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者难题

上接01

  同时,他们的养老也是难题,因为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绝大多数属私营且收费昂贵。

  有位摄影师曾记录这些走在边缘地带的孤独者们的生活。他们中有的人,至今保留着子女生前吃剩下的最后半个馒头或者发送的一条简短的短信。子女的逝去,在他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全国政协的调查显示,失独老人中50%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有15%60%以上患有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50%的“失独”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20%的“失独”家庭靠低保生活。

  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大部分为退休金和养老金,还有的依靠社会救济。有的失独者因为缺乏心灵寄托,抑郁、自闭、精神压力加剧,害怕与人沟通、神经变得脆弱而敏感,工作也难以为继。

 

再孕阻力重重

  当然也有坚强的失独者。这部分人有重新开始的能力和勇气。近期,腾讯《记录》中报道了3个失独老人高龄再孕的故事。3人中,再孕年纪最大的56岁,最年轻的也有48岁。

  最大的那位目前已经60岁了。56岁那年,她花了8万元通过胚胎植入手术,生下一对双胞胎,现在两个孩子已经上幼儿园。目前,这位老人面临的窘境是,不但要照顾小孩,还得与他65岁的老伴(20137月,脑梗发作)一起对抗衰老带来的种种不便。她现在同时在7个小公司里做账,每家公司付给她200-300元,每月扣除房租,她还能积攒下1500元,她打算再工作10年,供两个小孩读完初中,她也就心满意足了。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并非人人都适合。其中,51岁的那位失独者就因为身体原因,始终没有怀上第二胎。为了调理身体,她每天跳绳1000下,做过3次试管,花了不下10万元,最后医生都劝她放弃,索性抱养一个。

  更让人感叹的失独家庭,失独的痛苦在代与代之间传动,甚至延续三代。

  比如,2014324日,江苏省宜兴市一对双独年轻夫妻发生车祸身亡。生前,他们未曾生育,但在做试管婴儿时,在南京某医院留下冷冻胚胎,而这成为双方父母唯一保留香火的希望和争夺的目标。为此,双方老人最终对簿公堂,并追加拒绝交出胚胎的医院为第三人。

  519日,宜兴市人民法院对这起备受关注的争夺冷冻胚胎处置权引发的继承纠纷案作出一审宣判,已故夫妻对手术过程中留下的胚胎所享有的受限制的权利,不能被他人继承,驳回原告沈某某、邵某某(男方父母)的诉讼请求。

  

救济杯水车薪

  尽管国家卫计委以“没有法律依据”为由回绝了失独者的诉求,但是这几年也有一些积极的迹象发生。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应对这个社会疑难问题。

  近日,昆明市政协召开“失独家庭专题”提案办理协商会。会上,昆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人介绍,今年起,根据国家、省、市最新政策,昆明失独家庭中,城镇居民每人每月的扶助金上调至490元,农村居民每人每月上调至320元。

  据介绍,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昆明市共少生325万人,包括失独家庭在内的独生子女家庭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昆明市正在结合市情,努力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政府主导、村居补充、社会参与”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其中包含了对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的扶助。

  在陕西省安康市,当地为了保障失独家庭成员的晚年幸福,专题研究计生“失独”家庭补助金发放问题。

  目前,审核通过了辖区新城办的47户失独家庭,并兑现资金137万元。其中市级财政兑付11户失独家庭一次性补助资金30万元;其余36户失独家庭由新城办代办兑付一次性补助资金97万元。

  不过,面对失独问题,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认为要双管齐下:一方面预防和杜绝新的失独家庭的产生,控制失独人口的扩张;另一方面则要拯救和补偿不幸的失独父母、失独家庭。

  “我们再也不能固守人口控制的逻辑和‘少生就是一切’的误区,而是要坚定不移地追求科学有机的发展,即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家庭健康与幸福的发展,人口优化与均衡的发展,社会和谐与团结的发展。”穆光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