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路上
2014年5月27日,北京,地铁5号线首发站天通苑北站。早高峰期间,一名安保人员在站岗,他的周围是排队等待安检的乘客。为防止人员跨越,站外设置了多处栏杆,特意做了加高处理,达两米多高,引导乘客沿“Z”字形向站内移动。
对此,人们在网上吐槽,这是春运吗?不,这只是北京的安检。
自5月26日起,继天安门东、天安门西、王府井、东单、建国门和西单6个地铁站后,北京又新增八角游乐园、天通苑北、龙泽3个“人物同检”地铁站。事实是,实施“人物同检”之后,乘客的进站时间普遍延长。
“查包不查人”,曾是自2008年北京地铁实施安检以来广受诟病的一个原因,对此,有人戏谑:“这样的安检只能吓唬普通人。”
对于很多身在北京的人来说,城市的扩张本来就已使通勤变得困难。而再次增加的地铁“人物同检”,对于一些真正的上班族来说,更加令人烦恼。
有人因此把安检机和那些弯曲的栅栏存在的意义浓缩为两个:第一是限流,第二还是限流——一切都是为了减轻地铁站内人员压力。
北京市交管局的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平均通勤时间为52分钟,而广州和上海分别为48分钟和47分钟。北京的地铁系统也位居全球最繁忙之列,许多线路的日客运量经常在100万人次左右,使得地铁站内的安全阀值始终处于临界点。
近日,网络上龙泽、天通苑北站等无数充满震撼效果的图片吸引了大量眼球,有网民评论:“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如此高的硬隔离设施,无法疏散也无法救援。”有人甚至担忧,只要有人“乱喊”一声,恐慌的人群互相推挤踩踏,都有可能造成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
众所周知,类似银行“一米线”这样的软隔离,是一个城市进步文明的标志。而城市里可见的硬隔离(包括道路上的警示柱、分道器、人行道栅栏等)多了,通常表明该城市文明程度的相应降低。安检的目的原本是保证安全,这些栅栏里人员密集的状况是否能保证安全?
因此,根据国内当前的安全形势,从人员安全的角度考虑,加强安检没有问题,“人物同检”也没问题,但是,我们是否还有比站外设置铁栅栏更好的方法?
无论如何,在北京,人们只要上班,就得出行,就得每天面对那些弯曲的“Z”字形栅栏。对此,有人调侃:“我们迷茫地走在路上,虽然不知何处,却还要不停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