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实力 创意与文化“联姻”

“大黄鸭”引发思考

  由北京市政府牵头、全民参与的大型科普活动“北京科技周”于524日落幕,“北京科技周”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场备受关注,除多场展览活动外,主办方还举办了以科技、文化和发展为主题的多个论坛。520日,本社记者到“2014科技创新提升北京创意设计及产业决策咨询沙龙”论坛进行了采访。

  “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引进了荷兰艺术家Florentijn Hofman设计的‘大黄鸭’。引进的最初,我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艺术装饰,但是,在将大黄鸭放在园博园和颐和园巡展后,‘大黄鸭’带动的旅游直接收益为两亿多元,其设计的衍生品收入为700多万元,这令我们感到吃惊。总结起来,这就是创意设计与旅游相结合带来的效益。” 在“2014科技创新提升北京创意设计及产业决策咨询沙龙”上,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如是说。

  520日,在北京举办的该论坛上,讨论了如何将科技、设计和文化融合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北京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顾伟达,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主任曾辉,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龚龑等嘉宾从不同角度出发,就如何用科技手段提升北京创意设计产业作了研讨。

  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大黄鸭”利用创意设计带动旅游发展的例子给曾辉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大黄鸭”在北京巡展后,这个创意不仅仅和旅游结合,还与体育、电影等文化的各个领域进行结合。

  曾辉在会上提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有“三问”,其中第一问就是我们的许多科学家为什么不能诞生出影响生活、产业发展的创意类科技成果。钱学森提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科技缺乏文化的介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能单单靠口号、概念,这样是无益于解决问题的。这个问题放在今天特别有意义,北京正在向国家文化中心的目标发展,而如何将文化创意形成更高端的品牌,就必须思考科技与文化如何高度融合。

  “对于北京来说,现在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实行以资源、劳动力获得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北京需要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以创新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曾辉说,创新模式就是发展“大设计”。

  曾辉口中的“大设计”,就是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换言之,创意设计不是仅仅停留在解决审美和产品功能问题上,而是进入整个产业运行体制的各个环节。

  “大设计”的观点被理解为是未来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强调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曾辉认为,北京作为国家的文化中心,应该成为国家的设计中心、版权采购中心、设计交易中心、设计营销中心,通过创意设计汇聚的资源来带动和服务全国的设计产业发展。

 

丝巾做国礼的启示

  论坛上,来自浙江湖州一家创意丝巾品牌的创始人陈文婷谈了“国礼丝巾”的故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中方代表向外国政要夫人赠送了创意丝巾。这种丝绸产品是以高科技手段,将历史、传统、现代、未来元素融合到丝巾中,以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个礼品受到外国代表的欢迎。陈文婷从中看到了“创意”的力量。

  从“大黄鸭”到“国礼丝巾”,创意可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反响。这给国内创意行业以信心,如在我国热播的动漫作品《喜羊羊与灰太郎》《熊出没》中的动漫形象就可以与其他产业相结合,这将推进我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此外,创意还将改变消费结构,人们可以将消费的关注点从“物”转移到“设计”。

  与会嘉宾谈到,创新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在创意时代里,文化产业是一个看不到硝烟的战场,谁拥有创意,谁就是主导者。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龚龑因此提出创新提升产业。科技作为另一种文化形式将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要细心观察大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将设计与科技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使其发挥到最大化。

  龚龑举例说,目前,谷歌、苹果等众多全球大企业正在研发相关的可穿戴设备智能产品。可穿戴设备是未来移动智能产品发展的大势所趋,将颠覆移动智能产品整个市场。龚龑也正在做有关“可穿戴”的研究,如将服装设计与科技以及互联网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与会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国家数字媒体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彦风为大家介绍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应用。文化遗产的数字应用主要内容是将人类的文化遗产“搬”到网络上,例如美术馆、博物馆等,制成数字化的实体美术馆或博物馆。信息不再是单向性的传播,而更多的是双向和多向性的传播。这样一来,人们即使不到博物馆,也可参观各类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