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银行百年保密制度探究

5月初,瑞士签署了一项宣言,同意实施由经合组织提出的“银行信息自动交换”标准(AEOI),这被解读为瑞士放弃了延续百年之久的银行保密制度,支持国际社会防止跨境资金逃税避税及反贪腐行动。

5月初,在法国举行的欧洲财长会议上,包括瑞士及中国在内的世界47个国家签署了一项宣言,同意实施由经合组织提出的“银行信息自动交换”标准(AEOI),该标准要求各国收集并交换银行账户信息。

瑞士签署这则宣言的消息随即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被解读为瑞士放弃了延续百年之久的银行保密制度。作为全球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数百年来,银行账户保密制度一直是瑞士招揽客户最重要的“法宝”。但是,这一制度在过去几十年中常常与逃税、政客腐败、恐怖分子和政治独裁者联系在一起。瑞士银行保密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瑞士银行放弃这个制度经过了哪些博弈?

传统

如今被视为财富保管天堂的瑞士,最初也经历过银行业群雄逐鹿的阶段。瑞士最初有8家大银行,经过多次合并重组,特别是1993年和1997年两次重量级的“联姻”,大银行仅存瑞士联合银行(英文简称UBS)和瑞士信贷集团(CreditSuisse)两家。这两家资产总额占了整个瑞士银行业的62%,雇员数占银行雇员总数的52.7%,包揽了瑞士40%以上的国内信贷业务及近40%的地产抵押业务。这也是如今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体。

世界各国都有知名银行,但为什么瑞士银行得以建立世界闻名的保密制度,其原因与16世纪的宗教发展有密切关系。16世纪,由于受到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迫害,新教徒带着大量金钱陆续从法国和意大利逃到日内瓦,他们当中诞生了最早的瑞士银行家。

 为保护这些新教徒,避免泄露他们的情况,银行家建立起了一种行业内非正式的基础保密制度。到了1713年,瑞士日内瓦议会制定了一项规定,即银行人员应登记客户信息,但未经市议会批准,不得泄露给储户本人以外的任何第三方。这就是瑞士银行保密法的前身或者说最早雏形。

瑞士银行保密法最重要的一次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迫害有关。上世纪30年代,纳粹在德国掌权后,制定了系统迫害犹太人的计划,德国法西斯势力在欧洲肆虐,欧洲犹太人意识到大祸临头。所幸瑞士是中立国,因此,很多受到迫害的犹太人将钱财存入瑞士银行,向瑞士转移财产。

为禁止这一行为,纳粹采取了多种措施,盖世太保甚至直接伪装成客户,进入瑞士银行要求将钱存入某人账户,如能存入,就证明此人在瑞士银行有存款。

依靠这种办法,在一年之内,纳粹获取了大量犹太人的信息,纳粹强迫德国公民把存在瑞士银行的钱转回德国国家银行,并处死了3名在瑞士拥有银行账号的德国人。

有报道称,从1933年到1945年的纳粹时期,瑞士银行有700万新开账户,其中大约6万个是犹太人开的,可是后来瑞银方面却系统地掩盖并毁掉了大量记录,估计有300万账户遭殃。

这件事不仅导致巨额存款从瑞士流失,而且众多人殒命也引起瑞士政府的强烈反思,瑞士政府因此在1934年制定了西方第一部关于银行保密制度的法律《银行保密法》。

这部法律规定,任何储户都可选择自己认为妥当的方式在瑞士银行开户存储款项。储户被允许使用化名、数字来代替真名,也可以用虚拟办事处、公司、代理机构等形式开户。取款或转账时,银行也会完全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章程办理,财产的真正拥有者甚至可以永不露面。

瑞士银行保密法还规定,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甚至包括瑞士国家元首及法院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银行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有犯罪行为。

“不准拍照,不讲姓名,有些甚至不设招牌,只标有经营者的名字。”这是瑞士银行办理秘密存款业务的规矩。由《银行保密法》确立的保密传统沿用至今。

美国《新闻周刊》曾披露了瑞士一家银行2006年的一份文件,文件中提醒银行工作人员在所住宾馆桌面上要不留痕迹,出入境时不得携带与客户有关的文件,就算被美国FBI发现,也首先要做到保护银行机密。

如今,瑞士银行为客户办理秘密存款金业务,通常只限于23名高级职员,其他工作人员禁止过问。如果泄露存款人的资料,银行职员将面临6个月到5年的监禁,以及最高5万法郎的罚款。保密协议终身生效,不因为银行职员离职、退休、解雇而失效。

除强化保密制度外,瑞士银行也着手积极履行人道主义历史责任。由于上世纪30年代瑞士银行对泄露犹太人财产信息负有责任,因此,在1998年,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及瑞士信贷集团与国际犹太人组织达成协议,由瑞士众银行出资12.5亿美元建立一个基金,用于赔付已经死去的犹太人存款账户户主的亲属和后裔。

 

博弈

这样看起来,瑞士银行的保密传统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为什么它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其他国家抨击?这是因为由于严谨的保密制度,瑞士不但是全球离岸金融中心,还是外国人的“避税天堂”。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菲律宾前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1965年底就任,在20余年的当政期间获取了巨额非法财富。1986年,马科斯被追查到在瑞士一些银行有6亿美元存款, 2003年菲律宾最高法院作出最终判决,裁定这些瑞士银行的存款归政府所有。

马科斯丑闻案使瑞士银行陷入窘境,但是更尴尬的是,不仅马科斯,伊朗的巴拉维、巴拿马的诺伊利卡、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甚至恐怖主义嫌疑犯都是瑞士银行的常客。这些银行喜爱的“顾客”令瑞士政府逐步感受到国际社会的压力,特别是美国政府施加的压力。

瑞士银行为恐怖分子提供服务这一条显然已经触犯了美国的底线,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财政上日益捉襟见肘,美国加大了对本国公民海外账户逃税问题的追查。但瑞士银行客户隐私保密制度却将美国富人的资金吸引到瑞士,使得美国政府全球征税的法律在瑞士成了一句空话。

20091216日,美国司法部表示,瑞士信贷集团承认大规模金融不端行为,非法电汇转移与美国制裁有关的国家和个人的数亿美元。而美国总检察长EricHolder在新闻发布会中声称:确认这家瑞士银行与州联邦机构签署了5.36亿美元的缓起诉协议。在此之前的2008年,瑞银集团因协助美国客户向美税务机构隐瞒收入,也遭美方起诉,最终被迫支付了7.8亿美元罚金,并向美国提供了4450名美国客户信息,才得以免于被起诉。

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是美国2010年通过的《海外账户纳税法案》(FATCA),其中详细规定了打击避税的跨国合作方案。法案要求境外金融机构自动向美国汇报资产在5万美金以上的美国公民信息,不配合的金融机构将面临被踢出美国金融市场的惩罚。

2013214日,美国财政部宣布,美国与瑞士已达成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瑞士金融机构将披露美国账户持有人的更多信息,以帮助打击离岸逃税。

除美国外,瑞士也面临着来自欧盟的巨大压力。欧盟曾多次要求瑞士废除银行保密制度,以防止跨境资金逃税避税。面对国际社会对于透明银行信息的需求,其他许多实行银行业保密制度的国家已逐渐妥协。320日,奥地利、卢森堡最终放弃银行保密制度。作为亚洲主要金融中心之一的新加坡,也于2014年同意参与美国的《海外账户税务合规法案》。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对瑞士银行业来说,是坚守还是妥协,不亚于是一个“生死”抉择。面对他国政府的压力和国际社会的道德谴责,对保密制度的坚持显然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瑞士政府要求各银行在需要配合进行司法调查时应提供相应的信息,并禁止银行为非法钱财提供任何“掩护”。

  (本文作者为中国联通公司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