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式英语的碰撞和冲击
英语成为“三驾马车”之一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已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甚至于凌驾二者之上的王牌科目。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国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
“为了找工作”“为了考四级”“为了学习研究”“为了出国镀金”“为了耍帅扮酷”“英语是一种思维方法”……
如此种种,对于英语自是爱恨交织。敢于直接放弃者有之,然后对于各阶段的学生来讲,管你是爱还是恨,不管你有兴趣还是没兴趣,英语都始终在那里存在着。
这是因为目前大学开展的自主招生试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仍是众多名校最看重的,英语作为大学学习的基础工具,是考察方面之一。
于是乎自小学到高中,英语的地位都被无限放大。
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还只有报考外语专业才需加试英语。此后,英语分数比重由10%起逐年增加,到1983年开始英语成绩按100%计入总分。
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小学阶段就开始硬性要求学英语,小学课表中,启蒙班、提高班、冲刺班、择校班、特色班一应俱全,“趣味英语”“灵通英语”“剑桥·新概念”等一个都不少。
中考、高考英语与语文分值持平,与语文数学都被列为主科,被称为“三驾马车”之一,其重要性更是不必多说。
英语学习还呈现低龄化的趋势,甚至连幼儿园也无法幸免。据了解,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引进英语教学。
与公办幼儿园不同,大部分私立幼儿园早已开设了英语课程,还有英语兴趣班,有些幼儿园的主打课程就是英语,特色就是英语教学,而且部分为中外合作办学,孩子从三四岁起就被上紧发条学英语,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高考。
近年来各地关于高考改革的热度不减,其中与英语有关的一项是,英语分值权重有被缩小的趋势。如浙江、天津决定不在高考时统一考核英语听力;江苏和山东表示,将实行英语一年多考;2013年年底,北京市教委出台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意见稿提出,英语分值将从150分降到100分。
即使分值权重有缩小趋势,但作为主要考核项目,英语仍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信息,尤其是科技文献均用英语表达。没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就意味着失去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也就相当于失去了自身发展机会。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目前英语水平在社会交往及职业发展中至关重要。也就是说,英语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就业能力。
前后算起来在中国已开展了100多年的英语教育,自30年前借改革开放正式回归课堂至今,英语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已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甚至于凌驾二者之上的王牌科目,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
起跑线上的竞争
我们的小学到三年级就忽然要求有拼写能力,孩子们没有掌握方法,单词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伴随着升学、求职压力加大,“赢在起跑线上”这种思想已经在越来越多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家长们只要有条件,都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早早接触英语并开始英语学习,期待孩子能成为新闻报道中的“英语神童”。
“英语学习从娃娃抓起”,为数不少的家长都会认为如果不报辅导班,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每到寒暑假,各种由学校、老师组织的补课班蔚然成风,屡禁不绝。虽然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到初中学英语就不吃力,更多家长则是“跟风”思想作祟。
王红是一位四年级孩子的家长,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也觉得孩子的负担重,但是别人家的孩子报了英语班,都在补课,担心自己孩子不补怕跟不上,输在起跑线上。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孩子学起来不轻松,发音、书写都需要纠正,学校老师上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好课外再进行辅导。现在孩子压力大,家长压力更大。”王红说。现在她给自己孩子报的课外英语辅导班是大班,基础的英语课程也在每学期1500元左右。但她表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花点钱是值得的。自此,她的孩子再也没有了周六、周日。
这一圈折腾下来的效果,是否能让孩子的英语能力得到系统提高,还尚无定论。
而教育专家多认为,由于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语言学习不应是一个对英语语言知识体系地学习,不应是靠单纯地讲解和机械地记忆、背诵进行学习的。因此这样的学习不仅单调乏味,也收效甚微,这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事倍功半,也让很多学生失去了信心,对学习英语望而却步。
据了解,一般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在正式进入阅读之前会进行2-3年的词汇系统训练,而我们的小学到三年级就忽然要求有拼写能力,孩子们没有掌握方法,单词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基础不牢固,方法不对头。就如我们不能要求一个腿部残疾的人跑起来,那又怎么能要求一个看不懂英语文章、听不懂英语对话的孩子流利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火爆的校外培训机构
英语培训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高效率地向“考试”靠拢。未来的高考英语改革,可能会使主打应试英语培训的需求降低,但反而会刺激以实用英语为主的教育培训。
基于英语的重要性,许多家庭都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孩子送往英语培训机构或国际学校强化他们的英语能力。
这些年,中国孩子和家长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远超其他学科,有人说,中国的培训市场外语培训占了半壁江山——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在中国,著名的英语培训机构有华尔街英语、必克英语、韦博英语、VIPABC英语、新东方英语、少儿英语ABC……
然而,全球最大私人英语教育机构英孚教育2013年发布的一份《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远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有10万英语母语者现在在中国教学,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培训市场之一。
但是,如此庞大的英语培训市场并没有培训出一流的英语水平。这份报告对过去6年近500万成人的测试数据和英语熟练度的趋势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报告显示,在全球54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中,瑞典以68.69分高居第一,中国大陆地区以50.77分全球排名34位,属于低熟练度水平。
“这些年来,外语培训市场良莠不齐,有的培训机构所设置的外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也有不少培训机构是专门针对各种外语考试的。在整个社会越来越浮躁的情况下,家长和培训机构变得越来越功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教授袁昌寰说。
“我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公办学校还是在民办机构教英语,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把英语从应试的泥潭中拉出来。”在公办学校教了几十年高三英语、退休后在民办机构教英语的聂家明说,“那时候,我带高三,即使是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我一年也要教学生几十首英文歌曲。”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家长今天看着“剑桥”有用就带着孩子学“剑桥”,明天听说“三一口语”的成绩被有些学校看重了,就带着孩子去学“三一口语”,后天又听说“想学语法就去学新概念”就又给孩子报一个新概念的班。
现在的状况是,学校英语在应试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培训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也高效率地向“考试”靠拢。这种状况下,改革呼之欲出。北京市教委相关领导曾解释“改革就是从考试的角度切入,来治疗英语教学的痼疾”。
面临英语在高考中权重降低的趋势,是否会影响到外语培训热的降温?
这点,四川外国语大学出国培训中心教师席莹滢认为,在新的英语考试模式下,曾经一次性的英语应试培训需求,会在整个高中阶段放大,使得出国前端的雅思托福英语培训机构获得更多的培训量。而高考英语改革,可能会使主打应试英语培训的需求降低,但反而会刺激以实用英语为主的教育培训。
英语学习问题种种
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大批的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试卷上的分越来越高,面对外国人却依然张不开嘴。
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几乎是所有英语学习者的梦想。
尽管在中国学习英语的人很多,但收效却令人担忧,学了多年英语,能够运用自如的人用凤毛麟角来形容毫不为过。
2013《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调查显示,在中国,56%的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然而仅有少于5%的大学生能真正实现无障碍英语交流。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大批的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学,试卷上的分越来越高,面对外国人却依然张不开嘴。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柴明颎坦言,由于对实用性重视不够,大量中国学生外语学习效率过低,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由于运用能力差,无法品尝到英语学习成功的快乐,很多人不得不承认学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让自己的履历表更好看。
山西某中学英语教师郭老师认为,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投入多、收效少。“主要是因为现在英语教学重应试轻实践,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英语教育费时多、强度大,培养了大批会考试的“哑巴英语”,这恐怕是很多人认为英语没用的一个原因。所以许多人提议保留英语学习,但是取消考试。在高考这样选拔人才的考试中,英语可以效仿托福、雅思,由选拔性考试向水平性测试转变。
事实上,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许多高端技术或研究的资料都是英文的,而要培养能胜任不同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必须要通过系统全面的改革,改变中国人的“哑巴英语”、“洋泾浜英语”和“三脚猫英语”的尴尬局面。
四川外国语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席莹滢老师表示:“英语考试社会化,不是以后英语就不学了,而是学的方式会有所改变,学生不单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更多的是参与到社会机构的实践中。”她预计,今后外语学习会更注重口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毕竟学习外语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此前,由于只注重英语应试教育,英语偏重于词汇和文法的死记硬背,而忽略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改革的目的就是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
国学与英语本末倒置
“以前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但现在中国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汉语,使得很多人母语说不好,汉字不会写。”
如今,“中国式英语”也成为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上另一个有趣的现象。“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说:再没有比“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更合适的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据说,有些像“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的中国式英语,也已经被母语为英语的人群所接受,成为“人山人海”的普遍说法。而“no zuo no die”(不作死你就不会死)这样的网络用语也被大多数人接受。
中国式英语通常被认为是因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套用汉语规则和习惯,而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过于强调英语学习,使得母语在教育中的地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英语热甚至对母语教育产生了困扰。
早在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便指出,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进行纠正。
前不久,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连发几条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王旭明认为,汉语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边缘化,建议教育部明令禁止升学与英语挂钩,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不设置英语教学,小学高年级段至中学将英语作为选修课,提高汉语测试比重,限制或取缔社会上以盈利为目的的英语培训班。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许建国的态度同样是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建议从小学三年级可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阶段应该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关部门出台一个国学的国家标准,国学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希望小学生学习国学中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陕西西安的郭庆峰表示,以前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但现在中国人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汉语,使得很多人母语说不好,汉字不会写,“这是文化的缺失,是民族精神的缺失”。
湖南某农村中学教师认为,现在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英语上,学校、上级也是以英语为重,每学期的测试、竞赛比其他学科多很多,严重挤压了学其他科目的时间。
有家长表示,虽然王旭明的倡议是好的,希望保住传统文化,但如果升学考试内容不改,肯定不会减少或取消小学英语课。
不过,对此持反对意见者也有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社长谢文辉表示,目前,国内人士学习英语大多还停留在应试阶段,高端英语人才紧缺,“简单地把英语教学和母语学习对立并不恰当”,二者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不可否认,靠打压英语很难达到解救母语的目的。在中国,英语早已超越一门语言的意义,寄托着国家与个人改变命运的梦想。现在,人们希望通过解剖它,撬动沉重的高考改革,让它回归语言教育的本质。
英语改革之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