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眼看法象 睡龙道醒语
——龙大轩《法象万千》谈“睡龙”精神
在本书中,作者以“睡龙”自喻,以法律眼光看人间种种现象,将人心之不古、律法之纰漏、时政之弊端,用随笔形式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出来。
“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他伤悲。睡龙云:‘众人皆醒我独睡’,所以我沉醉。”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龙大轩在他的法学随笔集《法象万千——睡龙醒语录》中,如此描述他的“睡龙”精神。
该书分为八辑,每辑收文十数篇。作者以幽默调侃的笔调书写世间百态,抒发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所感所悟,将人心之不古、律法之纰漏、时政之弊端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出来,行文晓畅,发人深思。5月3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龙大轩,探寻了其“睡学”观点和有关故事。
“睡龙醒语”由来
“闭眼即眠,呼之不醒,睡态可化身千百,鼾声能震荡屋瓦,遂被同窗戏称为‘卧龙’,自以为去诸葛先生远矣,故更名为‘睡龙’。”这是龙大轩在该书后记中对“睡龙”的注解。在采访中,龙大轩透露,他的笔名“睡龙先生”也由此而来。
这本书为何又名“睡龙醒语录”,龙大轩解释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是非难分、黑白莫辨的事情,“睡龙”名号可以帮助他扮演另一个角色,使其醒睡不分,“别人说好话就听着,说坏话就假装睡着,也能把自己说的坏话当作睡着时的梦话,遇到不良社会现象,不骂别人骂自己,还可以起到幽默戏谑作用。”
既是睡龙,又何来醒语?龙大轩告诉记者,“睡龙醒语”有三层含义。其一,“睡”和“醒”形成对仗;其二,“睡”代表糊涂,“醒”代表明白,“睡龙”不是睡着的“龙”,而是对道理了然于心;其三,“睡龙”暗示“我睡着了也是一条龙”。他认为,这样可以给自己增添自信。
在该书中,龙大轩引用郑板桥的话“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糊涂难上加难”提出了“睡学”,即中国人“装糊涂”的文化现象。他认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之形成了迂回式的处世哲学“顾左右而言他”,而“睡学”正是对此文化中生存之道的高度提炼,随“有感于斯,兹将类似现象加以归纳、总结,勇敢发明一门新的学科,取名‘睡学’,以弘扬‘难得糊涂’之理。”
龙大轩告诉记者,他性格直率,敢怒敢骂,不能很好地实践“睡学”,因此将其写成文章,希望读到他作品的人能去实践。“我遇到问题常会扬起头颅向前冲,但年轻人要懂得‘睡学’,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容易)吃亏,(毕竟)成功者是少数。”
据了解,该书出版之前,龙大轩已将大量文字,用“睡龙醒语”作为系列文章标题,放在了博客里,且受到了不少“粉丝”青睐。这从客观上也促进了他的写作冲动,由此有了现在的“睡龙醒语录”。
书名《法象万千》中“法象”一词系佛教用语,指人间百态,龙大轩称,取此名寓意“以法眼看法象”,用法律的眼光看待人世间的种种现象,表达对法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反思和感悟。这也是他曾在某报纸开的专栏名字,即“法虽为人定规则,然外达于天地自然,中及于国家个人,内通于道德情理。对之进行讨论,非啻限于法律本身耳!”
龙大轩认为,他学法学,研究法学,他的优势在法学,与“与纯粹搞文学、史学的(人)眼光肯定不一样”。因此,将这“长处”发挥出来,也就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用法律眼光看待世象。
保持文化良知
作为一名学者,龙大轩向来反对学术形式化。他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份职业,应该扎扎实实做好。在该书“学术如斯夫篇”一辑中,他对当今学术界乱象进行了深刻批判,比如《打学术嘟噜》一文,痛批当今学术界的“四化”——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明白的问题糊涂化,浅显的问题深涩化,平凡的问题神圣化。
龙大轩认为,学者的学术研究要有立言、立心的文化良知。他在本书《学术早上好》一文中称,学术研究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担当。接受记者采访当天,龙大轩进一步解释,因为学术研究需要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所以首先要“立言”,语言文字要经得住推敲,要符合学术研究的道德,“假话、空话、胡话、艰涩难懂的话是无法立言的,这些言论会破坏社会、误导后人。”
但无论是写书还是教学,龙大轩都不喜欢刻板的说教,“更愿意用调侃的口吻表达观点”。龙大轩告诉记者,这与柏杨的影响有关。1988年,他在研究生毕业前夕偶然读到柏杨的《西游怪记》,书中的笃学高论让他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于是,他买了柏杨很多书,反复阅读,甚至对其中有关人性剖析、人物描绘的精彩片段能倒背如流。
龙大轩告诉记者,阅读柏杨的书让他形成了“特有的一种语感”,“写作时自然朝着那个方向走”。但与其他学者不同,龙大轩把“学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遍意义上的“学术”,二是杂文类的“学术”。
在龙大轩看来,一个学者写学术文章是职业要求,但专为应付考核写论文,其价值值得商榷。龙大轩说:“我的兴趣是写杂文,它就是我内心认可的学术。”大多稿件创作于2006年的《法象万千》,是他的法学随笔集,也是涉及政治、法律等问题的杂文集。
2006年7月,适逢龙大轩博士研究生毕业,因受琐事之困,人生陷入了低谷。但这段时间却成了他创作的高峰期,而且“感觉比以前的许多文章要深刻得多”。该书中的多篇文章,也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
在这本书里,龙大轩最想传达给读者的是“不平则鸣”。他说:“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公平,知识分子要有批判的勇气和良知,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另外,他还想告诉读者,人生像把刀,需要磨砺,不磨就钝了、废了,不断磨砺就会越来越锋利。
龙大轩告诉记者,这本书中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了他的精雕细琢,“必须修改到能背诵时才会呈现给读者”。因此,他“相信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说‘好’,不会说‘浪费了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舒国滢在序言中评论称,龙大轩其人“透现古来文士之风骨,不苟活于斯世,当以嬉笑怒骂,抒发狷狂之情怀”,其文是“抑制的怒骂”,该书值得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