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国家安全报告出炉

   报告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对过去一年的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包括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内安全形势进行全面回顾、评估与分析,并就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提出对策思考。

  56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编写的《国家安全蓝皮书: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报告(2014)》在京发布。

  这是我国首部国家安全报告,是中国研究国家安全领域内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首部国家安全报告的发布,成为2014年国家安全领域继国家安全委员会及其第一次会议后又一重大事件。

  “国家安全蓝皮书填补了皮书系列国家安全领域的空白,对于中国智库研究成果进入皮书系列并得以出版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国家安全研究报告是中国国家安全领域内最权威的智库报告,为中国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报告以中国国家安全为中心,对过去一年的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包括国际安全形势与国内安全形势进行全面回顾、评估与分析,并就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提出对策思考。

  最受关注的是,报告对新成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我国面临的几大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问题,并提出战略应对措施。

 

国安委:

肩负四项具体职能

  20131112,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此后,国家安全委员会便一直为外界所关注。今年1月,国家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415日,国安委召开第一次会议。

  在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进行具体阐述时,他强调要“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

  报告首先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性质和定位进行了概况,指出“以中央会议和文件为依据,中央国安委的基本性质和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即:它是国家安全的最高决策机构,也是议事协调机构,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报告还对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具体职能进行了描述,指出“国安委将统筹国内与国外两个安全大局”,肩负四项具体职能——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国内安全:

暴力恐怖与社会稳定最突出

  1993年,中国制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并初步形成了包括《宪法》《刑法》《保密法》《国防法》等在内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但《国家安全法》主要是隐蔽战线反间谍侦查方面的法律,是一部“狭义”的安全法。

  与此同时,国家安全问题却出现了很多新变化。首当其冲的便是高发的恐怖活动。

  报告认为,严峻的反恐形势和日趋多元化的暴恐活动手法,都要求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反恐力度,采取铁腕手段打击极少数极端势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年来,中国境内的恐怖活动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严重程度看,相对于前几年都进入一个活跃期,中国面临的反恐形势严峻。根据官方报道与公开资料,2013年发生于中国境内的暴力恐怖主义袭击共10起。

  报告指出,在国际恐怖活动呈反弹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恐怖活动再次呈高发状态,且呈现出恐怖活动地域扩大、以政府机构和军警为主要袭击目标、恐怖势力使用冷兵器等简陋工具作案的新特点。

  此外,报告从经济、政治和总体三个角度评析了国家安全。经济上,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但依然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政治上,中央对于威胁政权生存和国内安全的腐败问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更加坚毅的决心和勇气;但从源头上根治腐败仍将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同时,国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国内安全问题上高枕无忧。

  因此,报告提出,从2013年国内安全形势看,来自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诸多挑战,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国内安全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冯仲平表示,中国国内安全包含暴力恐怖、就业及社会稳定、政治政权安全、环境安全及食品安全等,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暴力恐怖和社会稳定。

  “安全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孤立领域、孤立事件,它一定是有很多相关联的事件共同发酵而成的,所以国家安全问题的保护和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慧表示。

  刘慧认为:“近年来大量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问题被提出并获得重视,而传统的手段和措施已难以应对此类威胁,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手段措施以消除威胁。”

 

国际关系:

“联俄、拉欧、稳美”的共赢战略

  事实上,中国对国家安全战略的研究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中国没有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实际上是由军事战略代行国家安全战略的部分职能。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安全战略才开始出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国家安全战略”概念。

  此次报告对中国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进行了一个总体评价,并给出了建议。

  在意识形态方面,报告认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是稳定的。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主输出、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对此,报告建议,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民主输出,将严重影响本国政治思想建设,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此,报告认为,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给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因素看,在商业利润的诱惑下,一些网络媒体忽视文化的社会效益;从国际因素看,互联网突破了时空边界与意识形态封锁,一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各种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冲击着中国民众的思想,冲淡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主导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控制能力,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危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进而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不仅如此,报告还注意到了宗教渗透的影响。报告指出,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宗教渗透的方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公开与秘密并举,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欺骗性。境外宗教渗透势力已经把触角伸向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态势愈演愈烈。

  在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分析后,报告指出,从国际安全看,中国致力于与世界主要大国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经略周边与周边国家建立“亲、诚、惠、容”的睦邻友好关系取得新的成果。

  对这个战略建议,冯仲平表示认同。他认为:“国际上大国战略的竞争、美俄欧盟对中国的态度和对华政策及领土、海洋权益等都成为我们最大的安全威胁。今后大国关系的状态对中国国家安全影响很大。”

“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否则世界就会乱了。”冯仲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