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警务”贵州试水
新型警务模式
事实上,除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花溪区还是贵州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集聚地,辖区内的高坡民族风情旅游也颇为著名。
当地对旅游资源优化升级后,花溪区逐渐形成生态旅游、科教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三大旅游板块”。
然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景区面积拓展和硬件设施更新,带来的征地矛盾纠纷、景区内部及周边治安、森林防火、交通保畅等难题日益凸显,种种问题给如何保障旅游秩序、维护游客安全,保障《旅游法》“旅游安全”专章顺利执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进一步破解以上难题,提升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能力,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公安分局结合实际,以实现“平安和谐的辖区治安环境,安全便捷的景区警务,确保景区内刑事案件零发生、治安案件和矛盾纠纷快调处,大幅提升游客安全感,维护公共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大胆探索,积极发展“旅游警务”。
这一具有花溪特色的新型警务模式——“旅游警务”机制,一出台即得到了贵阳市公安局上下的认可,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景区升级改造到景区开放运营期间,花溪公安分局通过认真调查走访取证、全力进行调解,2014年以来,成功化解景区因征地拆迁、拖欠工程工资、交通拥堵、游客合理诉求不能满足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6起,没有一起矛盾纠纷转化为信访案件等结构性问题。
而在日常的走访活动中,民警们就对出现的矛盾纠纷、如何规范服务、减少矛盾发生环节,向景区负责人建言献策。通过努力提升景区治安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案件和矛盾纠纷的发生。
今年“五一”黄金假日期间,天河潭风景区因游客违规停车问题,引发了周围村民及来往车辆司机约40人堵路,石板派出所所长周家奎立即组织警力赶到现场,对游客和堵路人员分别进行理性、柔和的劝导和疏通,通过努力,成功疏散围观群众,稳控了局面。
如今,来花溪区旅游的游客完全可以做到“居住舒心、食购放心、出门安心、旅途顺心、游玩开心”。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公安分局在发展“旅游警务”时,创新性地发展了生态警务、辐射警务、便捷警务、联动警务、亲民警务等五大警务机制。
创新五大警务机制
早在组建“自行车巡逻队”发展生态警务之初,花溪区就已经形成了以景区派出所为警力主体,向周围派出所警力辐射,开展由景区中心向周边道路、旅馆等区域延伸的辐射打击、辐射巡逻、辐射治理和辐射服务的景区警力圈。
诸如十里河滩湿地公园景区警务圈就是以十里河滩治安派出所、清溪派出所为主体,银晖、溪北、明珠、阳光、贵筑派出所及巡逻特警大队警力为支援警力构建;青岩古镇、高坡少数民族风景区警务圈则以青岩古镇派出所和高坡所警力为主,临近黔陶所、燕楼所、马铃所互相支援。
由于景区游人众多,为方便警民联系,让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拥有可以直接报警和投诉的平台,花溪公安分局还实施警务前移、警务进景区项目。在景区改造升级之前就设立警务室,并在显眼处公布辖区民警联系电话、在服务窗口张贴民警联系牌(卡)。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警务室”有效延伸和扩展了警务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民警在旅游景区既是治安防范“管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律法规“宣传员”,也是便民利民“服务员”,这种大打亲民警务牌的做法获得了景区工作人员和国内外游客的好评。
此外,花溪公安分局还与旅游局、城管局、工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景区管理部门和志愿者机构形成“三联动”格局。通过外部联动,打造以阳光、明珠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旅游生活功能服务区。通过“所所联动”“所队联动”的内部联动,打造一体化景区治安防控圈。
今年5月3日,6名游客因财产丢失问题同茨凹村村民发生纠纷,天河潭派出所民警将涉事人员带至派出所调查情况,茨凹村村民约20人随后赶到天河潭派出所企图闹事,场面几近失控。得知情况后,石板派出所罗涛教导员立即带领民警赶到天河潭派出所进行增援,几经劝导,终于将此事件成功稳控。
对于“旅游警务”的效果,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公安分局局长黄卫将其概括性地表述为,“旅游警务”实现了分局“一降、两升、三转、四化、五增强”的总体目标。
一降:即发案下降;两升:即破案上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上升;三转:即实现警务工作从被动型警务向主动型警务转变、从阵地型警务向运动型警务转变、从粗放型警务向精细型警务转变;四化:即实现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信息化、专业化、实战化、正规化;五增强:即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警务运行效能进一步增强,基层实力进一步增强,公安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进一步增强。
毋庸讳言,在发展“旅游警务”的路上,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公安分局还将继续大踏步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