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的转身

  今天的克拉玛依,随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界魔鬼城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逐渐在克拉玛依壮大发展,让油城实现了从资源单一型城市向功能日趋完善的“现代化休闲城市”转变。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中心地带,与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三地州和兵团五师、七师、八师、九师、十师的数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绿洲、戈壁、山野毗邻、交织,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北疆西部区域。下辖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总面积7700多平方公里,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等38个民族,人口40余万。

  在这里,曾经是一片万古荒原,诞生了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大地经过了多少变迁,戈壁沙漠变成了林海,绿色的原野变成了荒滩,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祖先留下的史诗仍在流传。”

  在《玛纳斯》史诗的吟唱中,一代代经过这里、驻留这里的人们领略着沧海桑田变幻传奇。20世纪50年代,因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这里拉开了一场从草原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的序幕。这里,诞生了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一座城市,被喻为共和国石油长子、中国石油工业的西圣地。

  2006年著名学者易中天,来到这个维吾尔语里被称为“黑油”的地方,挥毫而就了一篇《克拉玛依赋》——

  碧水穿城,是丹青自挥洒;长桥卧波,非弦管而嘹亮。网络捭阖,路接青云,阡陌纵横,旗卷绿浪。胡杨依旧,不见当年凤霜,大雁重来,疑落银河街巷。是塞北却似江南,无渔舟而有晚唱。妩媚千姿,可比绿野将萌;风情万种,最是华灯初上。

 

与魔鬼城作伴

  大漠鬼城,红柳胡杨,带着一股未来世界的苍茫,踏入这黝黑发亮的土地,脚下一股股石油从大地的深处往外涌动,日光云影下,满地的油池像一面面大小不一的镜子,将一个个巨大的工业建筑群映照出一股战场王者的气场。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日日坐在骆驼背上,踏着沙漠遥望着工业触手背后那一抹落日的安详。

  这样的愿景,似乎成了每一个前往克拉玛依人的追求。可到了克拉玛依的人,必定会继续向西南走上100公里,那里是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坐落着一座魔鬼城。

  因这里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意为魔鬼城。该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三大雅丹”第一名,由于这里景致独特,许多电影都把魔鬼城当作了外景地,比如奥斯卡大奖影片《卧虎藏龙》。来到这里的人都说,这回响着凄厉哭声的“魔鬼城”,日日诉说着大漠无法下咽的苦痛。

  实际上,乌尔禾风城四周被众多奇形怪状的土丘所包围,高的有四层楼般高,土丘侧壁陡立,从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原理,脚下全都是干裂的黄土,寸草不生。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蝶分明,形似古堡。在起伏的山坡地上,布满着血红、湛蓝、洁白、橙黄的各色石子,宛如魔女遗珠。

  璀璨繁华的克拉玛依身边始终陪伴着号称中国最美雅丹地貌的魔鬼城。在红日西垂时,打马走过一个个天然石雕,伸手触摸那血色的石子,微热的触感夹杂着渐起的风声。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城堡”,与工业化的高耸入云的井架,像两个身处荒漠的侠客,在这里安安静静的地老天荒。

 

黑油山下的城市

  虽与乌尔禾风城相伴,但黑油山不同的是恰好处在加依尔山的下风口。

  1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得准噶尔盆地丰富的地下石油溢出地面,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油泉。因下风口的独特地势,这里露出地表后,因其轻质部分被挥发而变得黏稠,同狂风裹挾的沙砾、尘土混杂、凝结在一起,慢慢地固化成沥青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形成了一群天然石油沥青丘。虽然高不过13米,但却让一座城市拔地而起。

  共和国建立伊始,一批批胸佩“北洋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清华”等校徽的热血青年,满怀着理想,西出“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在古尔班通古特干旱的大沙漠上耕耘油海。

  “19505月份我就来新疆。当时只有独山子,克拉玛依油田还没发现。”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的高劲夫就是这些热血青年中的一员。当时,高劲夫作为中苏石油公司筹建工作组的6个成员之一,从西安赶赴克拉玛依,从此扎根在此地,参与并见证了克拉玛依油田与城市的兴起。

  “筹备组一共6个人,3个人是搞技术,包括化工、炼油、化学三个领域。第一口井时,前苏联专家还没来,我们自力更生研发出来了钻井液,原材料褐煤取自克拉玛依当地。节约了大量从前苏联进口原料的费用。”作为目前唯一健在的筹备组成员,也是我国著名钻井泥浆工程专家、90岁高龄高劲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当年的岁月脸上充盈着红光。

  真正掀开克拉玛依历史的日子,是19551029日,那天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原油,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作为开国领袖的毛泽东听闻这一喜讯,兴奋不已,特作重要指示,号召全国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建设。

  在那个年代,以共和国领袖的号召,举全国之力共襄一地建设的,屈指可数,克拉玛依位列其中。不惟如此,1958年,克拉玛依建市,时任共和国副主席的朱德,踏访独山子、克拉玛依矿区,留下了这样的评价:“3年时间,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起一座4万人口的石油城市,这是一个很大的成绩,也是一个动人的神话。”

  创业者筚路蓝缕,踏遍荒原,舍身忘我,苦干奋战,让神话依然继续。发祥于亚欧大陆亘古荒原一座黑油山的克拉玛依,已成为年产原油逾千万吨的大油田和现代化的石油石化基地,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的地级城市。

  “坐在黑油山沥青丘上,我曾经向勘探队员们畅谈过对克拉玛依油乡的憧憬,口若悬河,就像一部狂想曲。”地质专家赵白在《留在天山南北的记忆》中的憧憬变成了现实:当年沙丘起伏、长满梭梭林的荒漠戈壁,到处是地鼠掘的陷坑,如今已变成克拉玛依市区准葛尔路平坦的柏油大道。

  当年,《克拉玛依之歌》中唱到“你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如今,这座中国西部油城历经10年,从400公里外的鄂尔济斯河引水,将克拉玛依河建成全国首个戈壁荒漠人工河景区。

  无论是准葛尔路繁华的商业街,还是克拉玛依河的拱桥边,都会出现身穿红色工作服的石油工作者。

 

克拉玛依到迪拜的距离

  路边一丛丛新疆杨、少先队杨、白蜡树,它们如哨兵般列队整齐,围拢了50万亩绿洲;这相当于60个西湖的巨大绿洲,个头甚至超越了主城区。如同迪拜的水比油贵,绿地在新疆腹地意味着最显见的财富,“大农业”里带着9亩地的庭院平房这几年价格飞涨,势头和上海私家车的牌照拍卖一样迅猛,早几年9亩地只需要10来万,然后是30万、50万,到现在已经迫近百万。

  有很多当地人说,在克拉玛依,你不需要9克拉的钻戒,只要大农业9亩地,就有水灵灵的姑娘愿意嫁给你。

  水资源的短缺,警醒着这座城市的主政者。他们时时提醒着自己,克拉玛依的石油资源跟水资源一样,无限度地开采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枯竭。城市的转型,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便石油还可以开采上百年,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倘若没有生态、人文、社会功能等要素,一座城市便会逐渐丧失其应有的吸引力。

  克拉玛依怎么转型?克拉玛依市委书记徐卫喜曾说:“我们要站在世界、全国、全疆的视野上去考虑,提出‘打造世界知名的现代化石油城’。按照这样的计划,有人提出,克拉玛依的理想是打造成中国的迪拜。”“迪拜成功的优势,除了制度外,还有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强大的财力支撑和政治中立。”身负克拉玛依市市长和新疆油田公司总经理双重职责的陈新发,对媒体相关提问时曾表示,克拉玛依与迪拜之间不可比,但总体来看,世界石油城是一个国内外石油企业的总部城市,未来我们必须和国际接轨,要积极争取中央和中石油的政策,比如自由贸易区的政策。

  其实,克拉玛依的转身,已在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了。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从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改变石油石化产业一柱擎天的状况。“引水工程”竣工后,提出发展大农业和林纸业。但实践证明,这条路很难走通,最大限制就是沙漠深处短缺的水资源。

  之后,提出发挥专业优势,发展石油石化深加工为重点的能源化工产业,“世界石油城”的定位应运而生。今天的克拉玛依,随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世界魔鬼城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逐渐在克拉玛依壮大发展,让油城实现了从资源单一型城市向一座功能日趋完善的“现代化休闲城市”的转变。

  只是,对于石油产业占80%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转型,显然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街道上,处处可见的身穿红色工作服的石油工作者,依然是这座城市最为明显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