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书店的灯能亮多久?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于418日正式开始24小时营业,这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在文化政策的鼓励下,24小时书店尝试帮助更多的人读更多的好书,但人们担心其能否持久。

    41823点,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78岁的李大爷站在俄罗斯文学读物书架前,怀里抱着4本书,眼睛还在不断搜寻。李大爷从辽宁来京出差,返乡前专程来24小时书店买书。

    当天是周五,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路的三联韬奋书店正式开始24小时营业。可能是因为当晚有夜读会活动,午夜的书店依旧人头攒动,一楼几乎挪不动脚,近百人在书店里穿梭,不少读者坐在楼梯上阅读。有网友对此质疑,大部分读者都是来闲逛的吧,书店光卖书能撑多久?

    面对这种质疑,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张作珍告诉本社记者,办24小时书店,公益是首要目的,为了在深夜给读者亮一盏灯,即使赔钱书店也会坚持。目前书店的销售业绩不错,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书店的多元营销模式,他有信心把公益进行到底。

补贴和规范“双保险”

    人气旺盛为书店带来了不俗的销售业绩,据了解,三联韬奋书店自48日起24小时试营业10天,夜场销售总额25万元,经媒体报道后,白天的销售额也直线上升。

    相对于经济效益,三联韬奋书店更看重社会效益和公益性。今年两会期间,三联韬奋书店总经理樊希安作为新闻出版界代表出席座谈会,他提出把倡导“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这个建议最终也被采纳。

    如今,24小时书店已成为“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樊希安告诉记者:“书店做24小时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三联韬奋书店要为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文化繁荣作出实际贡献。我们通过种种措施吸引读者,希望更多的人读更多的好书。”

    张作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4小时书店第一年的成本是200多万,书店本身可以挣100万,国家补贴100万。三联韬奋书店每年的利润是6000万,拿出一两百万来公益性地回馈社会是没有问题的。但以后如何持续,是书店一直考虑的问题。

    张作珍说:“我们很冷静,因为现在的业绩是靠媒体宣传带来的,还有读者感觉很新鲜,但新鲜劲一过,销售额可能就没这么高了。不过我们测算过,只要日均销售额超过5000,盈亏就平衡了。实际上现在已经不止这个数。我们书店在三联出版社占了10%的销售,这个贡献很大。如果政府继续有补贴,对我们再发展是有利的,如果没有,我们也能长期生存。”

    今年41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上海召开“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时提出,今年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将由12个城市扩展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2个省份,曾获得扶持资金的实体书店可继续重复申请,小微和民营文化企业将是重点扶持对象。

    去年全国12个城市共56家实体书店接受9000万元资助,三联韬奋书店是其中之一。推进会后,北京市文资委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表示,地方政府也要配套资金支持。张作珍认为,今年国家的政策扶持首次把实体书店放到第一位,以前是优先扶持歌剧院、图书馆等。

    此外,网络书店的日趋规范对实体书店也是好消息。2009年起,“以低价吸引读者”的网络书店凭借“价格战”击垮了不少实体书店,如今,网络书价的规范让张作珍感到舒心。

“专业偷书队”是少数

   “你要敢过来,我就捅死你!”一名“专业偷书队”成员嚣张地亮出刀子,阻挡追出门外的两名书店员工。这是三联韬奋书店每年都会遭遇几次的偷书事件。所谓“专业偷书队”,是指有目的性来偷书的作案团伙,他们由专人提供信息,到指定书店偷高价书。

    三联韬奋书店开始24小时营业后在晚间配备了9名工作人员,包括两名保安,虽然出入口都有防盗设备,但偷书防不胜防。记者发现,读者逛书店不需要存包,店内也没有任何“偷一罚十”之类的标语,店员的工作守则是“将来的人百分之百视为读者”。张作珍介绍说,实际上,“专业偷书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来阅读和买书的。即使真的抓到了偷书贼,书店也以批评教育为主。

     在采访中,张作珍几次提到“留住读者”,他说:“做24小时书店是为了助推全民阅读,当然服务读者也十分重要。除了读书,也可以来歇歇脚,甚至趴着睡个觉,我们都不会管的,光读书不买书我们也不会赶。”

     在书店里,记者发现除了数十张小桌椅,还有一些方便装书的购物筐和供读者席地而坐的泡沫垫,这是一种增加人均购买的策略。类似的细节还体现在书店工作人员的着装上,书店要求员工穿走路无声的软底鞋,以确保书店的安静;进入收银台的一律要穿制服,而巡店的员工则不必,因为有些是下班后自愿留下来为读者服务的。

     书店二楼是雕刻时光咖啡店。书店开启24小时模式后,作为联动营业的雕刻时光也成为了京城首个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张作珍解释,目前书店有不少多元营销方案,例如,夜间购书打折、买赠、换购、返券、抽奖、增加文化创意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但一定会适量,因为不想让书店变味,还是要做纯粹书店。

多元化经营

    对于24小时书店,有网友质疑说:24小时书店,能走多远?尽管三联韬奋书店宣称打造24小时书店初衷并不在盈利,但如果吸引不到读者,这种经营模式恐怕也难以长久。

    读书不应该是头脑的体验,而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和学习也应成为在日益喧嚣中的一种坚守。但是制约实体书店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此前曾表示要在周末和节假日不打烊的PageOne三里屯店,也悄然变为仅仅延长营业时间至零点。独立书店的艰难之处可见一斑。

    提起深夜书店,最成功的要数台湾诚品书店。诚品媒体部负责人余至美介绍说,虽然诚品在台湾有50多家门店,但24小时营业的其实只有敦南店一家。该店自1999年开始24小时营业,已成为台北的文化地标。

    来书店的除了学生、上班族和附近居民之外,还吸引了不少游客,致使夜晚的人流量更大。余至美说:“我们统计过人流量最多的时间段是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2点。来诚品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夜生活方式。”

    诚品的创始人吴庆友强调,诚品不只是书的交易场所。诚品的内涵,远超过书店,包括商场、零售、餐饮、文化活动等。多数人去诚品,是当成一种享受,接触愉快的空间与气氛,而不是单纯为了买书而去。

    作为国内首家24小时书店,上海的大众书局福州路店已经连续营业超过两年。该店的图书、咖啡饮品和其他商品的销售比例为433,白天与夜间的比例为828.51.5。在上海大众书局总经理助理董谌镰看来,24小时经营不增加房租成本,而店员配置相对白天也较少,夜间营业成本总体不高。董谌镰认为:“当一个城市有足够的文化氛围与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那么即使晚上销售少一些,24小时营业对于建立书店整体仍然有利。” 

    相对于“不只是卖书”的经营模式,三联韬奋书店抛出了做“纯粹书店”的理念,这并不是独树一帜。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也认为,卖书利润薄是全世界都存在的情况,特别是独立书店,没有利润就没有办法存在。但是实体书店的存在本身并不是为了利润,对于一个书店来说,公共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书店的实质。刘苏里所说的公共空间是指为读书人提供一个碰撞思想、观念和想法的地方。

    目前独立书店的生存困难,阻挡不了经营者的勇气和信心。未来,北京的24小时书店可能不止一家。“五一”期间,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将开启24小时书店模式。该公司总经理陈黎明表示:“书店营业后,将在夜间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如夜间剧场、音乐欣赏,满足读者夜间消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