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山里的守护神”
用誓言守护,用行动承诺。一个普通的乡村民警25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守乡护民,守护着苗族百姓的安全。
山路盘旋而上,顺着山路一直“爬”,几经周折,才可见到依稀人烟。
“大山”里有一座始终亮着灯的小房子——贵阳市花溪区高坡派出所。
派出所所在地高坡苗族乡,民族风情浓郁、名胜古迹独特、田园和自然风光秀丽,但到过的人总会摇摇头,感叹这里太封闭。
这里70.9%的村民是苗族,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当地的孩子、妇女和老人们大多只会一口地道的苗话,这样的语言环境和现状曾经让民警杨家发犯了难。
语言不通就无法沟通,遇到要调解纠纷的时候,几乎没办法解决,这该怎么办?
困难没有吓倒杨家发,他从一个个发音,到一句句简单的苗语,再到和当地的乡亲们自如地沟通,杨家发成了派出所和村民们沟通的桥梁。
如今,在曾经只有4个人共同维系的集体里,老民警杨家发经过岁月洗礼,“双语”民警的美誉早已名声在外。
一个人管一个“乡”
到2014年,50岁的杨家发已经扎根大山深处整整25年。
1989年,刚刚退伍回乡的杨家发被分配到了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高坡派出所。初到时,花溪高坡的农村几乎不通路,一年之内,杨家发自觉步行走遍了该乡19个行政村120多个自然村寨,如今,杨家发分管9000多名村民,相当于一个人管着一个“乡”。
高坡乡是贵阳花溪最偏远的少数名族乡镇之一,三伏天在高坡睡觉你得盖床棉被,然而湿气总是让你感觉被子能拧出水来。
因为山高坡陡、湿气严重,加之杨家发常年骑乘摩托车爬坡上坎,天长日久得了风湿病。严寒侵袭导致双手骨关节严重变形,一到天冷时,双手肿得如包子一般,膝关节也因风湿病痛缠身,走起路来显得有点儿跛。
“老杨的风湿病一年比一年严重了。”所长王森说。严重的风湿困扰老杨不是一两天了,可是再痛,杨家发依旧坚持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
杨家发管辖的龙云村,离派出所20公里。杨家发初到派出所工作时那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老百姓来趟派出所很难。为了让群众少跑“冤枉路”,他每周都会骑着自己那辆残破的“专车”,到村里为群众办理身份证,在办好之后又按时送到村民手中。
这看似简单的工作,杨家发得先骑几十分钟车,再走几十分钟路到村民家,一个来回往往就要耗去大半天的工夫。遇到有的群众住得远,老杨还得步行几十分钟才能赶到。遇到下雨,他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泥巴,把一张张崭新的身份证送到百姓家中。杨家发用无数个“几十分钟”攒了难能可贵的20余年。
社区中的一些难事在杨家发面前常常迎刃而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心。
“风吹吹大坡,有事找大哥”。如今,无论是不是老杨辖区群众,都早已把老杨当成了心中的那座高坡。
“双语民警”病不得
2013年11月的一天,高坡派出所来了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一边比划着一边和民警们说着苗语。几位民警和她比划了半天后才知道,原来她是来办理临时身份证的。
当时,老杨恰巧因为病倒了没能来上班,他这一病,可让高坡的老乡们和所里的兄弟们犯了难,老杨不在,所里的民警和乡亲们沟通就有了障碍。
“老杨真是病不得啊!”所里的民警因此无限感慨。
在参加工作后的大多数时间里,老杨最常做的工作就是走访。25年来,经他走访过的群众已有上千人。在高坡,老杨面对的工作,虽不比中心派出所的繁琐,不比刑侦部门的惊险,但因当地民族风俗习惯而引起的邻里纠纷、土地纠纷、夫妻纠纷比比皆是,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麻烦。
面对这些重担,腼腆的杨家发从来没有怨言,而是“将心比心”“以情动情”。
2009年12月18日,高坡村民王德英被相识不久的惠水县摆金镇摆本村村民陈老二强行带回家中当媳妇。王德英父母知道后,十分着急,找到村委会和派出所,想“解救”自己的女儿。老杨带队驱车数小时赶往当地,通过耐心说服教育,陈老二一家同意把王德英放走。可才走了几十米远,又被当地村民强拦硬拉,强行扣留下了王德英。老杨没有气馁,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几经教育,终于把王德英解救回乡。
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会在老杨的工作中重复。参加工作的25年时间里,杨家发调解各种纠纷上千起,成功率97%,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只有默默无闻的点滴奉献。
耐得住的是清贫
与城市的喧嚣对比起来,乡村除了安详与寂静,更多的是孤单、清贫与简陋。在刚到高坡派出所工作的那几年,所里没有一辆像样的摩托车,没有一顿像样的饭菜,没有一间不漏风的办公室。有人笑道,这里套用段子“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生活自家动手”一点也不为过。
20多年来,派出所的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老杨依然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
对工作一丝不苟,老杨在生活上也极其简朴,除了警服,他身上穿的就是那一两套衣服。每月不到4000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人,他还要从这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赡养辖区的一对孤寡老人。
原来在20年前,高坡乡五寨村刘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当时去抓捕刘某的民警就是老杨。“你放心,如实交代了案情,你的父母交给我照顾,我会像对自己的爹妈一样对待他们。”
就这样,20年来,老杨从没间断,扛起了赡养二老的责任。每周他帮着老人家砍碎准备拿到市集上卖的中药,还常拿出微薄的工资,为他们补贴家用。
二老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老杨都要亲自过问,他甚至忽略过自己的双亲,却对这两位老人无半点疏忽。
2013年,当老人的儿子刑满释放返家时,得知老杨在自己十几年服刑期间尽心照料着父母,不由感动万分,立即跑到派出所给杨家发下跪感恩,并在痛悔自己过去的同时,立誓将痛改前非,好好做人。
平安卫士在路上
哪里有群众所需,哪里就有老杨坚实的足迹,也正是因为老杨的执著,辖区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杨所长”。
有时逢年过节,总有村民把一袋米、一捆菜悄悄放在“杨所长”家门口,虽然不怎么值钱,可是小小的举动一直温暖着老杨的心。也就是这一份深深的情谊,让老杨在这大山环抱的高坡一呆就是大半辈子。有同事问过杨家发:“老杨,你都在这里呆了大半辈子了,怎么不把家安到城里去享福。”腼腆的老杨总是会心一笑。
如守护神一样,老杨多年来一直守护深山里苗族同胞的平安。
一次,老杨循例到高坡乡甲定村走访,在与村民攀谈时得知杀人负罪潜逃的犯罪嫌疑人王显章已经悄悄溜回了家。老杨不动声色地换了便装,并通知了所里的兄弟赶到打夯村增援。虽然时隔16年,王显章已经不是当年的青年,可是老杨凭着自己经常翻看王显章照片的记忆,一眼就认出了在地里干活的王显章。
老杨带领着所里赶来增援的兄弟慢慢靠近王显章,并伺机实施围捕。没料到这一举动引起了王显章的警觉,王显章的妻子和两女儿用锄头和镰刀对上前围捕的民警进行攻击,王显章则从自己的身上掏出自制火药枪,朝着老杨的方向扣动了扳机。当时,所有人的心都悬在了嗓子眼儿。不过,由于火药枪超期受潮的缘故,子弹没能射出枪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老杨冲了上去,一把将王显章摁在身下。
还有一次,在高坡集市,两个年轻人因小事发生争吵。等老杨闻讯赶到时,看见两个年轻人拿着自己随身带的火药枪,准备斗个你死我活。当时老杨没有多想,掏出了随身佩戴的警用手枪,朝天连开三枪,顿时威慑住了这两个青年。
“当时回所里搬救兵是来不及了。”老杨回忆说,他只能用言语安抚两人,经过几个小时的劝说,一场“枪战”被老杨化解。事后,老杨每每回忆此事,都让他一阵后怕,但同时也说,“当警察的,这可是必修课”。
这就是老杨,一个质朴的乡村警察,用20余年的驻守维护着辖区的治安稳定。如此坚守使老杨也收获了满满的赞誉,他被称为“正能量的源泉,山区警察的真实写照,花溪警察永远的骄傲”。
1991年,杨家发被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1997年荣立“三等功”;2011年至2002年,被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1999年至2004年度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个人”;2006年被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09至2010年被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贵阳市公安局花溪分局评为“年度优秀党员”;2013年因社区警务工作突出荣获全省优秀社区民警称号,并荣立个人二等功。
荣誉代表的只是过去,杨家发说,他永远在守护平安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