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千年时空的穿越
如今,当人们进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这座令全世界惊叹的水下博物馆,畅游在历史与科技相结合所带来的奇妙感受中,很难会想到博物馆修建背后的艰难和辛酸。这个凝结了众人智慧和汗水的建筑物伫立在江边,完整地保护和传递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当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文版主题为“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5年前的国际博物馆日,位于重庆长江岸边的一座特殊博物馆正式落成。“地下40米深,距今1200多年。65段题刻,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这是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核心内容。
世界第一水下博物馆
在重庆市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有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传说因常有白鹤群集梁上展翅嬉戏、引颈高吭,故称白鹤梁。其随波而卧,涨水隐没、枯水显露,四季一现的情景,平添了考视价值和神秘性。
白鹤梁梁体分上、中、下三段。题刻区位于中段,据考证始刻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白鹤梁题刻汇集了唐宋以来千余年各派书家遗墨,隶、篆、楷、行、草皆备;书体风格颜、柳、欧、苏俱全;题刻内容或诗或文,可记事或抒情,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层面;石鱼雕刻精巧流畅,颇具功力,因此白鹤梁又被誉为“水下碑林”。可以遥想,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处时,或有感而发、或直抒胸臆,均付诸笔尖。
1988年8月,白鹤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9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库区正常水位提高到175米,如不采取保护措施,白鹤梁题刻就会长眠于40多米的江水下,再无见天之日。
2009年5月,为白鹤梁量身定做的“世界第一水下博物馆”正式落成。这意味着,后人在水下仍能欣赏这一奇观。
艰难的保护工作
进入巨大方形建筑的博物馆,通过乘坐长达90米、垂直高度40米的隧道式自动扶梯进入长147米的水下时光隧道,游客就可以看到存留至今的白鹤梁题刻了。
殊不知,白鹤梁的保护经历了一波三折。
三峡工程决定上马后,三峡库区内文物保护工程也随之被提上日程。来自水工、建筑、航运、文物保护等方面的10多位工程院院士和行业权威,早在1994年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用了近10年时间开展了大量研究论证工作,试图寻找出一种最科学的保护白鹤梁的方式。
2003年后,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如果此时再没有拿出合适的方案,一旦三峡蓄水,一些水下作业就无法完成。因此,从1994年到2003年的7年之间,重庆市的相关部门围绕这座水下博物馆举行了无数次评审会。
白鹤梁保护工程先后共产生了7个保护方案。最初,有专家曾提议将白鹤梁就地掩埋,但被时任白鹤梁保护方案评审会组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否决。他认为,将文物都埋掉,名为文物负责,实为极不负责。最终经过反复论证,根据国际“威尼斯宪章”中不可移动文物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2002年,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保护方式被最终敲定,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一波三折重见天日
2009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永沉江底的白鹤梁题刻终于掀开神秘的面纱,在自己的“水晶宫”内与游客见面。然而一天之后,却再次“与世隔绝”。直至一年后的2010年4月26日,博物馆才真正地正式面向观众开放。
不曾想,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发一年后经历了又一次“与世隔绝”。2011年下半年,博物馆经历了近半年的闭馆提档升级,增加了布展面积和活动区域,引进了最新的展览技术。2012年,焕然一新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新与游客见面。
如今,当人们进入这座令全世界都惊叹的水下博物馆,畅游在历史与科技相结合所带来的奇妙感受中,很难会想到博物馆修建背后的艰难和辛酸。这个凝结了众人智慧和汗水的建筑物伫立在江边,完整地保护和传递着古人的智慧和艺术。
在长江三峡这段200多公里的水域中,蕴藏了众多大自然赐予的神奇瑰宝和人类历史遗留下的璀璨文化。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长黄德建说:“当你有幸畅游长江,醉心于波光涟漪的涪陵江域时,别忘了,还有一块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水底静静地发出不甚炫目然而却永不熄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