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绕三沙

  浩渺而湛蓝的海水,烘托出巨大的礁盘。每一波清澈的海水掠过,一层层洁白的浪花在礁盘的边缘升起,犹如从海上漂浮出一朵浅蓝色的花瓣。被花瓣拱卫在中央的,是颜色青翠、形似椭圆的花蕊——永兴岛。

  这片花蕊体型巨大,在它的外侧,是一条长达2700米的机场跑道。在它内部,坐落着各种机构,近150多种热带树木,密密麻麻地将其包裹。

  这座2.13平方公里的岛屿,连同其他的西沙群岛,如同珍珠散落在蔚蓝色的南海之中。椰风树影、白色沙滩、碧蓝的海、悠远的天空……在这里可以找到关于海洋的一切幻想。

  这是中国最南端的城市,也是人口最少、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一个城市——三沙市。

  2012724日,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在永兴岛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继浙江省舟山市之后,出现了第二个以群岛为行政区划设立的地级市,它也是中国目前地理纬度最南端的市,中国的“南极”曾母暗沙就在其辖下。

  对于由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组合而成的三沙市来说,海和岛几乎是这个市的全部——280多个岛、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礁滩组成,只有13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却拥有着26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而这就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三沙归来不看海

  南海有长沙,石塘数万里。

  这是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一句。实际上,自唐宋以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便成了如今三沙的别称。

  所谓千里长沙,即是位于三沙市位置最北的群岛西沙群岛,而万里石塘,则是三沙位置最南、分布最广的群岛南沙群岛,另外加上位于西沙群岛东南部、多为环礁、暗沙的中沙群岛,便构成了三沙的行政区域。

  生冷的行政区划,却挡不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80多个岛屿,像朵朵睡莲,浮珠般嵌在绿波万顷的南中国海上。在我们的记忆中,从《美丽的西沙群岛》一文中,便领略到了如今三沙的奇幻。

  很多人说,这里是一座浪花上的城市。而在浪花下,珊瑚的残骸和遗体,堆积出弹丸礁的沙滩,也堆积出三沙市的绝大部分领土。这种极度绚烂的物种,既是虫子又拥有植物的特殊身份,在阳光的直射下,璀璨夺目的珊瑚,塑造了三沙的海下蜃景。从空中俯瞰,暗沙和暗礁像是蓊郁的水下森林,一道道溶蚀沟,似森林里的沟壑。可实际上,水下的暗礁几乎与水面上的岛礁并无差别,只是中间隔了一层透明的海水。

  前段时间,我乘坐冲锋舟,漂浮在波光闪闪的海面,小心翼翼地穿过硕大的礁盘,从三沙市政府所在的永兴岛抵达相距约8海里的西沙洲。这个呈椭圆形的海岛,最高海拔只有2米,面积仅0.22平方公里,因是宣德群岛最西端的一座沙洲,故此命名。除临时避风渔船渔民外,并无长期定居居民,由于曾经是一座“荒漠岛”,遇到大潮或台风时可被淹没。

  然而,与荒凉相反的是,这里风情绝佳。远处翘望,洁白的灰沙岛像是明眸,安静地点缀在翡翠般的圆形礁盘内;环绕着礁盘的深蓝色海水,呈现出深远的宁静;镶嵌在翡翠般的礁盘和深蓝色大海之间的,是一圈由于海浪的撞击而形成的白色浪花带;洁白、湿润的絮状浮云缭绕其上,像是顶戴在大海上的花边,也使西沙洲呈现出神光离合、乍远乍近的神秘感。

  躺在画面中央的西沙洲,因为上面没有植被,目前还只能称作“沙洲”。洲上的沙由珊瑚沙堆叠而成,珊瑚用它们的骨骼和遗骸,将土地从海里堆积到海面。台风和海浪将珊瑚打碎,并将碎屑掀到礁坪上,逐年累月,堆积成出露海面的岛屿和沙洲。

  “三沙的很多岛屿都是这样,原始的风景被绝美呈现。”一起同行的三沙市副市长徐杰一边介绍,一边询问我登岛之后的印象——五岳归来不看山,三沙归来不看海。

  

去三沙有多难?

  尽管自三沙市设立以来,这里美丽的海岛,揭开千年来神秘的面纱,落落大方地展现在热爱它的人们面前。但实际上,能够登上三沙所辖行政版图的人,并不是很多。

  去三沙有多难?从海南省文昌市的清澜港,乘船需要450公里的路程,但在海上却要走15个小时。按照正常的行程,海口前往三沙的船,每周只开一班,向三沙诸岛运送食品、蔬菜、淡水等补给和接送人员。从海口到三沙永兴岛,风平浪静时船行需要20个小时才能到达,然而更多的时候,还要考虑风浪的因素,如果风浪大,便不会开船了。

   对于三沙的远,这只是一部分。如果从海口到三沙最远的曾母暗沙,海路距离有两千多公里。“现在船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时30公里,续航能力不够的船根本去不了。坐船人如果经不起风浪颠簸,简直是生不如死。”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说。

  肖杰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201212月到南沙调研,坐船从三亚到南沙,在路上走了九天八夜,才走过一部分岛礁,最远的地方还没有去。船上十分颠簸,很多人靠打点滴支撑着,假如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那段行程根本坚持不下来。

  三沙人用“四高”来描述三沙的特点:高温、高湿、高盐分、高辐射。比如高紫外线辐射,只要在外面晒一个小时,皮肤马上就脱皮。“过去到西沙调研,感觉那里遥远、广阔、艰难。真正去三沙担任职务以后,神秘、艰苦就变成了神圣的挑战。”肖杰说。

   

一个最扁平的政府

  在这,自然的绝美伴着艰辛的生活,狭窄的陆地镶嵌在浩瀚的南海之中,210人左右的行政人员,管理着1400多人的常住居民。这样的人口规模都无法比拟沿海的一个普通村庄。而13平方公里的岛屿总面积,也远远比不上一个小乡镇。

  这种独特的人口、地理局面,导致三沙市的政府架构不得不因地制宜进行一些相应的变通,而三沙市的政府架构也会成为全国最扁平的一套——市政府直接对接行政村。其中,西沙群岛有永兴社区、宣德社区、永兴村和七连屿村,南沙群岛有永暑社区和美济村。

  由于三沙陆地下,岛屿承载能力有限,三沙市政府的架构层级中,尽管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大多职能部门是合署办公,且政府行政人员分为两拨,实行轮值制度,平时在海口工作,轮流在三沙。

  尽管这种行政管理的方式存在着种种不便,但对于这片广袤的疆域,却守望了足足53年。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民政府派遣海军逐岛从败降的日军手里收复。1949年之后,继承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新中国政府,依然面对的是一个已经支离破碎、各国实力犬牙交错的糟糕局面。19593月,三沙市的前身,“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在永兴岛上成立。自此中国政府行政机构开始驻岛行使主权,组织开发建设工作,加强对西、南、中沙群岛岛礁及其附近海域的行政管辖。

  50多年来,经过几代“西沙人”的共同努力,海岛旧貌换新颜。岛上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已具有小城镇雏形。岛上建有机场、码头,有环岛的水泥公路,设有医院、邮局、银行、粮所、气象台、海洋站、保险公司等单位。

  只是艰辛不为外人所道,三沙诸岛很少有淡水,于是这里的一砖一石、一木一瓦、一蔬一菜,人们的吃穿用度,全都用船从海南本岛一船船地运过去。如今市政府所在的永兴岛,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的基本设施都有了。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灯火通明。

  这座小岛上,不仅有了海水淡化的设施,而且太阳能发电站也早已建成投产,永兴岛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工程也已启动。

 

南海的先民

  如果说,三沙市政府门前的公示栏规划着三沙的未来,那么矗立在永兴岛港口用隶书雕刻的《三沙设市记》,则讲述着三沙的过去。

  正面雕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三沙市”的字样,还有南海地图。石碑的背面是雕刻的隶书体《三沙设市记》。落款为“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

  三沙市所管辖的南海及南海诸岛,从无名到有名,以及历代沿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据《西南中沙群岛志》记载: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人类“新石器时代”和“渔猎时代”,居住在中国南方沿海的先民就凭借船只,向南海索取生存资源。

  3000年前的殷周时代,南海沿岸的土著越族就与中原地区开始往来。从那时起,我国渔民便常年不断地进行南海航行和从事捕捞作业,并最先发现了南海诸岛。到了汉代,南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航线,汉朝使者和航海家在航行南海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南海诸岛。

  公元226年至231年,康泰奉吴大帝孙权之遣,前往扶南(今柬埔寨),航经南海,著有《扶南传》,写道:“涨海中,倒()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此处“珊瑚洲”指珊瑚礁形成的岛屿。这些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珊湖洲”等,都是中国人最早期为所发现的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命名,已经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点。

  至隋唐两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到了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由此也可以看出,其中很多岛屿的命名,都跟南海的先民有着莫大的关系。清末,有一艘名为“琛航号”的军舰到西沙群岛寻访,将一个小岛命名为“琛航岛”,岛上有一石庙,庙内曾供奉有龙泉窑观音像,那是明代留下来的实物。而永乐群岛,便是为了纪念明朝郑和途经此处下西洋而命名的。作为最袖珍的地级市首府的永兴岛,是1946年国民政府派遣永兴号军舰接收西沙群岛,便以舰名命岛名以示纪念,永兴岛的名字沿用至今。

  可见,这片湛蓝的海水和珍珠般的群岛,埋藏着一个东方古国曾作为航海大国的记忆,南海诸岛上的庙宇、椰子树、古井,镌刻着我国南海沿岸渔民闯荡南海、开发南海的壮举。那时,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舶”满载着陶瓷、丝绸、中药等东方文明瑰宝,远洋世界……

  这是先民用生命发现的海洋,这是先民用智慧开拓的岛屿,继而为无人知晓的岛屿,给予名字,赋予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