该丛书每年出版23本,至今已达10本,有的已加印2次,有的正欲加印,和同类图书比起来,销量不错,社会反响也较好。

  记者通过检索发现,大多网友对丛书给予好评。网友one85320评价今年4月出版的《法治的谜面》称,“万圣寻而不得,终在此购买。作者的文章写得不错”。一位匿名网友“强烈推荐”《法律的异邦》称“非常的好看”,另一位匿名网友认为,《十字架上的正义》“内容很有意义”。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丛书?哪些作者所著?缘何能在法律学术著作市场面临诸多困境与尴尬的大形势下持续动销?本社记者采访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卜慧、法律学术编辑室主任庞从容等有关负责人。

 

法理与人文情怀同在

  初次拿到该丛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洁整体的书籍腰封,以及腰封上“感受法学与人文之美,栖息思想与诗意之间”的精美短句。

  丛书策划发起人庞从容对此解释称,它的策划定位是“文章既要有人文气质,又(要)体现法律人的思想、修辞与智慧”。她举例称,《法律人的救赎》《法律的异邦》《法治的谜面》均明显地体现了文字之美与思想之力的结合,前两本书的作者谌洪果、张海斌“都很有诗人气质,诗也写得不错,他们的书,一个以诗歌作为后记,一个以诗歌作为自序”。

  2001年,庞从容在某政法院校研习法理学,初学时颇感枯燥、乏味。恰在这时,有同学向她推荐了法律随笔集“法窗夜话”,这使她的学习变得轻松、生动、有趣,以至于留心后发现,“很多研究生的桌子上、床头上都放着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法窗夜话’。”

  那时候,许多女生常在课外谈论“初展头角的青年法学家的故事”,比如徐国栋怎么和他妻子相遇、相知、相恋,许章润刚回国的时候在没有暖气冻哭了孩子的屋子里如何坚守学术。

  “这些故事让我对法学及学者,有了不同于读学术书的新感受”,做了图书编辑后,庞从容常想着策划一套类似丛书——“可读性和思想性兼备的法学丛书”,直到10年后的201110月,她的想法得到了赵卜慧等领导肯定,并将之付诸行动。

  庞从容表示,丛书取名“独角札丛”,有两层含义:一方面独角兽是法律的象征,“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是执法公平正义的化身”,另一方面“用它寓意丛书是阐述法律知识和法学思辨的随笔文集”。

  赵卜慧把“独角札丛”解读为“情致洒脱、创意独特、内涵深邃”。她认为,这是一套以解读法理、抒发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的系列丛书,是“法学园地生机勃勃的一束奇葩”,不仅是对当代法律人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的图绘,而且“从法律和法律工作者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透视,既有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还有对人生问题的寻觅”。

  在语言风格方面,丛书“像老朋友谈心一样,没有任何负担,也不用华丽的词藻,更无需考虑话语结构严密与否”,它游走在法律和文学之间,既有闪亮的思想火花,又有引人入胜的隽永文字;在行文方面,丛书杂而不乱,形散神存,虽涉猎内容广博,但都蕴藏着作者对法律以及与法律相关问题匠心独运的思索与感悟;主题思想方面,丛书兼广博与新意、哲思与忧患,大多作者通过评析世态人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等深深的忧患和深沉思索。

  赵卜慧告诉记者,这套丛书“之所以选择随笔,就是想让作者通过随笔这种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文风,表达自己对法律的见解和情感,让人们摆脱对法律枯燥与生冷的印象,从而达到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律精神、维护法律尊严和秩序之目的。”

  她对这套虽未亲自操盘却在事后“认真阅读了”的丛书的评价是,没有鸿篇大论地探讨法学理论,也没有严丝合缝地解释法律法条,更没有循规蹈矩地追溯法律历史,而是独辟蹊径地选择了法律随笔,“应该算得上是国内不可多得、难得一见的法律人悟思随笔丛书”。

 

名家与青年才俊齐聚

  作为一套兼顾法学知识、人文气质的法律随笔文丛,庞从容和她的编辑队伍有着独特的选稿标准:首先,必须是法律、法学人撰写且能体现法律人思维特质的文章,比如法官职责、房屋拆迁、收容制度废除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次,文章要“有意思,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给人)带来智慧、认识上的挑战”;第三,要求语言做到深入浅出,有修辞之美,有阅读上的愉悦感。

  赵卜慧介绍,已经出版的10本随笔集,作者均由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名角组成,其中,法学名家有我国宪法界翘楚、北京大学名师张千帆,法律史界名人、法律博客影响颇大的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法理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谢晖;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法学界的后起之秀有:谌洪果、刘练军、张海斌等,“这些人,近几年(写)文章多或著作颇丰,被誉为法学界青年才俊,他们气度不凡、治学严谨、勤于思考,有大量粉丝拥趸。”

  除强大的作者阵容外,该丛书还分别邀请了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贺卫方、康奈尔大学讲座教授於兴中、国内杰出宪法学家张千帆三位法学名家联袂推荐。此外,许章润、林来梵、梁治平、陈兴良、李步云、舒国滢、张文显等法学名家为其分别作序,或点评,或推荐。

  丛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庞从容、唐仲江等编辑对每本书的原文均进行了大量资料查证、核实、选编,“没有一本书稿的文章,完全和来稿一样”,他们将专业性和学术性过强、篇幅过长的文章,均进行了置换或删减,以保证其可读性和随笔性。

  在编辑时任西北政法大学教授谌洪果的书稿时,庞从容建议作者撤掉一篇反思雷锋精神的文章。谌洪果特别不高兴,反复打电话给庞从容,多次解释,“他写作这篇文章费了很大的工夫,搜集了大量数据,进行了考证性分析,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与主题不符,最终还是(被说服)同意换下了。”

  张千帆教授的文集,原名叫《宪海泛舟》。庞从容觉得书名太平淡,陈旧,缺乏想象力、冲击力。在她与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名《宪在》,取义“宪法无处不在,活在当下”运用谐音表达了双关之意。清华大学法学院林来梵教授评价称,“这个书名‘绝了’”。

  唐仲江编辑告诉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刑法室主任刘仁文的书稿,“刚交过来的时候,没有分辑,也没有书名,都是我们编辑来选择、取舍、分类。”庞从容称,书稿后来取名《法律的灯绳》,灵感来源于著名作家苏童的文章《寻找灯绳》,寓意“每个学者都在诠释法律,解读法律,寻求法律之光,但是需要摸索到隐藏的灯绳,才能做好。”

  如今,“独角札丛”在法律界、法学界已颇有名气。有一次庞从容参加朋友聚会,一位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检察官得知她是该丛书的策划编辑,高兴地说“我已经买了5本了,很期待后面出版的新书”,还期望下次新书出版前,庞从容能打电话告诉他。

  但谈及未来的出版计划,庞从容告诉记者:“我们的原则还是宁缺毋滥,没有合适的,宁愿不推出新书。”赵卜慧称,“独角札丛”系列旨在以“尊崇学术规范,追求卓越品质”为理念,继续坚持其定位,打造知名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在得到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的指导后,20126月以后出版书籍封面均增加了UV工艺,书眉更加清淡,内文尤显安静、舒朗,以至于陕西省富平县法官购买20本《法治的谜面》后,还曾试图联系作者帮其签名,最终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