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体系社区大突破

围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化和普惠化建设,青岛市南区八大湖街道通过充分调动街道、社区、居民和社会共同参与为老服务的能动性,突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努力打造“三心为老”服务品牌,探索出一条广受老年人欢迎的社区养老新路。

书画、唱歌、舞蹈、吟诵、剪纸、电脑学习……

如今这样的课程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在青岛市南区八大湖老年幸福中心,社区里年事已高的老人又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仅可以每天倾听这样的课程,还有义工老师定期为老人们做保健按摩和理发。

像年轻人一样学、乐、唱,老人们高兴,幸福的感觉荡漾在他们每个人的脸上。

市南区作为青岛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老年人口集中,老龄化程度更高,养老问题十分突出。

如何应对老龄化趋势,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产业,实现老有颐养目标,成为当地基层组织工作重点。市南区八大湖街道通过解“三难”、组“三会”、行“三心”,构筑社区养老服务新体系,让社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做法极具借鉴性。

夯实社区养老基础

养老服务,重点在社区,难点在社区,突破点更在社区。这是青岛市南区八大湖街道上下达成的共识。

在破解城市居民养老难题上,八大湖街道始终把眼光放在社区,着力解决好为老服务的场所、队伍、投入等关键问题。

事实上,此前,八大湖街道和社区拥有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劳动服务站、文化室、活动室、社区学校等众多的公共资源。虽然公共服务资源丰富,功能众多,然而专一的为老服务场所却相对匮乏。

2012年起,八大湖街道对上述公共服务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所有的为老服务中心都设置棋牌、健身、书画、才艺等老年活动功能区,联合老年大学开办合唱、计算机等培训班。对于以家庭为主建立的日间照料室、养老互助点,街道统一配发麻将桌椅、棋牌、饮水机、报刊杂志、健康保健书籍等设施和用品。

现在八大湖街道已建成1000平方米的区级示范性日间照料中心1处,社区日间照料室18处,养老互助点79家,为老服务场所面积达6500余平方米,覆盖10个社区,惠及管区2万余名老年人,“十分钟为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通过资源整合,为老服务场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在谁来服务的问题上,八大湖街道希望建立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不过,街道也没有忘记社区的大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居民。在这方面,八大湖街道把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以开发公益性岗位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起以大龄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居民为主,专业人员、志愿服务为补充的社区为老服务队伍,使养老和社区和谐实现“共赢”。

当然,在社区养老问题上,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老年人能够负担得起,以较低价格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对此,八大湖街道尝试性地采取政府投入一部分、动员社会组织和企业投入一部分、有能力的个人拿一部分的方式,初步构建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即街道以开发就业岗位或购买服务的方式,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为老人提供服务。对低收入家庭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助或予以居家养老补贴;结合无障碍社区建设,为部分残疾老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同时,广泛动员爱心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捐助物资、认领帮扶项目、与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目前,管区企业先后捐助为老服务资金和物资30余万元。

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依托社会组织,养老服务中的场所、人员、经费等“三难”的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八大湖街道社区养老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为老服务体系长效化

 提起八大湖街道的为老服务体系,就不能不提居家养老服务社、和谐社区促进会、老年幸福中心三个社区为老服务平台。

 本着为老年人送服务、办好事、解心结的宗旨,八大湖街道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社,把贴心服务送到老年人身边;成立和谐社区促进会,把真心帮扶送到老年人家中;组建老年幸福中心,把暖心关怀送到老年人心里。

居家养老服务社由街道办事处组织建立,目前服务社拥有服务人员140余名,固定服务对象400余名。主要提供配餐送餐、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清洁卫生、精神关怀等专业化养老服务。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

服务社成立两年来,每天为80余名空巢独居老人送一袋免费爱心奶并上门探视,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有无需要帮助办理的事情,帮助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买菜倒垃圾、陪同老人打针买药,解决老人生活中各种实际需求。

2012年,街道在服务社内建立了“老年食堂”,每周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制定食谱,老年人自己拿一点,街道补贴一点,为80余名独居空巢老人提供卫生、价廉的可口饭菜,每天中午12时前准时送到老年人的面前。管区内部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得到解决,就连相邻的市北区部分老年人也被惠及。

广覆盖、多层面。和谐社区促进会在努力拓宽帮扶对象和帮扶项目的覆盖面上大做文章,在管区10个社区成立促进会分会,居民楼院成立邻里协会,吸收78家驻街单位为理事会成员,由30支义工和志愿者队伍组成13支服务社,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医疗保健、综合维修、文化娱乐、房产咨询、青少年教育、法律援助、劳动就业、义工慈善、婚姻介绍、托老、托幼、家政、心理咨询等13大类便民利民服务。

和谐促进会成立以来,先后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16000多件;为失业、残疾、低保户等各种人员送岗位1000余人次,其中妇女再上岗210多人;向街道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100余条,化解各种矛盾和上访苗头57起,为700余名老党员、236名独居老人提供送温暖服务;为100多名大龄青年提供婚姻介绍服务。

把暖心关怀送到老年人心里的则是老年幸福中心。中心在倾力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老年人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关怀,为独居空巢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等服务。

在高邮湖路社区建立1000余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幸福中心,中心内设有50余个床位,配有康复训练室、心理辅导室、医疗护理室、文体娱乐室、才艺展示室、就餐室等多个功能区,定期举办各类讲座、书画比赛、才艺展览等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托老服务。

目前到中心活动的老年人每天有50人以上,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维权、心理辅导、精神关爱等公益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老年人乐享晚年。

“三会”的组建使八大湖街道的养老服务由“松散”变为“紧密”,由“常态”转为“长态”,管区内爱老敬老氛围变得日益浓厚。

 

“三心为老”社区服务

从服务实践看,在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相对于市场养老机构,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服务形式也更加人性化,满足了老年人物质、精神不同层面的多元需求,服务效果也相对较好,基本实现了子女放心、老人满意,家庭和谐幸福。

贴心服务送到家、恒心帮扶广覆盖、暖心交流解心结,这21个字始终贯穿在市南区八大湖街道社区养老体系的方方面面。

贴心、恒心、暖心,这也成为八大湖街道精心打造的“三心为老”服务品牌。

一方面,老年人在社区就能享受到专业周到的生活帮助,特别是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开展的心理慰藉、权益维护、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服务,让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另一方面,在开展“三心为老”活动工作中,通过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社区为老服务等民生事业,促进了区域养老产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而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化,提高了自身的美誉度,成为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的有益补充,也为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机会,改善了这部分就业困难群体的生活。

20121022日成立的老年幸福中心,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在老人们眼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好,让更多的老人在这里找到幸福的感觉。

中心的两位主任纪云波和杨晓玲更是被老人们称为“贴心人”“我们的好闺女”。要说这样的称呼可不是浪得虚名,哪位老人喜欢看电视、谁爱下象棋、谁爱打麻将,她们都清楚,就连老人平常吃的药,随身放在什么地方她俩都做详细的登记。

遇到老人身体不适,她俩会主动联系家属,避免意外的发生。有些老人性格倔强,很容易发火,与他人产生矛盾,这两位主任总是耐心地开导,单独谈话,消除老人之间的矛盾,加强团结。“不是亲闺女,胜似亲闺女。”社区老人邢玉孝说。

多做雪中送炭的实事,多办温暖人心的好事,为百姓分忧,为政府助力。事实证明,青岛市市南区八大湖街道办事处依托社会组织开展为老服务,在得到越来越多老年人认可和欢迎的同时,也开辟和探索出一条社区养老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