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重拾希冀

 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幸存下来的古代书院,也和岳麓书院一样,在不同的道路上慢慢恢复着生机。

  “延请耆贤,按时讲书”,书院作为官办科举教育的补充,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不乏两宋时期那样的辉煌阶段。

  113年前,清廷一道诏书,将书院改为西式学校,书院制度在中国戛然而止。

  此后的整个20世纪,马一浮、梁漱溟、钱穆、冯友兰、张岱年等人,以个体的执著,在艰难的条件下从未停止对中国现代教育偏颇的纠错探索,他们凭一己之力所创办的复姓书院、勉仁书院、新亚书院、中国文化书院,如几缕微光,接续着书院的传承和中国独特人文精神的探讨。

  而对于书院之废的反思,从废止那一刻,从未停止。

  书院这种中国独有的教育方式与文化形态,是中国古代教育高度发展的结晶。“把一千多年来的书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了。”1924年,胡适就曾痛心疾首于书院之废。

  百年后的今天,在湖南长沙初夏的温润空气中,踏上岳麓山畔,有着千年历史,曾盛极一时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作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是静谧严谨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场所,如千年前一样弥漫着浓郁的学术氛围,恍若回到曾经的辉煌年代。

  中国书院,在经历了100多年的落寞和遗忘之后,在21世纪,自民间出现并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新成立的现代书院已达591家。

  现代书院的蓬勃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注在那些有幸存留至今的古代书院的命运之上,他们的今天,过得好吗?

  中国古代书院,在鼎盛时期有几千所,遗留下来的书院上百所,岳麓书院是现存修复最好、实用功能最强的书院。今天的岳麓书院,是文物保护单位,是旅行者到长沙旅游的必去景点,同时也是湖南大学的一个学院,承担着教学功能,设有几个硕士、博士点,中国思想学术、典章制度、儒佛道与文学艺术、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等是主要研究方向。

  每天,当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之下流连于赫曦台、忠孝廉洁堂、御书楼和文庙之时,文庙大堂之后又是另一番景象,学生们在明伦堂听课、学习。

  游客进入岳麓书院要买门票,湖南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则凭工作证和学生证自由进出。门票收入是归书院所有的,殷实的收入足以满足书院的日常运转,甚至包括教学科研和文物保护的支出,似乎是一种完美的模式。有意思的是,每天下午5点,教师和学生也必须和游客一样,准时离开,禁止在书院内留宿。

  古代书院的外壳,包裹着现代的体制教育模式,岳麓书院把讲堂设在明伦堂,不定期邀请观点各异的学者前来讲学,在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看来,这似乎是对这座传统书院和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模式的致敬环节。

  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自福建抵长沙,与岳麓书院教事张栻在院内同台会讲,论辩“中和”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盛况空前,开创了书院不同学派“会讲”先河。

  从1999年开始,岳麓书院效仿当年的讲学形式,在当年朱张会讲的地方,创建了“千年讲坛”。讲座向社会开放,每每有名人来讲座,场面蔚为壮观。

  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幸存下来的其他古代书院,也和岳麓书院一样,在不同的道路上慢慢恢复着生机。

  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因其卓绝的建筑工艺,成为历史胜迹,经过妥善保护和修缮后成为旅游景点。清乾隆年间所建的三湖书院,则借助南海西翼打造文翰樵山旅游文化高地之机,原址重建,门匾是林则徐手书“三湖书院”,重建后,将与中山大学一起进行合作办学,打造岭南文化研究院……

  中国人的书院情怀,在蛰伏百年之后,于历史的尘埃中重现光芒,以不同的方式存续希冀,绵延不息。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