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法院“五个前置”巧解企业千千结
“账户冻结”到“握手言和”
“账户被冻结,还谈什么痛快付钱?大不了上诉!”陕西省汉中市勉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一家企业负责人对原告企业申请冻结其账户的做法极为不满。双方因合同履行发生尖锐冲突,谁也不肯让步。然而,几日后,双方不仅握手言和、签下调解协议,还当场履行了第一期货款。
这一转变源于承办法官王龙文多次的耐心沟通、释法明理,更得益于勉县法院的“庭前调解前置”工作机制。这套机制作为勉县法院“五个前置”(诉前走访前置、诉前保全前置、庭前调解前置、诉前鉴定前置和执行督促前置)创新工作法的一部分,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司法实践。
诉前走访,法官主动上门“法治体检”
“防患于未然”是勉县法院司法服务追求的目标。该院将诉前走访作为洞察风险、定分止争的第一步“先手棋”。
“这条款可一定要注意,否则到时候交了货却拿不到钱。”4月25日,在陕西琼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里,一摞摞新鲜农产品旁,勉县法院青年法官唐小龙拿着普法手册,向企业负责人和员工逐条解析合同中的“陷阱条款”。
这不是一场照本宣科式的培训,而是一次给企业实打实的司法“定心丸”。法官们不仅带来案例汇编,还针对农产品企业常见的交易对象不稳定、交货时间紧等特点,梳理出从合同签订到用工管理等多个风险点,并逐一提出应对建议。“就像医生看病,得对症下药。”唐小龙笑着说。
2024年4月27日,勉县法院温泉法庭的法官走进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台下百余名金融从业人员开展了一场“量身定做”的宣讲——法官以真实案例说事,聚焦金融纠纷里的“老大难”问题。从签署合同的法律风险、担保制度的变化,到新型电子证据认定规则,全都讲得明明白白。最后还给出了“实操指南”,教大家出问题后怎么准备材料、申请保全,快速高效地把钱要回来。一位员工课后坦言:“好多细节我们日常确实容易忽略,这回真是对症下药。”
除了精准普法,勉县法院还联动工业园区管委会、县工商联等单位,开展“走访+排查”“排查+整改”双轮驱动模式,从源头上降低经营风险。近年来,该院已走访企业20余次,就物业服务监管、金融机构合同规范等问题发出司法建议3份。
保全前置,从“封死账户”到“疏通出路”
保全前置是勉县法院的另一项创新举措。它不再是简单冻结账户,而是通过柔性措施,为企业留有生机。
今年4月,西安某企业法定代表人一大早就焦急地打通勉县法院的电话。原来,因一起标的40万元的合同纠纷,该公司基本账户被汉中某公司申请冻结,账户里其实只剩900余元存款,但这一冻结,却让公司经营几近停摆,在建项目被迫停止投标,工资发放面临中断。
“账户虽然是空的,但冻结令掐断了企业的‘输血管’,困住企业的同时可能扼杀生机。”承办法官郭小欣道出办案思路的转变,没有一裁了之,而是创新采用“承诺监管”模式:解除账户冻结,改为动态监管,要求企业签署承诺书,约定大额资金流动需提前向法院报备。这一柔性措施立竿见影——不久后,该企业主动支付首笔7万元,并承诺分期付清余款。
4月27日,在河南某炉料公司诉陕西钢铁公司一案中,法院依法冻结对方账户33万元。这一记精准“点穴”,迅速唤醒被告的履约意愿。5月15日,拖欠货款全额到账;同月20日,双方通过智慧法院远程调解平台达成和解;5月23日,法院解除保全。“真没想到,从起诉到拿回钱,前后只用了27天!”炉料公司负责人收到打款后激动地说道。“现在申请保全不再是‘杀招’,而是促使履行的‘警示灯’。”承办法官王龙文表示。
庭前调解,不打官司也能拿回钱
“两年没要到一分钱,法院介入后,没开庭钱就到账了!”7月中旬,陕西宇某公司负责人收到36420元工程款后,第一时间向勉县法院申请撤诉。
这起看似不大的工程款纠纷,曾因施工方华某公司与分包人陈某相互推诿,陷入僵局。多次催讨无果后,宇某公司于今年5月初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件进入“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后,承办法官王龙文启动“庭前调解前置”,分头沟通:一方面向宇某公司分析“调解效率优于判决执行”,另一方面向两被告释明“继续违约将面临失信惩戒”。最终被告付清全款,原告也主动放弃利息诉求。
类似成功调解的案例在勉县法院并不少见。某租赁公司与建设公司的建筑设备租赁合同纠纷,标的额14.02万元。法官在案前搭建起沟通桥梁,得知被告并非恶意拖欠后,积极促成双方协商。29天内,租赁公司便收到了租金并自愿放弃利息,无需开庭。
正是这种“调解优先”的理念,推动了勉县法院涉企案件调解撤诉率达到60.32%的高位,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鉴定与督促,确保维权不“卡壳”
勉县法院的“诉前鉴定前置”和“执行督促前置”机制,如同两个“稳定器”,用专业意见扫清迷雾,以柔性督促兑现权益,共同确保企业维权之路更稳更顺。
在一起2890.4822万元工程款纠纷中,建设公司为材料公司承建技术改造项目,施工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承办法官王治立发现双方争议焦点在工程价款数额上,这类专业问题若不先厘清,调解必陷僵局。
王治立引导双方启动“诉前鉴定”程序,专业机构很快出具评估结果。“鉴定结论就像一把尺子,量清楚了,谁也没话说。”建设公司负责人感慨道。事实清楚后,调解就有了基础,材料公司心服口服,同意支付2690万元工程款。
“执行督促”机制随后启动,王治立明确告知履行期限和违约后果,给调解协议加了一道“保险锁”,避免“赢了调解却拿不到钱”的窘境。
勉县法院通过“五个前置”机制,今年以来已成功推动18.1%的涉企纠纷在诉讼前端高效化解。涉企案件执行到位金额同比增长16.70%。
从灯火通明的调解室到跨越千里的云端法庭,从剑拔弩张的纠纷现场到握手言和的付款撤诉。当下,勉县法院的“五个前置”机制正在写下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企业纠纷中的生动实践。
